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範的電視鑑寶類節目背後,需要一個規範的民間文物鑑定秩序。」周彬說。針對文物鑑定市場的混亂,他認為必須要有一個專門的主管部門來管理,同時制定一部比較明確的法律規範,對文物鑑定造假要嚴厲打擊,同時進行處罰。
首都博物館和北京電視臺《天下收藏》欄目組前不久聯合舉辦了《「假」如這樣——真「假」藏品對比展》,從節目中被砸掉的「贗品」瓷器中選擇了30餘件高仿品,同首都博物館的館藏珍品對比展覽。在展出過程中,中國收藏家協會玉器委員會主任姚政等專家反覆觀看展覽後公開宣稱,該欄目砸掉的「贗品」中有不少是真品,一時間引發輿論熱議。
鑑寶類節目能否將「贗品」毀壞,節目中的鑑賞團隊是否足夠權威,民間文物鑑定行業存在哪些問題,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鑑寶類節目有諸多問題
在《天下收藏》欄目中,主持人手持一把紫金錘,如果經在場專家鑑定持寶人的瓷器為假,在雙方籤署完協議後,將揮錘砸碎「贗品」。最後的「砸寶」環節,一直是觀眾關注度最高的環節,也成為輿論熱議的焦點。
儘管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近日發布消息稱,經北京市文物局組織專家鑑定,所有被砸「文物」都是假的,但很多業內人士認為,砸毀「贗品」的做法也並不可取。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管曉峰指出,文物鑑定一般都是以眼鑑為主,主要靠鑑定人的眼力和經驗。「現在的文物鑑定界有一個慣例,就是任何人都不會對自己的結論百分之百保證。因此節目中將認為是『贗品』的藏品砸掉是很極端的,涉嫌故意損毀文物罪。而且所有文物都受文物保護法的保護,節目前籤訂的協議沒有法律效力,個人不能用自己的合同來排除法律的適用。」
除此之外,長期從事文物法研究的學者周彬也指出鑑寶類節目中普遍存在的其他缺陷。
首先是節目可能涉及經濟利益,這也是對鑑寶類節目存在最多的質疑。錄製節目的藏品被鑑定成真品,並用一些推銷性的語言進行介紹之後,可能會被拿到拍賣公司進行買賣。一旦涉及經濟利益,節目就有可能作假。
其次,節目中邀請的專家不夠權威。有些鑑定專家是古董商或拍賣公司的人員,他們是生意人,並不搞學術研究,其專業性引人質疑。
此外,節目的透明度不強。北京東方大學文物學院院長李彥君就表示自己曾親身參與節目,對內情非常了解,節目中所謂的「贗品」都是事先從潘家園等舊貨市場故意買的假貨,整個節目就只是一場表演,作秀的成分很大。
文物鑑定行業存在法律監管空白
鑑寶類節目存在的缺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民間文物鑑定行業存在的混亂。
據記者了解,《文物認定管理暫行辦法》等與文物鑑定有關的法律制度幾乎都沒有涉及民間的文物鑑定,目前國內文物鑑定行業沒有一部專門的法律法規進行監管,因此很多問題都有爭議,包括對概念的理解。刑法第三百二十四條規定,「故意損毀國家保護的珍貴文物或者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但是沒有明確的標準用以認定民間文物的珍貴程度。
現行文物保護法也沒有針對文物鑑定環節擔責方面的規定,鑑定專家出具的鑑定證書只能算作專家的個人學術研究成果,沒有法律效力,如果鑑定人員的鑑定結果不實,除了會造成其名聲上的損失,不需承擔法律責任或經濟賠償。
同時,民間文物鑑定沒有專門的管理機構,文物部門只對其批准設立的文物司法鑑定機構進行管理,類似權威的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不對民間鑑定,只在民事判決時對涉案文物進行鑑定。
在涉及文物交易的案件中,是否要尊重行業慣例也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由於文物購買屬於高度專業知識性的風險性活動,拼的是「眼力」,「不保真」是行業慣例,即文物的出賣方不承擔合同法上的品質瑕疵擔保責任,除非有特別承諾,雖然這與合同法中公平、誠實信用等基本原則是不相一致的,但是,拍賣法第61條第二款也規定:「拍賣人、委託人在拍賣前聲明不能保證拍賣標的的真偽或者品質的,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因此,根據特別法優於一般法的原則,對此類案件應該適用拍賣法的特別規定。但是對於非經拍賣而進行的文物交易,則應適用合同法的基本原則。
民間文物鑑定秩序亟須規範
「以國家文物為內容製作的電視節目一般不會出現爭議,但是一旦涉及民間文物,就會有質疑。民間文物鑑定存在的混亂間接影響到鑑寶類節目的質量。」周彬說。
對此,今年7月4日,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國家文物局就進一步加強文物鑑定類廣播電視節目的規範和管理髮出通知,要求各級廣播電視機構對照通知規定進行全面檢查。
通知要求文物鑑定類節目內容必須符合文物保護法及相關法規的規定。相關節目要科學展示文物鑑定的複雜過程,明確提示投資文物收藏的風險,文物估價要提供市場依據。不得在節目中編造文物流傳故事、誘導「持寶人」杜撰虛假收藏故事,不得由演員扮演「持寶人」,不得暗示或要求專家修改文物評估結果、高估文物市場價格。
根據相關通知,北京市廣播電影電視局擬出臺電視鑑寶節目相關管理辦法,目前對有關問題已經展開了研究。
「規範的電視鑑寶類節目背後,需要一個規範的民間文物鑑定秩序。」周彬說。針對文物鑑定市場的混亂,他認為必須要有一個專門的主管部門來管理,同時制定一部比較明確的法律規範,對文物鑑定造假要嚴厲打擊,同時進行處罰。
「最重要的是建立鑑定專家資質制度和職業準則,把鑑定資質賦予那些獲得較高市場公認度並且水平比較高的人,同時明確違反準則要承擔的法律責任。」周彬說。(史紹丹 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