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鄭板橋是一個重要的人文「符號」。他是「揚州八怪」的代表性人物,為我們總結了「難得糊塗」的處世之道;他的詩句「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飽含為民深情。
鮮為人知的是,鄭板橋曾結緣曹州府,在曹州府下轄的範縣做過五年的知縣,並留下了「乙驚」四座的歷史故事。7月10日至25日,菏澤學者、北京城市學院教授榮宏君繼2017年之後,再度登上央視《百家講壇》,為我們解讀鄭板橋的「翰墨風骨」。
二登講壇的幕後故事
「鄭板橋是一個奇人,是一個怪人,更是一位偉人,是中國近三百年來最卓絕人物之一。作為鄭板橋的『粉絲』,我一直在關注、研讀他。」近日,《翰墨風骨鄭板橋》新書發布暨開播儀式在北京杏壇美術館舉行,榮宏君講述了鄭板橋的傳奇經歷及二度登上《百家講壇》的幕後故事。
鄭板橋集畫家、書法家和文學家於一身,因名言「難得糊塗」而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為了真實、生動地「還原」鄭板橋的形象,榮宏君先後搜集了數十本研究他的專著,比如著名學者卞孝萱的《鄭板橋叢考》、周積寅的《鄭板橋》、丁家桐的《絕世風流》等專著。這些著作有的注重學術性,有的注重文學性,非常全面地解讀了鄭板橋傳奇的一生。「站在這些前輩學人研究的基礎之上,我有足夠的信心來解讀鄭板橋。」榮宏君說,「後來《百家講壇》確定了《翰墨風骨鄭板橋》的選題,但等到真正要下筆的時候,眼前卻一片茫然,為什麼呢?因為有關鄭板橋的史料非常豐富,其中有大量嚴肅的文獻資料,也有許多幽默風趣的民間傳說,如何取捨利用這些資料,將決定講稿的風格甚至講座的成敗。我一度陷入矛盾之中,之後與編導李鋒老師商量,暫停寫作,決定追尋鄭板橋的足跡,重新搜集史料,尋找靈感。」
於是,榮宏君便從鄭板橋的出生地江蘇興化開始,到他安身立命的揚州城,再到他度過十二年宦海生涯的河南範縣和山東濰坊,踏訪尋蹤。這些地方無論是專家學者,還是普通百姓,談起鄭板橋來,都有說不完的故事,這個生活在三百多年前的古人,仿佛並沒有遠去,而是一直生活在老百姓身邊。通過這次踏訪,鄭板橋的形象逐漸在榮宏君的心裡立體、鮮活起來,創作的方向也逐漸明晰,那就是以正史為基礎,再輔以民間傳說,兼顧學術性和藝術性,儘量做到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統一,把一個有血有肉、亦莊亦諧的鄭板橋真實地奉獻給觀眾,奉獻給讀者。
在創作過程中,榮宏君發現歷史上著名的「譚木匠為鄭板橋代筆說」有很大疑點,其中最為重要的一件證據就是收藏在青島市博物館的譚雲龍真跡《竹石圖》。為了弄清真相,榮宏君親自到青島查看了這件原作,證實所謂譚雲龍為鄭板橋代筆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本著對歷史負責、對觀眾負責的態度,我曾經十八易其稿。」榮宏君說。有別於一些文化類電視節目過度的娛樂化、獵奇化傾向,榮宏君通過專業、嚴謹的學術研究,致力於探尋文化、科學、社會等知識,在通俗化的講述中注重文化和學術的傳遞。他嚴謹認真、實事求是的學術態度,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考據」功夫,使得《翰墨風骨鄭板橋》既具有嚴肅的學術性,又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得到了中國詩詞大會總顧問、中華詩詞學會原副會長周篤文,百花文藝出版社總編輯汪惠仁,著名作家、《南渡北歸》作者嶽南等人的大力稱讚。
鄭板橋曹州府「破舊立新」
鄭板橋四十四歲考中進士後,就一直在等待朝廷分配工作,沒想到這一等就是五年多。直到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鄭板橋在清廷慎郡王的舉薦下,到山東曹州府所管轄的範縣當知縣。
據史料記載,清雍正十三年,曹州升為府,管轄菏澤、單縣、範縣、朝城等十縣一州。這些縣中,因為朝城縣轄地小,人口又少,所以朝廷就不再設置縣令,讓鄭板橋兼署管理。
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鄭板橋也不例外,那麼他的三把火又是怎樣燒的呢?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就是三個「開」字:開門辦公、開啟民智、開荒興農。俗話說,衙門口,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鄭板橋出身社會底層,深知改變當時官民嚴重對立的社會狀況,必須破舊立新、割除弊政。那麼鄭板橋是怎麼做的呢?據清代《小豆棚》一書記載:「蒞任之初,署中牆壁悉令人挖孔百十,以通於街。」這個破牆砸洞的舉動,不少人都大惑不解,鄭板橋卻說這是要出一出前任縣太爺的惡俗習氣。
據《曹州府志》載,當時的範縣是一個全縣人口不足兩萬人的小縣,縣城規模很小。鄭板橋破牆砸洞的消息很快由販夫走卒傳遍整個範縣。
秉公斷案是老百姓苦苦追求的法治理想,也是鄭板橋堅守不渝的為官之道。一天,兩個農民到縣衙打官司。原來這兩個農民家的耕牛相鬥,一頭牛被活活頂死了。鄭板橋認為兩牛相鬥,兩家主人都沒有過錯。經過調解,他判下了八個字:「活牛共使,死牛共剝。」 面對這個人性化的判決,兩個農民滿意而歸。
首吃螃蟹,「乙驚」四座
魯迅先生曾稱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螃蟹醜陋兇橫,不明之人吃螃蟹確實需要勇氣。那麼,誰是範縣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呢?答案是鄭板橋,時至今日,範縣還流傳著鄭板橋引領當地百姓吃螃蟹的故事。
一年秋天,範縣莊稼長勢喜人,即將迎來一場大豐收。沒想到,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卻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甚至還引起了全縣農民的恐慌。原來,當地農田裡突然出現了一種怪蟲,蟲子八條腿、青外殼,還長兩個大鉗子。鄭板橋看到老百姓拿著的怪蟲,不由得大笑起來。原來,這種怪蟲就是螃蟹。
螃蟹在鄭板橋的老家揚州、興化是美味,在當時的範縣卻是怪蟲。因為當地百姓沒有見到過螃蟹,所以難免大驚小怪。鄭板橋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他讓衙役請來當地名廚,傳授他們加工螃蟹的方法,然後請廣大農民將螃蟹洗淨上鍋蒸煮。一會的功夫,螃蟹蒸熟了,鄭板橋挽起袖子拿起一隻,蘸著香醋麻油當堂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在鄭板橋的示範下,螃蟹逐漸走上範縣百姓的餐桌。
當時曹州府下轄一州十縣,在州縣官員中,鄭板橋是名聲最高也是個性最鮮明的一位。曹州牡丹名聞天下,每年牡丹花開時節,各縣知縣都會到曹州府駐地菏澤城,一是賞花,二是聯絡感情。可是鄭板橋到任後,卻很少參加這樣的活動,顯得有點不合群,惹得同僚們不滿。
一年穀雨前後,曹州知府姚興滇舉行雅集,親自邀請鄭板橋來菏澤賞花。有些官員暗自商量:他鄭板橋不是有才嗎?咱們今天就給他出個難題,殺一殺他的威風,讓他當眾出醜。一個官員不懷好意地說道,鄭大人書藝超群,您今天能不能一筆下去寫一個字,而且這個字可以寫滿宣紙四角呢?這個難題有些刁鑽,大家在等著看鄭板橋出醜。只見鄭板橋不慌不忙,稍作思考,便在宣紙上寫下了一個大大的「乙」字,這個「乙」字正好寫滿了宣紙的四角。鄭板橋的敏捷才思引來在座官員暗暗稱讚。
一枝一葉總關情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春,五十四歲的鄭板橋調任山東濰縣任知縣,當時正趕上濰縣鬧災荒,鄭板橋一到任就投身到抗災之中。
一天,他忙完政務回到縣衙休息,突然窗外起風,把翠竹吹得沙沙作響。鄭板橋想到濰縣百姓缺衣少食,在他聽來,這竹葉作響聲就好像百姓在饑寒交迫中的哀號。於是,他畫了一幅風竹圖,並題下這首詩。鄭板橋對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他心中始終想著百姓,把百姓的冷暖記掛在心。
當天,出席《翰墨風骨鄭板橋》新書發布暨開播儀式的嘉賓,分別來自江蘇興化、泰州、揚州,山東濰坊、菏澤,河南範縣。上述市縣都是鄭板橋生活和工作過的地方。榮宏君介紹,目前有關鄭板橋的研究方興未艾,他的家鄉興化、揚州建有故居和揚州八怪紀念館,他曾經工作過的範縣和濰坊也都相繼建立了紀念館。從事有關鄭板橋藝術和思想的研究,隨著優秀傳統文化的全面復興,鄭板橋的故事還將繼續精彩地傳講下去。(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 姜培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