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是講大道無為思想的哲學,老子的哲學中具有反對戰爭的思想,但又不是完全反對,而是持有「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的哲學思想。
因為在老子所處的時代,諸侯混戰,當時的百姓除了正常的生產生活外,其他時間經常作為士兵參與戰爭,就是因為那個時代的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雖然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有了相對自由的選擇空間,但是與古代相比,生活實質是相同的,同樣是兩種狀態,那就是生活和工作,所以老子「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的哲學思想仍然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著指導意義。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老子《道德經》中這樣講過,佩戴的兵器非常精美漂亮,可這是不吉利的器物,兵器的功用讓人厭惡,所以有道之人不會停留在佩戴兵器之人的身邊。君子在生活中以左邊為尊貴,用兵時以右邊為尊貴。善用兵者是戰爭的將軍,但不是君子喜歡的人才,所以只有在不得已的時候才重用他,君子總以恬靜淡泊的原則處理事務,即使用兵取得了勝利也不以之為美。那些以用兵為美者,是以用兵為快樂,那些喜歡戰爭的人,不適合實現願望統治天下的。吉祥之事以左為上,兇喪之事以右為上。副將軍居於大將軍的左邊,上將軍居於副將軍的右邊,這樣排列的規矩就是以喪禮來對待的。對於戰爭中的士兵,應該以悲憫之心尊敬他們,戰爭勝利,也應該以喪禮來對待。
對於戰爭,自古以來都是被世人厭惡,就算百家爭鳴中的兵家代表人物孫子,也在《孫子兵法》中一再強調慎戰與反戰的思想。
《孫子兵法》火攻篇記載「明主慮之,良將惰之,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攻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上。」
孫子在其代表作《孫子兵法》「火攻篇」中說,明智的君王要慎重地考慮用兵,愛國的將領不要輕舉妄動,沒有觸犯國家利益不要行動,不到萬不得已不要使用,不到危急關頭不能開戰。君王不可因一時憤怒而發動戰爭,將帥不可因一時的氣忿而出陣求戰。關係到國家利益時才用兵,沒有觸犯國家利益就以和為貴。
由此可見,雖然兵家與道家的思想主張不同,但是對於用兵的觀點卻是完全一致,無論何時用兵一定要慎重,都是「不得已而用之」,而不可一時衝動,更不可崇尚用兵。
無論是國家的利益衝突還是個人的矛盾,老子認為應保持「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的處世態度,很多人在理解老子這個思想的時候,經常簡單地認為君子在居住的地方以左為尊貴,用兵打仗的時候以右為尊貴,這樣解釋並沒有什麼不妥,但是依然讓人無法明白其中蘊涵的禮俗表現出來的處世之道。
這句話的處世態度就是我們常說的「先君子後小人」的處事態度,無論有什麼矛盾,只要沒有公開宣戰,那麼就應該保持克制自己的狀態,時刻以待客之道的禮俗對待對方,如果對方宣戰,那麼只能以相同的方式奉陪,君子雖然不得已用兵,卻一直把用兵之事看作是令人厭惡的小人所為之事。
老子對待用兵之事,所持態度是「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君子不會主動宣戰,以「恬淡為上」的原則處理問題,就算是防禦勝利也不會咄咄逼人並把成功當成榮耀。
老子所處時代正是周室衰微,禮崩樂壞之時,各國諸侯表面上以維護周禮為由對經常對他國用兵,但是暗地裡卻懷有雄強天下的小人之心,所以才說老子說:「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表明了老子對用兵的態度具有反戰的思想。
而老子「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的處世思想,恰恰說明了老子反對「兵強天下的思想主張,君子應懷有柔弱之心,不要雄強天下,而對於用兵要「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也就是不得已用兵也要保持「君子居則貴左」的思想態度。
因為老子認為「揚刀三分罪」,即是沒有真的砍下去,沒有真正的用兵滅,只要有用兵之心,就已經是不吉利了,所以老子認為統治者要像君子一樣「居則貴左」,不要隨便用兵,更不可以崇尚用兵。
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很多人觸犯法律,走向犯罪之路,大多是從丟失了老子「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的處世哲學的真正用意開始的,一時衝動,就丟失了以左為貴的待人之道,以崇尚武力的思想解決問題,最終一失足成千古恨。
其實這種情況的出現,就是因為他們違反了老子「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哲學思想的處事原則,那就是「不得已而為之」,不到萬不得已不能用兵的原則。
由此可見,老子「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的哲學思想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左右之間,只在一念之間,但更多的情況是很多人對老子「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哲學思想的理解並非完全正確才導致出現偏差的。
對於老子「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哲學思想的正確理解,《河上公章句》中是這樣解釋的,
《河上公章句》:「君子居則貴左,貴柔弱也。用兵則貴右。貴剛強也。」
《河上公章句》認為,「君子居則貴左」,君子以左為貴的思想是以柔弱為貴,「用兵則貴右」,用兵以右為貴的思想是以剛強為貴,這樣的解釋完全符合老子無為處弱的哲學思想。
老子的「貴左」是以柔弱為貴,就是以待客之道為貴,「貴右」是以剛強為貴,就是以用兵尚武為貴。
筆者認為老子「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的處世哲學,就是能夠以和平方式解決的問題就應該避免衝突的發生,而無法避免的衝突,一定要慎重考慮,點到為止,不要咄咄逼人,以防事態反覆。
因為老子說:「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那些以佩戴精美兵器為美之人,都是崇尚用兵之人,但是這種以用兵為快樂的人,是不可能實現統治天下的願望的。
老子之所以這麼說並非主觀臆斷而是有禮俗依據的,那就是「吉事尚左,兇事尚右」。
《禮記·檀弓上》「二三子皆尚左」,鄭玄註:「喪尚右,右,陰也。吉尚左,左,陽也。」
鄭玄在注釋《禮記·檀弓上》時,是這麼解釋的,「喪尚右」,右代表陰的意思,「吉尚左」,左代表陽的意思。
而對於陰陽的解釋《易經繫辭上》是這麼說的,
《易經繫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易經繫辭上》認為,陰陽是任何事物都有的兩個方面,他們相反相成,相互推移,構成事物的本性,體現著萬物運動的法則和陰陽的辯證屬性。
這種辯證屬性與老子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由此可知,老子「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的處世哲學是禮俗「吉事尚左,兇事尚右」的直觀表達,「君子居則貴左」的依據是「吉事尚左」的禮俗,「用兵則貴右」的依據是「兇事尚右」的禮俗,很顯然老子認為用兵終究是兇事,君子更應該守住吉祥之事而以柔弱處之。
但是,老子並非完全主張君子必須以柔弱為貴,而是相對於剛強而言的辯證說法。
同樣的,老子「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中的「貴左」與「貴右」也是相對而言的,他人對我客氣尊敬,我必「貴左」,以賓客待之,他人對我剛強用兵,我必「貴右」,用兵待之。
這才是老子「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的處世哲學中蘊涵的大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上善任逍遙發布的每一篇文章,皆是筆者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個人理解;
認可的朋友,可以加個關注,以便為您分享更多的優質內容,共同成長;
不認可的朋友,懇請您的批評指正,以便拋磚引玉,在交流中把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知識理解得更有深度,為能創作出更有深度的內容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