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絕碑
作為著名的「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名氣很大,詩、書、畫三絕。他的詩情真意切、深厚博大;他畫的墨竹脫盡時習、秀勁絕倫;他的書法則「隸、楷參半,間以畫法行之」,獨創了別具一格的「六分半書」。
鄭板橋的「怪」不僅因其詩、書、畫都不同於世俗,別有一番「怪」意,更因為其難得糊塗、疏放不羈的真性情。板橋之「怪」,頗有幾分濟公活佛的味道,「怪」中含幾分真誠,幾分幽默,幾分酸辣。
民間有關鄭板橋的傳說很多。也許很多人不知道,鄭板橋雖是江蘇人,但他一輩子當過的12年縣令,卻是在山東境內,他先在山東範縣當了五年縣令,後又調到濰縣,當了七年濰縣令。從濰縣令上,棄官而去之後,鄭板橋才回揚州賣畫為生。在即將棄官而去之前,鄭板橋回首七年濰縣的時光,感慨萬千,揮毫畫出八尺巨幅墨竹,並在畫上即興吟詠題跋「七載春風在濰縣」,可見其對濰縣感情之深。
□本報記者 錢歡青 發自濰坊
如今的濰坊市博物館珍藏著一件國家一級文物――― 城隍廟碑。這塊城隍廟碑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由鄭板橋親自撰文、書寫並由其弟子、著名石刻家司徒文膏所刻,因「文好、書好、刻好」又被稱為「三絕碑」。
城隍廟碑只是鄭板橋在濰縣留下的諸多名流傳奇之一。但憑此,便可讓我們一窺這位清朝名士的作為與情懷。
「文好、書好、刻好」―――
「三絕碑」流芳千古
孫敬明,濰坊市博物館研究員、山東省文物專家委員會委員、山東省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痴心研究鄭板橋多年,曾出版《鄭板橋與濰縣》一書。
12月21日,在濰坊市博物館,孫敬明帶著記者來到城隍廟碑前。如今,石碑安身於一個巨大的玻璃罩子中,被保護了起來,雖然稍有殘破,但碑上字跡非常清晰,260前鄭板橋的書法風度撲面而來。
孫敬明告訴記者,鄭板橋當濰縣令的時間是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至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乾隆十七年,也就是鄭板橋在濰縣當縣令的最後一年,鄭板橋倡議捐修建城隍廟。城隍廟竣工之後,他親自撰寫了《新修城隍廟碑記》。鄭板橋對這篇文章非常看重,不僅有正稿,還有草稿,最後的定稿一共925個字。
文章內容涉及城隍廟的由來、修建的過程等。有意思的是,在這篇文章中鄭板橋用樸素的辯證、唯物思想,闡述了對老百姓信仰城隍的看法,他認為神其實是人自己造出來的,是用來讓人產生敬畏之心的,他勸告百姓,不能光信神,還得心地善良。
鄭板橋流傳於世的書法作品多為其半隸半楷之「六分半書」,但他用楷書書寫了這篇《新秀城隍廟碑記》,這是在之前發現的鄭板橋所有書法中唯一用楷體書寫的作品,彌足珍貴。
鄭板橋寫完《新修城隍廟碑記》之後,特別將自己的弟子、著名石刻家司徒文膏從南京請到濰縣,將文章刻於石碑之上,「文好、書好、刻好」,城隍廟碑因此被稱為「三絕碑」。在該碑誕生後不久,就有人將其拓下來裝成冊頁,在社會上廣為流傳。
從被埋地下到重見天日―――
一鎬頭挖出國寶來
早在1992年,城隍廟碑就被評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成為濰坊市博物館珍藏的「國寶」之一。而如此珍貴的國寶,經歷了從被埋地下到重見天日的曲折過程。
孫敬明說,城隍廟長久以來在民間發揮著重要的信仰作用,歷代統治者也相當重視,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在全國修建城隍廟。但是戰亂之中,城隍廟往往會屢遭破壞,文革時期,破壞城隍廟也是經常的事兒。也許是為了免遭戰亂破壞,有人將城隍廟碑埋在了地下,從而讓它躲過了許多被砸、被毀的劫難。
據介紹,改革開放初期,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開始仿製一些濰坊本地的文物當做工藝品開發,他們於是想到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城隍廟碑,就四處打聽它的蹤跡。根據一些老人的回憶,城隍廟碑很可能被埋在城隍廟後面東側的胡同裡。
工藝美術研究所的人就拿著钁頭去挖,沒想到挖著挖著,一鎬頭下去,果真發現了石碑,埋藏地下多年的城隍廟碑得以重見天日。濰坊市博物館成立之後,將城隍廟碑從工藝美術研究所徵集到博物館內。孫敬明說:「260年前的石碑,歷經戰亂、炮火,最終存而不廢,可見鄭板橋的靈氣,真的如有神佑,讓後人能有幸一睹石碑風採。」
擅自放糧賑災、扶持寒門學子―――
鄭板橋是個「好領導」
修城隍廟、立石碑,是身為父母官的鄭板橋力促讓民風向善,重視教化的一項舉措。雖然只是個七品芝麻官,但鄭板橋在七年濰縣令上勤政為民,不僅擅自放糧賑濟,還時常扶持寒門學子,用現在的話來說,縣太爺鄭板橋是個典型的「好領導」。
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鄭板橋剛從範縣調到濰縣當縣令,山東就發生大面積饑荒,濰縣更因為上一年海嘯內浸而瘟疫橫行,加上秋季無雨,乾旱數月,莊稼歉收,甚至出現了「人相食,鬥粟值錢千百」的情景。
鄭板橋當即把自己的養廉銀捐出救災,同時下令開倉放糧。按照清代律令,地方設立官倉蓄糧,以備不時之需,凡動用之,必得朝廷批文,否則獲咎,重罪難恕。當時有人再三勸阻,讓他不要違背朝廷王法,鄭板橋說:「此何時,俟輾轉申報,民無孑遺矣。有譴,我任之。」為了防止有人從中冒領,達不到救急救命目的,他還下令經辦者核定、分發給饑民借券,讓饑民持券來領,救活災民萬餘人。
儘管這次擅自開倉放糧,朝廷體諒他的愛民之舉,並未責罰反而嘉許他的能力,但是在封建官場上,這種獨木秀林式的特行義舉,往往會招致某些達官貴人的忌恨,加上鄭板橋秉性曠達不羈、厭惡奉迎,他的仕途也就愈加艱難,最終不得不起棄官而去。
任濰縣令期間,鄭板橋對刻苦好學的寒門學子多有扶持,甚至出資舍財,助其成就學業。當時濰縣東關有個名叫韓夢周的年輕人,母子相依為命,家裡十分貧困,但他學習刻苦,知書達理,相鄰稱善。有一天晚上,鄭板橋路過韓夢周的家,聞寒燈破屋,書聲琅琅,十分感動,遂出錢財勸其勤學。後來韓夢周考中了進士,還當過安徽來安縣縣令。當縣令的時候,韓夢周以鄭板橋為榜樣,為官清廉,為老百姓做了很多實事、好事。韓夢周后來成為著名的理學大家,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
鄭板橋對一些在書畫文學上有進益的困苦學子,則是激勵他們勤學奮進。比如善於模仿鄭板橋畫作的譚雲龍、韓鎬,鄭板橋就經常和他們探討畫理學問,使得譚雲龍很快成為知名的地方畫家。對韓鎬,鄭板橋專門寫了「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的對聯,題上「與韓生鎬論文」相贈。
一筐蘿蔔送貪官―――
不畏權貴的鄭板橋
鄭板橋任濰縣令七年,留下了許多佳話。很多民間傳說,至今在當地流傳。比如濰坊名吃朝天鍋,據說就跟鄭板橋有關。在賑災時,鄭板橋看到流民們在寒風中瑟瑟發抖,下令在街上置熱禍,煮上肉食,讓流民們喝一些肉湯取暖。這一鍋溫暖的肉湯,慢慢發展成為今天的朝天鍋。
濰坊蘿蔔名氣很大,而在民間傳說中,濰坊蘿蔔也和不畏權貴的鄭板橋掛上了鉤。據說,當年有個姓婁的欽差大臣,最好搜刮民財,貪得無厭,人送外號「摟一耙子」。話說這位「摟一耙子」經常借著到下面視察的機會搜刮民脂民膏,各地都敢怒不敢言。
「摟一耙子」老爺知道濰縣令鄭板橋是個很有個性的名士,就不敢跟鄭板橋明說,而是派了幾個衙役給鄭板橋送來了100兩銀子。人家都是下級向上級進貢,位高權重的欽差為什麼要向一個小小七品縣令送禮呢?原來,欽差老爺早已做好了打算: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我拿100兩銀子來拜訪你,按照心照不宣的官場「潛規則」,你起碼得回給我幾百兩吧。
100兩銀子送到濰縣縣衙之後,鄭板橋一看就猜出了巡撫老爺的心思,他靈機一動,心裡便有了主意。他將其中的 99兩分給了手下的衙役們,留下1兩,讓人買了一大筐蘿蔔。
不久,「摟一耙子」視察地方,途中路過濰縣,鄭板橋前往拜見。「摟一耙子」看到鄭板橋果然讓人拉著一車東西來,車上還蓋著大紅綢子,內心大喜,心想這下肥肉到口了。沒想到揭開紅綢子一看,車上卻是一大筐蘿蔔。上面還貼了一首鄭板橋寫的詩,詩曰:「東北人參鳳陽梨,難及濰縣蘿蔔皮。今日厚禮送欽差,能驅魔道兼順氣。」
這首詩流傳到後來,就成了「煙臺蘋果萊陽梨,不及濰坊蘿蔔皮」的說法了。民間傳說或不可信,但鄭板橋之性格、之風骨,已躍然可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