...黃庭堅 項氏 拍賣行 名作 贗品 文物局 作品 南宋初 曲肱寮...

2021-01-09 東方網

《砥柱銘》局部

  6月3日晚,保利春拍現場創造了中國藝術品拍賣的世界紀錄——北宋黃庭堅書法長卷《砥柱銘》以總價4.3億元成交。此前2.3億元成交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保持了5年的紀錄,一下子被提升了2億元。正在人們為這一天價咋舌時,河南書畫愛好者王保良竟提出《砥柱銘》是贗品,並舉出三條證據為佐證。而以保利拍賣行為代表的「挺真派」也拋出了臺北故宮博物院指導委員傅申洋洋數萬言的學術論文,駁斥贗品說。一時間,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疑竇重重。

  《砥柱銘》是一副什麼樣的作品?它經歷了哪些流轉過程?為什麼在它拍出如此高價的同時,對其真偽又總是眾說紛紜呢?記者通過調查試圖為您廓清迷霧。

  ●900年流轉路

  《砥柱銘》寫於典型的北宋澄心堂大紙上。卷長8.24米,共82行,407個字。從南宋初到清末的題跋長達6.21米,外加卷首的山谷像(黃庭堅自號「山谷道人」),總長近15米。僅次於現藏於美國的18.22米草書《廉頗藺相如列傳》卷。

  《砥柱銘》原為唐代名相魏徵所作。黃庭堅非常欽佩魏徵敢於直言進諫的品格。遭到貶謫後,他特別喜歡為追隨他的年輕學者書寫此銘。在《山谷題跋本砥柱銘》後段,黃庭堅有這樣一段記述:「餘平生喜觀《貞觀政要》,見鄭魏公之事太宗,有愛君之仁,有責難之義,其智足以經世,其德足以服物,平生欣慕焉,時為好學者書之。」而他一生究竟寫過多少本《砥柱銘》,現在已不可考。據史料記載,除今天所見的《砥柱銘》外,黃庭堅至少還寫過4件《砥柱銘》。

  從題跋中可以看到,這版《砥柱銘》是黃庭堅贈送給友人楊明叔的。據說黃庭堅非常賞識楊明叔的人品學問,楊明叔也極喜愛黃庭堅的書法,並不時向其求索墨寶。在1095年前後,黃庭堅把這幅《砥柱銘》贈予楊明叔。

  從歷代題跋和印章上,人們可以看出《砥柱銘》坎坷的流轉過程。捲軸上的題跋自宋元至明清,共有26則之多。

  第一位為《砥柱銘》作跋者署名「曲肱寮」。據專家考證「曲肱寮」是宋彭城魏衍的齋名。魏衍之跋雖無年款,但根據其卒於建炎初(約1127年)推算,作跋時間距《砥柱銘》創作至多不過30年。第二位作跋的是曾與秦檜做過鬥爭的南宋進士汪應辰。南宋後期,《砥柱銘》又為權臣賈似道所得。現在在卷尾左下角的「哉」字旁還印著賈似道的「秋壑圖書」收藏印。南宋理宗年間,賈似道權傾朝野,其收藏更為豐富,黃庭堅的另一件名作《松風閣帖》也曾被他收入囊中。

  元天順元年(1328年),《砥柱銘》為黃庭堅八世孫黃璂所得,此後至明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一直由黃氏家族保存。現在卷尾第7跋至第15跋,便記錄了這一期間的收藏情況。

  此後《砥柱銘》為明末大收藏家項元汴所得。項元汴是明代第一鑑藏大家,據說凡經項氏收藏的作品,便可身價百倍。項氏非常珍愛此卷,一口氣在上面蓋了60多方印章。清朝前期,此卷輾轉流傳於幾位廣東藏家之手。20世紀初被南京人伍福收藏,而後流入日本著名的有鄰館。2000年,在臺灣寒舍藝術中心王定乾的幫助下,《砥柱銘》流傳到臺灣藏家手中。今年,臺灣藏家將《砥柱銘》送拍至北京保利,一位神秘的中國買家電話競拍以4.3億元將其買走。

  ●質疑之聲早已有

  其實,自清以來一直有人質疑《砥柱銘》的真偽。就連「挺真派」主力臺北故宮博物院指導委員傅申先生也在論文中毫無諱言地表示,「在三十五年前的黃庭堅研究論文中,對有鄰館墨跡本《砥柱銘》的真偽不能遽斷而存疑」。這件書法作品為什麼會受到這麼多質疑呢?

  傅申先生當年的博士論文研究的就是黃庭堅,可以說現在存世的黃庭堅作品,他都親眼鑑賞過。對於《砥柱銘》的真偽,他也經歷過一個「從存疑到肯定的過程」。傅申疑問有二:一是此卷用筆速度比其他行楷快速,出鋒爽利迅疾,多縱而少擒,無戰顫波折,線質偏於扁薄;二是此捲風格年輕而有俊氣灑脫氣象,與其晚年其他作品不相合。

  傅申提到,這一點上大陸學者張傳旭與他持有相似觀點。

  昨天,記者採訪了山東大學書法碩士生導師張傳旭先生。當記者問到《砥柱銘》的真偽時,張傳旭用了「拿不準」三個字。張傳旭說,如果從字的外形上看,非常像黃庭堅的字,但從精神氣質上看似乎又有點兒差別。

  張傳旭說,一般認為行草是一種非常感性的書法形式,而黃庭堅卻以一種極為理性的方式寫行草,這就是他最不可思議之處。《砥柱銘》運筆較快,似乎並不那麼理性。黃庭堅筆力剛勁,穿透力很強,而這幅《砥柱銘》卻顯得比較脆弱。如果說黃庭堅的代表作像鋼筋的話,那這幅作品頂多像竹子。但張傳旭又強調,即便是書法大家也存在著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時期作品的風格也不盡相同,不能以代表作的功力來衡量其所有作品,所以也不能排除這幅字是黃庭堅年輕功力尚不爐火純青時所作。

  張傳旭說,自己曾長時期臨摹草書大家懷素的作品,越臨摹越覺得那些書法神品是後人無法企及的。「黃庭堅的作品也是這樣。我想,即便是明代的書法大家也不可能寫出這種可以亂真的偽作。」張傳旭說。

  對於王保良質疑的《砥柱銘》中錯字太多的問題。張傳旭認為,書法家寫錯字是常有的事,並不能以此作為真偽的論據。「如果是偽作,大概作假者不會寫下這麼多錯字留給後人指摘吧!」張傳旭說。

  ●如是真跡4億不高

  為什麼黃庭堅的作品可以拍出4億多元的天價?中國的藝術品市場是否也存在炒作和泡沫呢?

  張傳旭說,「宋四家」蘇黃米蔡中,以蘇軾和黃庭堅造詣最高。蘇軾天賦奇高,不用怎麼下工夫就寫得很好。相比之下,黃庭堅天賦不敵蘇軾,下的工夫也就比蘇軾多。蘇軾善寫行書,黃庭堅只好另闢蹊徑,主攻草書。於是便成了宋以後的草書第一大家。「他們倆交流書法心得像說黑話一樣,這樣的交流只能在蘇黃二人之間進行,連米芾都不行。」張傳旭說,這些「黑話」以前他都看不大懂,只是最近幾年才漸漸體味出其中的真意。

  俗話說:唐詩,晉字,漢文章。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一種藝術形式被發揮到巔峰。唐代是詩歌,宋代是詞,元代是曲,而書法則以晉代王羲之為最。張傳旭說:「唐宋以來,還延續著巔峰後的餘韻,唐出了懷素、張旭,宋出了『宋四家』,而宋以後雖然也不乏書法大家,卻已經無法複製前人的成就了。」可以說,黃庭堅是一個時代的終結。這也就是他受到歷代收藏家推崇的原因了。

  另一方面,唐宋以前的書法作品存世非常稀少,從歷史價值看也是它拍出天價的原因。據了解,王羲之的真跡沒有一件流傳至今,而威震海內外的「三希堂」法帖,只有王珣《伯遠帖》是真跡,《快雪時晴帖》和《中秋帖》則為唐代仿品。即便是這樣,它們也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瑰寶了。可見,唐宋以前的書法大家作品多麼珍貴。「即便是一小幅宋以前的作品,也比大型的現代作品珍貴得多!」

  張傳旭認為,宋以前的書畫作品每出世一件,對於藏家來說都是千載難逢的機會,稍縱即逝,有實力的藏家不會放過。

  張傳旭說:「與西方的藝術品和一些現代藝術品相比,中國古代藝術品價格並不算高。」如果它是黃庭堅的真跡,即便是4億元的成交價,也無法衡量它的價值。

  ●拍賣行不保真

  是不是拍賣行拍賣的東西就一定是真的?北京市文物局政策法規處處長高小龍告訴記者:「據我所知《文物法》和《拍賣法》中都沒有規定拍賣行保證拍品必須是真品的法律條文。」

  高小龍說,藝術品鑑定沒有統一的標準,某種意義上說也不存在權威鑑定機構。即便是靠科學鑑定也只能化驗出紙的年代和成分,並不能化驗出是誰畫的。特別是中國古代書畫,只能依靠史料和權威專家們的共識作為基本準則。高小龍說,以前他陪啟功先生逛書畫市場,看到一些落款是啟先生的字,他經常問啟功,您看這是真的嗎?啟先生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是:「比我寫得好。」由此可見藝術品鑑定的困難。高小龍說:「對於一件藝術品的真偽存在一些爭議是非常常見的事,但存疑並不能就此認為它是偽作。畢竟,它經歷了幾百年的流傳,經歷了那麼多大收藏家的鑑定。」

  另一方面,大拍賣行為了自身的信譽,都會有一個資質雄厚的專家班底,一般來說不會知假拍假。歷代藝術品投資都具備一定的風險,沒有任何一個機構可以保證真偽。專家建議,如果要參與藝術品收藏,藏家最好先做好相關的知識儲備。

相關焦點

  • 國家文物局要求英國坎特伯雷拍賣行終止拍賣和宣傳
    原標題:英拍賣行拒絕撤拍疑似中國流失文物 國家文物局要求終止拍賣和宣傳  新華社北京4月10日電(記者 施雨岑)針對英國坎特伯雷拍賣行即將於4月11日拍賣疑似中國圓明園流失文物一事,國家文物局10日發表聲明稱,已通過多種渠道與該行進行溝通
  • 英拍賣行執意拍賣「圓明園文物」 國家文物局發表聲明譴責
    【環球時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紀雙城】中國國家文物局10日發表聲明,譴責英國坎特伯雷拍賣行拍賣疑似中國圓明園流失文物。《環球時報》記者10日看到,坎特伯雷拍賣行網站在首頁宣傳稱,將於4月11日對「製作於2000至3500年前、1860年被英國軍隊從中國圓明園帶走的」稀有古老文物——青銅虎鎣(右圖)進行拍賣。不過,該文物的真實性尚未得到證實。
  • 國家文物局強烈譴責英國坎特伯雷拍賣行拍賣的疑似中國圓明園流失...
    今天下午,國家文物局發表聲明,強烈譴責英國坎特伯雷拍賣行拍賣的疑似中國圓明園流失文物。  國家文物局在得知該拍賣行即將於4月11日拍賣疑似中國圓明園流失文物後,通過多種渠道與該行進行溝通,要求其遵守國際公約精神與職業道德準則,尊重中國人民的文化權益與民族情感,終止對上述文物的拍賣和宣傳活動。
  • 國家文物局:強烈反對並譴責英國坎特伯雷拍賣行拍賣疑似圓明園流失...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10日訊 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獲悉,針對4月11日英國坎特伯雷拍賣行將拍賣疑似中國圓明園流失文物一事,國家文物局發表聲明,強烈反對並譴責坎特伯雷拍賣行不顧我方嚴正抗議,執意拍賣疑似非法流失文物,並以戰爭劫掠文物為名進行商業炒作的行為。
  • 民間藏友為什麼一談到拍賣行,無不咬牙切齒?揭秘拍賣行絕對不會...
    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從頭至尾沒有真正深入研究過手中的古董,而是製造各種歪理邪說,拉幫結夥,強行給一些贗品臉上貼金,以此來忽悠更多初入行的藏友,就這樣的民間收藏,怎麼可能會良性發展? 拍賣終究不是為民藏服務的,仇視也沒用!一個「傳承有序」就堵死了向上的道路,我們可以斥責某些規則的不合理,但打鐵還需自身硬,拿不出像樣的古董,怎叫藏家。
  • 中國國家文物局強烈反對並譴責英國坎特伯雷拍賣行執意拍賣疑似...
    英國坎特伯雷拍賣行不顧中方反對執意將拍賣疑似圓明園流失文物——稀有的西周時期「虎鎣(yíng)」青銅器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林維):關於英國坎特伯雷拍賣行即將於4月11日拍賣疑似中國圓明園流失文物一事,
  • 4件「國寶」被鑑定為贗品停拍:監管太緊?太松?
    ,後來其中3件又被指為贗品,第4件真偽待定。而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得到的最新消息是,青銅器是拼接成的,其底座真假待定,壺身是贗品。   這4件拍品是北京皇朝?誠銘國際拍賣公司推出的,據說由臺灣中華文物學會從兩位臺灣收藏家手中徵得,是抗日戰爭後從大陸流傳到臺灣的。
  • 英國男子圖便宜買了一幅畢卡索的贗品,但拍賣行卻說它是真跡!
    布萊頓霍夫拍賣行總經理羅茜·梅說:「最初,我對畢卡索的落款很疑惑,而後我又將畫從畫框中取出後進行了一番研究,接著就找到了畢卡索非常清晰的籤名信息,而且這很有可能是畢卡索送給其朋友羅蘭特·潘羅斯的一幅肖像畫。」
  • 重慶大學博物館被指部分館藏系「贗品」 市文物局:介入調查
    有網友參觀該博物館後發文質疑稱,該館所藏部分文物系贗品。  對此,10月15日9時許,重慶市文物局博物館處一名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重慶大學博物館是一個民間博物館,未在該局報備審批。目前,重慶市文物局已就此事介入調查。  同日上午,重慶大學宣傳部向澎湃新聞表示,學校正在開會討論此事,稍後會有正式官方通報發布。
  • 師弟的老父親寫了首妙詩,黃庭堅忍不住模仿兩句,成一首千古名作
    在這4人當中,黃庭堅的性格是最像蘇軾的,他的性格和他的草書一樣,飄逸灑脫。本期要和大家介紹的就是他的一首名作,名叫《六月十七日晝寢》。說起這首詩的來歷,還頗有幾分戲劇性。黃庭堅有個好友名叫晁補之,和他一樣都是蘇門四學士之一,因為入師們稍晚,算得上是他的師弟。晁補之的父親名叫晁端友,也是是一位詩人。
  • 姓,氏,名,字,號,說說名字文化
    先古的時候 ,姓與氏是分開的 ,當時的姓表示的是族號,氏表示的則是姓的分支。 母系氏族公社確立後 , 由於子孫 不斷地繁衍 , 一 個大族於是分成若干個支 , 散居於各地 。這些分散出來的每一個小支 ,各自選用一個特殊的記號來作標誌 , 以此區別於大族 , 這就是氏。
  • 南宋大將曲端:烈火熊熊(二)
    大家好,歡迎回來,今天我接著講南宋大將曲端的故事。誰是殺害曲端的主兇?是康隨嗎?非也。康隨不但夠不上主兇,甚至連幫兇都不夠格,他不過是被當作走狗使用而巳。要弄清此案的主兇和幫兇,必須從一年前說起。此時,由於金軍戰線漸長、不習水戰和南宋軍民的浴血奮戰等原因,宋金戰爭的局勢發生了變化。金朝因兀朮在黃天蕩遭到頭敗,暫時放棄了再次渡江消滅南宋的計劃,提出了「以和議佐攻戰」的策略,策劃派漢好秦檜潛入南宋進行誘降活動。在軍事上,為了解除其統治華北地區的側面威脅,金帝國把陝西作為「當併力攻取」的地區。
  • 疑似圓明園流失文物虎鎣被強拍 國家文物局:強烈譴責
    原標題:疑似圓明園流失文物虎鎣被強拍 國家文物局:強烈譴責   疑似圓明園流失文物虎鎣被強拍   國家文物局表示強烈譴責 中國拍協表示將聯合所有文物拍賣企業永不與該拍賣行合作   昨天,疑似中國圓明園流失文物
  • 珍品|謹慎沉著勢如虹:罕見黃庭堅行書宋拓殘本
    【經典簡介】 黃庭堅行書《水頭鑊銘》宋拓殘本,書於元佑二年(1087)七月。圓通,即釋法秀(1027-1090),號圓通,秦州隴城章氏子,受法無為懷禪師,道風峻潔,時目為秀鐵面。冀國大長公主請師住法雲寺。元佑五年,說偈而化,年六十四。此銘書於元佑二年,是年山谷四十三歲,在秘書省典史局。 此帖崇恩、張伯英題為宋拓。缺文「主舍脂澤」四字,及年款「元佑二年七月丙子豫章黃庭堅魯直銘」十六字,此本據《小清秘閣帖》補上缺字。
  • 花兩年時間 用一萬米繡線繡出黃庭堅書法作品...
    眼前這幅長卷有9米多長,黑的字,紅的章,它看似由毛筆書寫,其實是12月初剛剛裝裱好的苗繡版黃庭堅書法作品《砥柱銘卷》,它是由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彭水苗繡傳承人李紹玉繡制而成。《砥柱銘卷》是北宋大書法家黃庭堅1096到1098年間在四川黔州也就是今天的重慶彭水所作的手書作品,是他散落民間的最重要的書法瑰寶之一。內容是黃庭堅生前最為推崇的唐代宰相魏徵寫的《砥柱銘》,全文600多字。
  • 春天來了,百花齊放,聽聽黃庭堅是怎麼形容花香的
    絕句【宋】黃庭堅花氣薰人慾破禪,心情其實過中年。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生於宋慶曆五年(1045),卒於崇寧四年(1105),享年61歲。少有才名,23歲成進士,後以詩文見知於蘇軾。詩為江西詩派宗主,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與張耒、晃補之、秦觀俱遊蘇軾之門,稱「蘇門四學士」。書法與蔡襄、蘇軾、米芾並稱「宋四家」。
  • 英畫廊特意展出中國贗品意味深長
    收藏於英國國家美術館的《平克斯聖母》一直被認為是贗品,直到1991年才被證明是拉斐爾的真跡。它也參加了展覽《仔細觀察:贗品、錯誤和發現》。中國「高仿」油畫在英展出「我們購買的不是普通贗品,而是經過高度加工的手工仿作。」倫敦達利奇畫廊負責人澤維爾·布雷告訴英國《衛報》,「假的那張品質也很棒,看到它時我們非常興奮,但真假作品擺在一起,差別就很明顯。」至於「高仿」是哪幅,畫廊將嚴守秘密,任由「大家來找茬」。
  • 1200萬買的瓶子,被鑑定成贗品,老人卻說:沒什麼!
    ▲老人說出在哪買的但是,賺錢的前提是您買到的文物是真品,如果不幸買到一件贗品,又為了這件贗品花了所有的積蓄,那結果就沒這麼樂觀了。不過還真有買到贗品也不生氣的人,之前鑑寶節目中就出現過這樣一幕,1200萬買的瓶子,被鑑定成贗品,老人卻說:沒什麼!1200萬這樣的巨款打了水漂,老人為何還能如此淡然呢?
  • 拍賣行越俎代庖 畫廊將何去何從?
    而在當下的國內藝術品市場中,很多拍賣行選擇直接從藝術家處徵集作品進行拍賣,也有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在沒有經過畫廊推廣、代理的情況下直接進入拍賣市場,並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是誰為「畫廊」套上了「隱身衣」,使得藝術家和拍賣行都對其「視而不見」?這是不是意味著以其為代表的「一級市場」可有可無?藝術家的作品沒有經過一級市場的醞釀就直接進入拍賣場,又會存在哪些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