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志|鄭板橋「難得糊塗」在濰坊大眾日報記者 張依盟
2020-10-31 06:36:31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鄭板橋「難得糊塗」在濰坊
2020-10-31來源:大眾日報 07版
□ 本報記者 張依盟
「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
提起揚州畫派的代表人物鄭板橋,人們很容易想起他的名言「難得糊塗」。在濰坊市博物館有一塊鄭板橋的「難得糊塗」碑,下方就刻著這幾行小字。石碑深受遊客喜愛,由此開發的文創產品也備受追捧。
那麼,這塊碑為何在濰坊?
鄭板橋,名燮,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揚州八怪」之一。家在城東門外,薄有田產。祖父為廩生,父親教授書館,算是耕讀之家,書香門第。鄭板橋活動的時期正值史家所稱的「康乾盛世」,他抱著「得志澤加於民」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走上仕途,成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並於山東範縣、濰縣做邑令十一年,他勤政廉明,愛民如子。特別是在濰縣任上,為救民於倒懸,他「設粥廠、捐廉代輸、開倉賑貸、以工代賑」,千方百計解救災民,留下了不少佳話。《清史列傳·鄭燮傳》稱:「有循吏之目」。
鄭板橋的為官理念也滲透進他的藝術作品。著名的「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便出自鄭板橋的書畫作品。
鄭板橋的詩書畫,人稱「三絕」。他的詩文,直抒血性,同情人民,鞭撻醜惡,像《逃荒行》《還家行》《思歸行》,堪與杜甫的「三吏」「三別」相媲美。他的書法,怒不同人,獨創一格,以隸楷為主、篆隸楷行相參、並雜以蘭竹畫法入書,自稱「六分半書」。他的繪畫,師法造化,繼承傳統,多繪蘭竹石,尤精於竹。畫蘭,秀葉疏花,極具姿致;畫竹,瀟灑勁秀,形神俱足;畫石,峭拔瘦硬,昂然向上。再配以點睛之題跋,極富哲理,有「鄭竹、鄭蘭」之譽。
濰坊市博物館收藏的《嶠壁蘭圖》(左圖)是鄭板橋傳世作品中尺幅最大的。畫面左上角是大面積的懸崖峭壁,在石縫間有五叢蘭草,右下角是散石一組,蘭花兩叢。畫面構圖和諧靈動,蘭花的出塵之美與峭壁的古樸凝重相得益彰。題畫詩「嶠壁蘭垂萬箭多,山根碧蕊亦婀娜。天公雨露無私意,分別高低世為何」,借物喻人,表達了對人世不公的反思與追求平等的渴望。
專家認為,綜觀板橋之為人為政為文為藝,「立功天地,字養生民」是他人生的價值追求;「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是他憂國憂民的人本情懷;「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是他不同流俗的藝術風格;「淡如我輩成膠漆,狂到狂奴有性情」是他與「八怪」等好友們的個性張揚。
正如國畫大師徐悲鴻所讚許:「板橋先生為中國近三百年來最卓絕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章奇,書畫尤奇。觀其詩文與書畫不僅相見高致,而且寓仁慈於奇妙,尤為古今天才之難得者。」
責任編輯: 王建國
打開大眾日報客戶端閱讀全文
網友評論
滑動提交數據
【來源:大眾報業】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