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鄭板橋的處世哲學

2020-12-24 齊魯晚報數字報刊
  • 2012年05月24日  來源:齊魯晚報
  • 【PDF版】

  鄭板橋題字「難得糊塗」。

  鄭板橋題字「吃虧是福」。

  原濰坊市檔案局(館)副局(館)長、研究館員闞景奎。

  鄭板橋畫像。

文/本報記者 李濤 圖/本報記者 吳凡
  「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求福報也」。「滿者損之機,虧者盈之漸,損於己則盈於彼,外得人情之平,內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是矣」。
  據山東省濰坊市檔案館館藏檔案記載,在濰縣歷史上做過知縣的人不少,但在濰縣民眾印象中清廉有為、口碑甚佳者,當數鄭板橋。
  自範縣調任濰縣
  「雲外清歌花外笛,濰州原是小蘇州。」在風和日麗的日子裡,記者信步白浪河畔,輕撫沿河石墩,猛然間發現鄭板橋這一膾炙人口的詩句俊秀雋永的雕刻其上。
  作為鄭板橋在濰縣歷史研究者的原濰坊市檔案局(館)副局(館)長、研究館員闞景奎,向記者敞開了話匣子。鄭板橋,原名鄭燮(xiè),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清乾隆年間,濰縣是山東「財豐物阜」、「甲第連雲」的大縣。手工業和商業都很發達,當時有「小蘇州」之稱。
  也就在這個時候,1746年,乾隆十一年,時年五十四歲的鄭板橋,自範縣調署濰縣。
  史料記載,鄭板橋調任濰縣縣令之年,山東鬧饑荒。濰縣饑民出關覓食,板橋感嘆系之,作《逃荒行》「十日賣一兒,五日賣一婦。來日剩一身,茫茫即長路。」濰縣原本是一個繁華的大縣,但從那一年開始便災荒不斷,救災便成了鄭板橋主持濰縣政事的一項重要內容,他開倉賑貨,令民具領券供給,又大興工役,修城築池,招遠近饑民就食赴工,縣城內的大大戶煮粥供給災民食用。盡封積粟之家,救活眾多災民。秋以歉收,捐廉代輪,盡毀借條,活民無算。
  闞景奎介紹說,鄭板橋上任第3年春天,先是瘟疫流行,其後蝗災、水災接踵而來,隨之出現了災民遍野的慘狀。他採取多項措施,賑災濟民。一是修城鑿池,以工代賑,招遠近饑民就食赴工;二是告示「邑中大戶,開場煮粥」,下令「盡封積粟之家,則其平糶」。諸多賑災措施收到成效,救活災民萬餘人,但也為他日後罷官留下事因。
  鄭板橋在濰縣第7年修城隍廟時,在廟裡留下這樣的楹聯:「世道不同,話到嘴邊留半句;人心難測,事到行處再三思。」以此楹聯,告誡世人,警示自我。
  走進十笏園,碑高1.90米,寬0.80米,厚0.20米的城隍廟碑傲然挺立。碑文20行,每行47字,為鄭板橋所撰並書,通篇楷書,在鄭氏書作中極為少見,稱為「三絕碑」。鄭板橋不信鬼神,在碑文中直道神為人所造,神權是人所授,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稱一絕。書法為鄭板橋楷書傑作,稱一絕。丹書石上,由其高足司徒文膏刻,不失筆意,與真筆不差毫釐,又一絕。
  除去城隍廟碑,十笏園內還保存著許多鄭板橋的詩畫,以及在他任職期間樹刻的《文昌閣序》、《修城記》和《修城題名》等五塊碑刻。在遊覽十笏園之時,無不深情地懷念這位「烏紗擲去不為官,橐囊蕭蕭兩袖寒」的父母官。
巧斷賴婚案
妙筆戰鹽商

  闞景奎在整理文獻資料之餘,搜集了很多關於鄭板橋擔任縣令袒護貧民百姓、智鬥富商巨賈的事例。
  鄭板橋上任期間,某鹽商將一個私自販鹽的小販扭送到縣衙門,要縣令板橋處以重罰。板橋一見那個小販,衣衫襤褸,骨瘦如柴,知他為生活所逼,不得不如此。於是,頓生憐憫之心,他想戲弄一下這個鹽商。就對鹽商說:「這個小販應當加重處罰,我準備給他戴上枷鎖,立街示眾,好不好?」鹽商笑眯眯地說:「好!好!」
  鄭板橋當即命衙役抱來一些蘆席,用細木片做託,認真紮好,中間挖一個大圓孔。他又畫了許多竹子和蘭花,題了字,貼在蘆枷上。然後讓小販套在脖子上,站在鹽商的門口示眾。因板橋向以詩、書、畫號稱「三絕」,畫的竹子和蘭花,尤其名播四海。許多人都想目睹為快,更渴望能得到他的墨寶。所以當小販戴著蘆枷往鹽商門前一站,立即招引很多人圍觀,整個縣城都為之鬨動了,鹽商的門堵得水洩不通,生意一點也做不成。鹽商只好到縣衙內哀求板橋放了那個小販。
  歲逢饑荒,板橋大興工賑,令豪門大戶煮粥救飢,全活者甚多。傳聞鄭板橋於濰縣擔任縣令時,受理一樁賴婚案,窮秀才告其嶽父不守諾言,無端賴婚。
  鄭板橋事先已知窮秀才的嶽父是一位大地主,他令窮秀才暫留衙內,派人傳喚地主與他的女兒到堂上。於是,板橋問道:「你為什麼要賴婚?」財主答:「因窮秀才養活不了我的女兒,他們不宜生活在一起。」板橋說:「原來如此,看來你的女兒確實不應該嫁給一位窮秀才。不過,你也得為你的女婿想想。這樣吧!你出一千兩黃金,我來幫助你解決這個問題,保證你滿意。」 
  財主聽說鄭板橋要幫他解除女兒與窮秀才的婚約,頗為高興。他按時如數付現。板橋說:「你的女兒遲早總是要嫁人的,倒不如我給你找個乘龍快婿,這一千兩黃金就算是嫁妝之資,你意下如何?」財主聽了之後,眉開眼笑,連連點頭哈腰說:「當然好!當然好!」
  在說話之間,板橋已令人把窮秀才傳了出來,當即命他與財主女兒拜堂成親,隨後雙方攜金而去。財主瞠目結舌,不知所措,最後哭笑不得,退堂而歸。 
難得糊塗與吃虧是福
  走進濰坊市博物館,「難得糊塗」碑刻一直留存於此。
  濰坊市傳統文化研究所所長胡一平介紹說,鄭板橋在濰縣做官時題寫過多幅著名的匾額,其中最為膾炙人口的是「難得糊塗」與「吃虧是福」這兩塊。
  鄭板橋在署濰縣知縣期間,接到堂弟鄭墨函,為了祖傳房屋一段牆基,與鄰居訴訟,要他函告興化知縣相託,以便贏得這場官司。鄭板橋看完信後,立即賦詩回書:「千裡捎書為一牆,讓他幾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怎麼不見秦始皇!」
  稍後,他又寫下「難得糊塗」、「吃虧是福」兩幅大字。
  並在「難得糊塗」大字下加注「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求福報也」。
  在「吃虧是福」大字下加注:「滿者損之機,虧者盈之漸,損於己則盈於彼,外得人情之平,內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是矣」。
  胡一平稱,關於鄭板橋「難得糊塗」書寫地存在很多說法,更傾向於濰縣草廟子花園書寫處。如今的草廟子花園,依然是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普普通通的村莊。
  「難得糊塗」、「吃虧是福」在今人看來亦不失為一種有效地處事方式。現在很多人稱「人有時還是傻一點好些」,這不正是切合了鄭板橋的難得糊塗嘛。
騎著毛驢南歸
  原濰坊市檔案局(館)副局(館)長、研究館員闞景奎介紹說,就鄭板橋性格而言,他不善阿諛逢迎,且頂撞上峰之事又時有發生,被罷官也就在所難免。
  鄭板橋走了。他走的這一天,案無留牘,坊無冤民,囊中無銀票,箱中無財寶,走的是問心無愧。陪伴這位德高望重老者的是毛驢和他心愛的書籍。
  俗話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鄭板橋在濰縣任縣令七年,卻是兩袖清風。離職上路時,只用了三頭毛驢。他自騎一頭,帶頭皂吏騎一頭,另一頭馱著書籍、字畫和簡單行李。
  濰縣百姓聞知鄭板橋南歸,遮道相送,痛哭流涕,並為他建立生祠。
  闞景奎稱,回到揚州後,鄭板橋仍以賣畫維持生計,一直到垂暮之年。鄭板橋在去世的前一年,還寫下了《懷濰縣》詩,以寄託他對濰縣的懷念之情:相思不盡又相思,濰水春光處處遲。隔岸桃花三十裡,鴛鴦廟接柳郎祠。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鬥春歸。
(濰坊市檔案局對此文亦有貢獻)

相關焦點

  • 「吃虧是福」和「難得糊塗」,讓我們學學鄭板橋的處世智慧
    這是鄭板橋對於世人的警示,也是他自己的處世智慧。我們都知道鄭板橋最擅長的是畫竹。在世人眼中,竹是君子的化身,正直、挺拔、堅韌、長青(清)。這樣的品質,正是鄭板橋所擁有的。所以,他喜歡畫竹,也是以物喻志。 一個人能夠在青史上留名,自然是要有與眾不同的地方的。
  • 居官十年的鄭板橋,用親身言行闡釋了「難得糊塗」的為人處世之道
    若想探究這四個字背後隱藏的意圖和思想,怕是要從鄭板橋的人生經歷來分析。鄭板橋同情百姓疾苦,採用宏觀調控的方式,逼著地主惡霸們將糧食以平價銷售給百姓。這必然侵犯了惡勢力的利益,他們開始向鄭板橋獻媚,企圖相互勾結、同流合汙,但是鄭板橋不為所動。
  • 鄭板橋:以人為可愛,而我亦可愛矣
    鄭板橋有許多畫論、書論、題記,包含豐富的繪畫、書法等文藝美學思想。同時,他給他的親屬也寫過不少家書,這些家書中亦蘊含深刻的為人處世之道。東坡因為喜歡嘲笑人曾被人批評,蘇東坡尚如此,何況我鄭板橋乎!老弟亦當時時告誡我不要隨便罵人。
  • 鄭板橋:「糊塗」人生不「油膩」
    一個奇怪的事情是,既然鄭板橋一生「得志」之時,為何要寫下「難得糊塗」這樣易被人誤解的字眼呢?當然解釋也有很多,有人說這是他混跡官場的一生總結,也有人說這是他當時在蓬萊和一「糊塗老人」奇遇之後的感嘆。但是不管怎麼樣,這四個字用來理解鄭板橋的一生再合適不過了。
  • 怪人鄭板橋,既幽默又奸詐,還被稱為痴人!
    關於鄭板橋的很多奇聞軼事,都是通過他的對聯流傳下來的。這就是說,鄭板橋那他還是一個對對聯的高手。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個土豪是一個大鹽商,因為他知道鄭板橋的字畫名氣都特別的大。就想著在他的辦公室鑰匙掛上一幅鄭板橋的親筆對聯,他也能蹭個熱度,裝個文化人。這其實跟現在很多企業家一樣,書櫃裡裝滿了未開封的四書,五經國內外的經典名著,因為這個才顯得高端,大氣,上檔次。
  • 鄭板橋的難得糊塗:「糊塗是一種遠見,也是一種修養」
    難得糊塗其實是一種做人的境界,也是一種學問,這是大徹大悟的哲學,凡事都沒必要去較真,世間真的東西很少,任何一個圈子都存在著規則和潛規則,學會八面玲瓏,通融圓滑,溜須拍馬,媚上捧場,糊塗之處,才能如魚得水。鄭板橋當年寫下這一句「難得糊塗」,是對世俗的一種痛恨,對官場惡習的一種厭惡,也是他最終看破官場險惡,辭官歸隱的原因。
  • 個性名人,鄭板橋
    如今,提起鄭板橋,可謂家喻戶曉了。鄭板橋出生於一個書香之家,但逢家道漸漸落魄,生活也是捉襟見肘。幼年喪母,但幸運的是他有一位乳母,費氏。費氏費氏對鄭板橋十分疼愛,用心照料其成長,彌補了他缺失的母愛。加上費氏為人勤勞善良而又真正,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鄭板橋人格的塑造。
  • 《少帥》上演"權力的遊戲" 軍閥暗戰揭處世哲學
    作為一部年度權謀大戲,劇中不僅有麻辣的臺詞,還包含著意味深長的處世哲學。    無論是老帥張作霖在與兄弟馮德麟爭權時,邀請結拜大哥馬龍潭居中調停時的以退為進,還是派兒子張學良先為馮德麟送上禮物後卸去馮德麟軍職時的先禮後兵,其一句「江湖就是人情世故」道盡軍閥之間的相處哲學,而「親者疏,疏者親」在郭松齡和楊宇霆之間大玩平衡之術;「人吶,得有點毛病才行啊!
  • 「難得糊塗」鄭板橋:有酒時學佛,沒酒時學仙
    鄭板橋卻說,「為了求官之故,有酒不能飲,有口不能言,自加桎梏,自抑性情,與墟墓中之陳死人何異乎」? 鄭板橋曾說:「酒能亂性,所以佛戒之;酒能養性,所以仙家飲之。有酒時學佛,沒酒時學仙」。
  • 在國家典籍博物館看鄭板橋的「難得糊塗」
    5月4日,由國家典籍博物館與濰坊市博物館共同主辦的「清官板橋,三絕傳世——鄭板橋專題展」在國家典籍博物館第四展廳開展。此次展覽匯聚了鄭板橋67件(套)書畫作品及作品拓片。其中,《修城記》向觀眾訴說其為政的勤勉有道,《嶠壁蘭圖》、《春風十裡》中可知其書畫的脫俗立新,《難得糊塗》則是另一番為人處世之境界。
  • 老子「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的處世哲學,值得學習
    無論是國家的利益衝突還是個人的矛盾,老子認為應保持「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的處世態度,很多人在理解老子這個思想的時候,經常簡單地認為君子在居住的地方以左為尊貴,用兵打仗的時候以右為尊貴,這樣解釋並沒有什麼不妥,但是依然讓人無法明白其中蘊涵的禮俗表現出來的處世之道。
  • 鄭板橋說「吃虧是福」,但是,有「三種虧」絕對不能吃!
    鄭板橋說「吃虧是福」,但是,有「三種虧」絕對不能吃!都說「吃虧是福」,這句話的本意是啥?卻少有人明白。人常說,「能受苦方為志士,肯吃虧不是痴人。」中國自古乃禮儀之邦,人與人之間講究的是與人為善的處世原則,所以,謙讓就被當成做人的美德之一。
  • 劉孟浩:鄭板橋為何棄石濤而選擇八大山人?
    在鄭板橋33歲那一年,他離開了北京駐足揚州,那時揚州已經聚集了大批成名的書畫家,而此時的鄭板橋還是個無多大名氣的人,儘管他很有文採,能寫很多膾炙人口的詩詞,但人們似乎並不看好他。面對現實,鄭板橋對自己進行了重新審視。
  • 鄭板橋是怎麼對於社會的各種黑暗、腐朽的現象進行無情的批判?
    鄭板橋的憤世駭俗的言行我們在前面己經涉及到。他是一個現實主義詩人,對於社會的種種醜陋的、黑暗的、腐朽的現象進行無情的揭露抨擊和嘲諷。他自己是濰縣的縣令,他這樣描寫自己所治理的地方,不是給自己抹黑嗎但是鄭板橋他決不會因為自己的功名利祿而粉飾太平,歌舞昇平的。第二首更是通過對比的手法表現了只隔一牆的貧家富家地獄天堂的生活,也是對當時社會的不公的無情的鞭撻。這和杜甫描繪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現象一樣讓人寒心。
  • 《書法問集》727、寫鄭板橋書法用什麼毛筆?
    鄭板橋的字一向有爭議。【如果按照鄭板橋喜歡畫竹子,那麼最有可能是兼毫。但是鄭板橋的字,我們真的需要學嗎?】鄭板橋是非常著名的畫家,尤其擅長畫竹。鄭板橋(1693年-1766年),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清代書畫家、文學家。上面這幅畫還是挺符合鄭板橋的感覺的,鄭板橋特別擅長畫竹,而且他的故事被當代很多人追捧。
  • 鄭板橋一生清廉,把竹當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朋友來看待
    鄭板橋一生清廉,把竹當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朋友來看待縣學裡的孩子放學碰上雨天不能回家,他就讓人給送飯,又想到孩子們走泥路容易壞鞋,就讓人找些舊鞋送給他們。其慈悲之心,由此可見一斑。遇到災荒之年,鄭板橋更是具實上報,力爭救濟百姓,他還帶頭捐出自己的俸祿。
  • 自嘲,是一種幽默的處世哲學
    那些敢於並善於拿自己開玩笑的人,是自信自尊、豁達樂觀,更是智慧通達、圓融處世的「魅力人物」。在商務活動中,他們只需用幾句幽默詼諧的語言來自我解嘲,就能在輕鬆愉快的笑聲中緩解緊張尷尬的氣氛,讓自己變得大受歡迎。無論在哪裡,幽默的人都是備受歡迎的。
  • 清朝時期,鄭板橋詩歌藝術風格的形成,是與什麼有關的?
    鄭板橋詞作所具有的審美特徵,同樣也為他的詩歌所具有。前面章節的分析,可以說明鄭板橋的詩歌與詞作具有相同的風格特徵。更重要的是,鄭板橋從陸種園身上學到的不僅僅是詞學藝術,更多的是受到了陸種園的性情氣質與處世態度的深刻影響。據吳宏漠《陸仲遠先生詞稿序》介紹,陸種園為清初遺民詩人陸廷掄之子,因此他從小耳聞目睹的都是先朝遺逸。
  • 在清代時期,鄭板橋辭官後,走過了哪些歷程?
    李鱓與鄭板橋是同鄉,而且經歷相似,辭官後先後回到揚州賣畫,兩人惺惺相惜,感情甚深。鄭板橋在《板橋自序》中說:「惟同邑李鱓復堂相友善。復堂起家孝廉,以畫事為內廷供奉。康熙朝,名噪京師及江淮湖海,無不望慕嘆羨。是時板橋方應童子試,無所知名。」
  • 沉默是金是一種處世哲學
    人活著,我始終相信,沉默是金才是處世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