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搞收藏的人越來越多了,大家在這方面投資的錢也是越來越多,不少人選擇傾家蕩產押上自己所有的積蓄來買一件寶貝,為的就是低價買進高價賣出,從而以倒賣古董的方式獲得巨額的利潤。以這種方式發財的也確實不在少數,之前一位工薪階層的秦先生就是靠東拼西湊買了一件破袈裟,然後賣掉夾層的佛經賺到幾千萬的。
但是,賺錢的前提是您買到的文物是真品,如果不幸買到一件贗品,又為了這件贗品花了所有的積蓄,那結果就沒這麼樂觀了。不過還真有買到贗品也不生氣的人,之前鑑寶節目中就出現過這樣一幕,1200萬買的瓶子,被鑑定成贗品,老人卻說:沒什麼!1200萬這樣的巨款打了水漂,老人為何還能如此淡然呢?
這位帶著天價瓶子上臺的老人身著一件老漢衫,戴著金邊眼鏡,說話有很濃重的南方口音,看上去文質彬彬。他告訴主持人,自己是印度尼西亞歸國的華僑,有一個弟弟在臺灣,這個瓶子是弟弟在香港蘇富比拍賣行買到的,根據弟弟的描述,兩個瓶子花了2400萬人民幣。也就是說,老人手中這一個瓶子就要1200萬。今天老人帶著瓶子上節目其實也不是為了鑑寶,他表示自己是想為瓶子找一個買主。如果有人願意花1000萬買下這個瓶子,他就自己再掏500萬,集齊1500萬捐給慈善事業。主持人很驚訝,問老人弟弟會不會不答應,老人嘿嘿一笑說這就是弟弟給他的建議。
抱著弟弟送的1200萬的瓶子,老人登上了鑑寶臺,專家與他進行了短暫的寒暄就開始認真鑑定這位歸國華僑手中的寶物。幾個專家在輪流仔細觀察一番後,抬起頭問了老人一個問題,說這既然是蘇富比拍賣行的東西,為什麼沒有蘇富比特有的標籤呢。老人笑笑說自己也不清楚,專家又觀察一番,然後開始仔細分析老人的這個瓶子。
老人帶來的瓶子是圓圓的抱月瓶,根據老人自己的描述,這個瓶子是乾隆時期的。專家表示,從瓶子的器型和它的圖案樣式來看,這個瓶子確實是乾隆時期流行的風格無疑,不過讓專家疑惑的首先是它沒有蘇富比拍賣行的標籤,所以是不是蘇富比鑑定過的真品還存在疑點。其次,這個瓶子上的花紋顯得過於僵硬呆板,是模具製造的痕跡,而乾隆時期的瓶子在使用模具之後還會有人工雕琢的環節,所以正常來看應該是線條流暢的。
再一點,這瓶身上的兩個耳朵做工確實粗糙了一點,和整體的風格很不搭,也不像是乾隆時期會有的風格。最後,這瓶身上的釉實在是假了點,這是現代很常見的一種釉,如果真是乾隆時期的產品,釉色應該不會是這個狀態。所以總的來說,這件寶貝的真假是存疑的,也就是說,這是一件贗品。
1200萬買的瓶子,被鑑定成贗品,這擱在一般人身上絕對無法接受,不過老人卻說:沒什麼,這個瓶子象徵的是兄弟情誼,只要自己的心裡沒有疑慮就好了。看來這位老人真的是豁達,把錢財看做了身外之物,這樣的心態才適合文物收藏,我們也要多向老人學習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