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一生清廉,把竹當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朋友來看待縣學裡的孩子放學碰上雨天不能回家,他就讓人給送飯,又想到孩子們走泥路容易壞鞋,就讓人找些舊鞋送給他們。其慈悲之心,由此可見一斑。遇到災荒之年,鄭板橋更是具實上報,力爭救濟百姓,他還帶頭捐出自己的俸祿。
他曾刻了一方圖章明志:「恨不得填滿普天飢債」。災情嚴重時,他毅然決然開官倉借糧給百姓應急,他的下屬們都勸他慎重從事,因為如果沒有上級批准而擅自打開官倉的話,是要受到懲處的。但鄭板橋說:「等到批准的時候,百姓們早就餓死了!
就這麼辦,一切後果由我來負!」他甚至還責令富戶輪流舍粥供饑民餬口。鄭板橋的這種果斷救活了很多人,但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乾隆十七年間,濰縣發生了災害,鄭板橋又向上級申請救濟,但卻因觸怒了上司而被罷了官。鄭板橋一生清廉。
在他被撤官歸鄉之時,很多百姓都來送他,只見鄭板橋僱了三頭毛驢,一頭自己騎,一頭讓人騎著前邊領路,一頭馱行李。做官十ニ年之久,卻如此清廉,送行的人見了都很感動,捨不得送走這個好官。臨別之時,鄭板橋還在他的畫上題詩一首送給灘縣百姓作為留念:鳥紗擲去不為官,食橐蕭蕭兩袖寒。
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杆。我國古代的文化名人由於審美情趣、生活境遇、處世觀點的不同,對花草樹木也各有偏愛。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陸遊愛梅,大戲劇家李漁更把他所愛的花卉當作自己的生命,春以水仙蘭花為命,夏以蓮為命,秋以海棠為命,冬以臘梅為命,而鄭板橋最愛蘭、竹。
竹石幽蘭合一家,乾坤正氣此間賒;任渠霜雪連冰凍,蒼翠何曾減一些」,鄭板橋視蘭為花中君子,愛蘭蕙之忠貞不渝;而「咬定幾句有用書,可忘飲食;養成數竿新生竹,直似兒孫」,又生動地表達了鄭板橋對竹的一往情深。他把竹當作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朋友來看待。
鄭板橋一生「專畫蘭竹,五十餘年不畫他物」。他的畫中除了有幾幅菊花外,其餘主要就是蘭竹圖了,畫中再配以山石,其意境更為悠遠。他的一生與竹結下了不解之緣,一輩子都在賞竹、畫竹、詠竹,而他的大量成就可以說也都是建立在竹之上的。而人們之所以喜歡鄭板橋,其實很大程度上就是喜歡他的竹畫、竹詩,還有他身上那竹一樣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