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在《五十八歲自敘》中曾雲「善書法,自號六分半書」,人亦稱之為「板橋體」。至於為什麼要自名為「六分半書」, 這個就得從鄭板橋的書法藝術說起。
鄭燮(1693——1765), 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鄭板橋多才多藝,被譽為詩、書、畫三絕,與金農、黃慎、李鱔、李方膺、高翔、汪士慎、羅聘等八人因不拘泥舊法,獨創風格,故當時稱之為「揚州八怪」。一說是與高鳳翰、華雖、閔貞、邊壽民等八人。鄭板橋對書法有一種獨特的審美追求,他還把真、行、隸、篆熔為一妒,而又參人繪畫技法形成種看似奇崛,卻渾然天成的真趣。隸書又名八分書。鄭板橋是在隸書中融人真、行、草的成分,因此隸法(八分)只剩下了六分半了。
鄭板橋以「六分半書」自許,實際上表現了鄭板橋對當時書風的不滿以及標新立異。當時士大夫階層中的許多人醉心於寫「圓光、齊亮」的「館閣體」,以求躋身仕途。鄭板橋從不如此,他勇於探索創造出了「六分半書」,縱橫恣肆,千變萬化,奇趣盎然,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在當時產生了強烈的反響。鄭板橋為人灑脫不羈,他的書法作品中往往正、行、草、隸、篆五種書體並用,這正體現了「揚州八怪」的「怪」。這在書法史是一種創造,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同時又把畫法移人書法,往往在書法中參人畫意,形成自己獨特的書風。《國朝先正事略》云:「(鄭)燮書法以隸、楷、行三體相參,古秀獨絕。」
除此之外,鄭板橋為官清正廉潔,對下層百姓有著十分深厚的感情,對民情風俗有著濃厚的興趣。在他的詩文書畫中,總是不時地透露著這種清新的內容和別致的格調。他曾當過12年七品官,清廉剛正。在任上,他畫過幅墨竹圖, 上面題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清朝康有為曾評價鄭板橋的「六分半書」書帖說:「乾隆之世,已厭舊學。冬心板橋,參用隸筆,然失則怪,此欲變而不知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