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

2021-01-12 一條鹹魚愛詩詞

提起鄭板橋,很多人都不陌生,揚州八怪之一,詩書畫三棲全能藝人,尤其論畫竹,可算是無人能出其右的存在了。

鄭板橋,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清代書畫家、文學家。

鄭板橋出生的時候,祖上的書香世家已經中落,生活變的拮据。三歲時,生母汪夫人去世,,十四歲又失去繼母,幸運的是他的乳母費氏是一位善良、勤勞、樸真的勞動婦女,給了鄭板橋悉心周到的照顧和無微不至的關懷,成了鄭板橋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

二十歲左右得鄭板橋考取了秀才,之後便在真州之江村設塾教書,由於生活困苦,鄭板橋在三十歲以後即棄館至揚州賣畫為生,實救困貧,託名」風雅」,直到他四十四歲那年中二甲第八十八名進士,賜進士出身,得了功名,仕途卻未開始,滯留北京一年左右,以圖仕進,未果,南歸揚州,又過了十年之久,在五十四歲這一年,入京,候補官缺,成為範縣令兼署小縣朝城。

雖然只是一介小小的縣令,但鄭板橋任範縣知縣期間,重視農桑,體察民情、興民休息,百姓安居樂業。

鄭板橋六十一歲,山東大旱,當時做濰縣縣令的鄭板橋因為請求賑濟饑民的事,得罪了上司被罷官,去官以後,板橋賣畫為生,往來於揚州、興化之間,與同道書畫往來,詩酒唱和。

鄭板橋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

他通過觀察和藝術創作的實踐,提煉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論。「眼中之竹」是自然實景,是對自然的觀察和從中體驗畫意;「胸中之竹」是藝術創作時的構思;「手中之竹」是藝術創作的實現。他把主觀與客觀、現象與想像、真實與藝術有機地融為一體,創造了師承自然,而又高於自然的境界。

鄭板橋書法作品的章法也很有特色,他能將大小、長短、方圓、肥瘦、疏密錯落穿插,如「亂石鋪街」,縱放中含著規矩。看似隨筆揮灑,整體觀之卻產生跳躍靈動的節奏感。

鄭板橋的題畫詩寫的最好,題畫詩在他筆下,除了在內容上有思想性,抒情性以外,在形式上還更具有藝術性、趣味性。是書也是題,是畫也是詩,是詩也是畫,欣賞每幅畫中題畫詩,既是絕妙的書法再現,也是將書畫相映成趣的綜合藝術,書題與畫面有機地交融在一起,構成了統一的詩情畫意,給人以綜合的完美的藝術享受。

精選鄭板橋詩詞欣賞:

1、《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質 。是一首讚美巖竹的題畫詩,也是一首詠物詩。

詩人所讚頌的並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剛毅。前兩句讚美立根於破巖中的勁竹的內在精神。開頭一個「咬」字,一字千鈞,極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達了勁竹的剛毅性格。再以「不放鬆」來補足「咬」字,勁竹的個性特徵表露無遺。次句中的「破巖」更襯託出勁竹生命力的頑強。後二句再進一層寫惡劣的客觀環境對勁竹的磨練與考驗。不管風吹雨打,任憑霜寒雪凍,蒼翠的青竹仍然「堅勁」,傲然挺立。「千磨萬擊」、「東西南北風」,極言考驗之嚴酷。

這首詩借物喻人,作者通過詠頌立根破巖中的勁竹,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絕不隨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全詩語言質樸,寓意深刻。

2、《墨竹圖題詩》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人從寫竹入手,託物言志,語多謙遜委婉,表達了對民眾的憂慮關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責任感與清官心態。

第一、二句點明詩人身份與周邊環境,緊扣畫中風來疏竹的主題。 第三、四句寫詩人事無巨細、永遠恪盡職守、關懷百姓。

全詩語言質樸,不用典故堆砌,既有明智自勉之心,更含有相與為善之意,竹之清雅超拔與詩人的兩袖清風的高尚節操自然相照。四句詩把詩人對百姓真摯而執著的人道主義情懷寄寓其中,是題畫詩中的佳作。

3、《山中雪後》

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雲淡日光寒。

簷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閒。

《山中雪後》描繪了一幅冬日山居雪景圖。清晨,詩人推開門,外面天寒地凍、銀裝素裹,剛剛升起的太陽也顯得沒有活力。院子裡,屋簷下長長的冰溜子沒有融化的跡象,牆角的梅花也好像被凍住了,遲遲沒有開放的意思。

作者託物言志。在這首詩歌中,鄭板橋由大雪之後的寒冷,寫到自己內心深處的悽涼,看似寫景狀物,實則見景生情,將景和物交融一起,對歷經苦難的身世發出深深的感嘆,含蓄地表現了作者清高堅韌的性格和潔身自好的品質。

4、《新竹》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

新生的竹子能夠超過舊有的竹子,完全是憑仗老竹的催生與滋養。

等到第二年再有新竹長出,它也開始孕育新的竹子了,就這樣池塘周圍布滿了鬱鬱蔥蔥的幼竹。

這首詩是比喻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而新生力量的成長又須老一代積極扶持。前兩句是回顧,既表達了「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勝舊人」,又表達了後輩不忘前輩扶持教導之恩;後兩句是展望,用以表達新生力量將更好更強大。

5、《詠芭蕉》

芭蕉葉葉為多情,一葉才舒一葉生。

自是相思抽不盡,卻教風雨怨秋聲。

芭蕉葉是那樣多情,一片葉子才舒展開一片葉子又生長了。芭蕉葉初生多捲曲,到一定程度才舒展開,詩人認為就像相思之情那樣綿綿不斷。芭蕉自己相思之情舒捲不盡,倒也罷了,風雨吹芭蕉作一片秋聲,更能惹動無限愁思。

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把自己主觀的情感賦予本為無情的芭蕉,將芭蕉寫得繾綣多情。詩人又用外來的風雨比喻外界對於芭蕉的摧殘,益發增加了芭蕉哀怨的情致。

6、《題畫蘭》

身在千山頂上頭,突巖深縫妙香稠。

非無腳下浮雲鬧,來不相知去不留。

全詩是借詠物表達高人隱士的情操,孤芳自賞而不為世俗紛擾打動。

詩文讚美了蘭花在艱苦惡劣的環境裡,卓爾獨立的品行,歌詠了蘭花淡泊的心態,藉此表白自己堅持操守、淡薄自足、追求個性自由的情懷。抒發了作者淡泊名利,不隨波逐流的高尚情操。

7、《予告歸裡畫竹別濰縣紳士民》

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

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

乾隆十八年,山東大旱,當時做濰縣縣令的鄭板橋因為請求賑濟饑民的事,得罪了上司,這首詩是鄭板橋被罷官離開濰縣回鄉時,告別濰縣紳士民之作。

作者為人正直,只關心百姓疾苦,不願逢迎吹捧上司,深為上司不滿,於是上司藉故罷了他的官。時年他已61歲,他罷官之日,囊橐蕭蕭兩袖寒,惟有一囊書畫,兩袖清風,實在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清官。

這首詩在用詞上很有感情色彩。蕭蕭寒、清瘦、秋風都從字面上傳遞出一種蕭索、冷落、悽冷之感,與作者的心情和處境和諧一致。

8、《詠梧桐》

高梧百尺夜蒼蒼,亂掃秋星落曉霜。

如何不向西州植,倒掛綠毛么鳳皇。

高大的梧桐樹在暮色下能夠掃動天上的寒星,拂落曉霜。這兩句詩作者用誇張的手法來形容梧桐的高大雄偉。為何不種在揚州,從而引來鳳凰棲息?

這是一首借物喻人的詩。詩中以「掃落秋星」的梧桐所生非地,無鳳凰來栖比喻有才之士所生非時,無所成就。比喻形象貼切。從詩中可以明顯看出詩人對於自己或友人不平遭遇的憤慨。

9、《題遊俠圖》

大雪滿天地,胡為仗劍遊?欲談心裡事,同上酒家樓。

這首詩的意境悠遠,畫面美好,讓人神往,希望與遊俠劍客一起煮酒談天。想必這位遊俠青年時是一位懷著扶貧濟弱、打抱不平的人生理想刻苦修煉的人。時至中年,回憶往事。自己的努力不過是杯水車薪、蜉蝣撼樹班的可笑之舉。可是那份俠義的胸襟又激勵著他在茫茫大雪中他渴望理解渴望傾訴,在這漫天大雪的時刻正好遇到了自己的朋友,於是攜手走上了酒樓。

相關焦點

  • 鄭板橋的8米長卷《蘭竹圖》你見過嗎?
    揚州八怪鄭板橋,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 鄭板橋的詩、書、畫世稱「三絕」,特別是他的蘭竹石,更為世人所膜拜。對於他的書畫,板橋曾自評道:真氣、真趣、真意。 下面就是鄭板橋長達8米的《蘭花竹石圖卷》,現藏於上海博物館,請把手機橫過來,開開眼吧!
  • 鄭板橋:寫取一枝清瘦竹
    , 一是竹竿細長,這也是一種傳統,文同、蘇東坡、趙孟頫、吳鎮、柯九思、石濤等,都喜歡畫細竹。文同稱「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醜而文,是三益友」,蘇軾對文同畫竹的樣貌早有「瘦節蛟蛇走」的形容。但相比之下,鄭板橋畫的竹竿更細,突出「細」,不是畫剛從地裡抽長出來的嫩竹,從竹節處勁挺的勾畫中,就可以看出,它毫不示「弱」; 二是疏,關於畫竹,民間畫訣中有一種說法,一枝「夠」,兩枝「湊」,三枝「成」。
  • 鄭板橋以畫竹稱道,他畫的竹有何不同?
    鄭板橋,名燮,字克柔,號板橋,清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其詩、書、畫的獨特風格和傑出成就。他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
  • 「自然疏疏淡淡,何必重重疊疊」,鄭板橋3首詠竹詩,寫竹更寫人
    「自然疏疏淡淡,何必重重疊疊」,鄭板橋3首詠竹詩,寫竹更寫人「梅蘭竹菊」是花中四君子,自古以來就得古文人偏愛,特別是清代文人畫家鄭板橋,作畫只畫蘭、竹、石,曾自陳其中原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
  • 道教詩詞|鄭板橋《宿光明殿贈婁真人》
    鄭板橋,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其詩書畫世稱「三絕」。鄭板橋以「板橋道人」自稱,常與道士相交。其中,與婁真人相交甚密。 婁真人,名婁近垣,字朗齋,法號三臣,自號上清外史。自幼在龍虎山上清宮做道士,師上清宮提點周大經,習正一法篆。
  • 「詩詞鑑賞」「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竹詩與竹畫
    鄭板橋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鄭板橋畫的蘭、竹、石,均達到超一流的水平。尤其是畫竹,更是罕有對手。鄭板橋書法,亦是自成一體。自稱「六分半書」,人稱「板橋體」。
  • 「歷史名人家庭教育」鄭板橋:以蘭、竹、石修煉兒女品格
    鄭板橋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其詩書畫,世稱「三絕」鄭板橋先生一生所畫之物是他自己性格品質的象徵,同時也是他家庭教育理念的體現。竹:教育孩子讀書是為了明理在中國,特別是古代,竹子象徵的是正氣和堅韌專注。鄭板橋也是老來得子,五十一歲的時候讓有了自己的兒子——小寶。他對兒子的愛是無需多言的。由於工作的關係,兒子小的時候寄養在弟弟家。
  • 鄭板橋與竹:舉世愛栽花,老夫只栽竹
    四是畫竹時,多與石、蘭相配,鄭板橋對「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心嚮往之,他一輩子就是希望自己能夠做到「勁如竹、清如蘭,堅如石」,就像他畫的《竹石圖》,寄情於竹石,簡勁的筆鋒勾勒出堅硬的巖石,在瘦石折襉處略施以劈皺技法。修竹數枝,傲然挺拔。竹濃石淡,既瘦且硬。
  • 鄭板橋是個怎樣的人?鄭板橋的趣聞軼事
    鄭板橋,原名鄭燮,字克柔,人稱板橋先生,揚州八怪之一,是清朝著名的文人畫家。 鄭板橋這一輩子只畫蘭、竹、石這三樣東西,他曾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歷史上的鄭板橋是個幽默風趣、脾氣古怪的人,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鄭板橋的故事。
  • 愛竹發燒友鄭板橋和他的竹子之間的故事,看這一篇就夠了
    「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這個是鄭板橋對自己的稱呼的一生文化創作的自傳。他的前半生,四十歲之前的日子,過得很是艱辛困苦,曾經考賣畫為生,在他四十歲的時候得中舉人,後面的日子才慢慢好轉。
  • 鄭板橋《竹石》詩,竹子在巖縫中頑強生長,面對困難,人也應那樣
    ——清代: 鄭板橋《竹石》鄭板橋,原名鄭燮,號板橋。清代書畫家、文學家。其詩、書、畫,世稱「三絕」,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鄭板橋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
  • 趣聞軼事:鄭板橋與賊
    雍正十年(1732年),鄭板橋中舉人。 乾隆元年(1736年)考取進士。 鄭板橋晚年客居揚州,以賣畫維持家用,與金農、黃慎、汪士慎等書畫界大師並稱為「揚州八怪」。
  •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他到底怪在哪裡
    歷史上的文人雅士不少,但是和鄭板橋一樣脾氣古怪的卻不多。他是「揚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哦!那麼鄭板橋他「怪」在哪裡呢?第一怪,鄭板橋一生只畫蘭、竹、石,從不畫鮮豔的花朵。他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他尤其酷愛畫竹子,他曾有詩寫到;「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
  • 鄭板橋一首詠竹詩,開頭看似普通,結尾卻是千古名句,被廣為傳頌
    中國人愛竹,伴竹而居,杖竹而行,崇尚竹子的君子品格。我們畫竹,寫竹,形成了獨特的竹文化,文人與竹也就結下了不解之緣。而寫竹子最好的詩詞,相信很多人會想到鄭板橋,今天咱們就一起欣賞。北宋蘇東坡的愛竹,更是史上留名,他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可謂經典。風雨中的蘇軾「竹杖芒鞋輕勝馬」,高唱著「一蓑煙雨任平生」,可謂灑脫自信。既說到千古愛竹之人,就不能不提「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他畫畫只畫四樣——「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
  • 經典文言文賞析|鄭板橋開倉濟民
    遷⑤濰縣,值⑥歲荒,人相食。燮開倉賑濟,或⑦阻之,燮曰:「此何時,若輾轉申報,民豈⑧得活乎?上有譴,吾任之。」即發谷與民,活萬餘人。去⑨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注釋範縣:古縣名,今河南境內。牘(dú):公文。
  • 鄭板橋的《新竹》,是不是讚美教師的
    一首古詩鄭板橋曾經寫過一首詩,叫《新竹》: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有人把它當作是讚美教師的一首詩,其實並不是。這首詩的大意是:新生的竹枝,長得非常高,比老竹還要高。為什麼如此呢?我們發現,新竹來自於老竹,老竹根壯,新竹才長得茁壯。新竹參天挺立,是老竹愛護、養育的結果。
  • 如「亂石鋪街」的鄭板橋書法,為何還被很多人讚美?
    如「亂石鋪街」的鄭板橋書法,歪歪扭扭、大小不一,為何還被很多人讚美?是醜書嗎?我們都知道鄭板橋是一位畫家,一位非常有個性的畫家,一生只畫「蘭、竹、石」3種畫,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尤其擅長畫竹子,畫竹子已經成為鄭板橋的代表,他通過長達四十多年的觀察和實踐,總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畫竹理論,正符合我們現在所說的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藝術理論。
  • 鄭板橋的這首七言絕句,託物言志字字珠璣,最後7字難以超越
    鄭板橋小時候,是個苦命的孩子,母親在他三歲時因病去世,幾年後父親續弦,給他娶了繼母,幸虧繼母心腸不錯,對年幼的鄭板橋挺照顧,父親教他詩文對聯,希望他以後能夠有所成就,光宗耀祖更好不過了。凡青史留名之人,大多都經歷過常人難以想像的苦難,鄭板橋太不容易了。家庭方面,幼年喪母,少年又失去繼母,好不容易熬到中年,伉儷情深的妻子撒手人寰,怎一個慘字了得。
  • 鄭板橋說全憑老乾為扶持 不但畫竹還贊竹 他到底為誰點讚
    鄭燮,號板橋,是「揚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他主張不泥古法,師法自然,極工而後能寫意,提出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繪畫三段說。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
  • 鄭板橋僅用6個字,說透成功的真相
    很多人會用於勸人獨立、自強等。這是對的,但也不全對。這句話,其實出自清代詩人鄭板橋的一首詩,題為《籬竹》。,愛竹的鄭板橋,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鄭板橋《蘭竹圖》後世評價鄭板橋,一生愛竹,也把自己活成了一棵「百節長青之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