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滬講「俠義」,教人「認點字」,臺灣作家張大春——
臺灣螢屏也需要《百家講壇》
昨天,臺灣作家張大春來滬在「經典3.0名家」系列演講中,為讀者講解《七俠五義》,贏得滿堂彩,其新作《認得幾個字》也在書展上舉行首發式。隨後,張大春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對目前大陸由《百家講壇》熱播引發的「國學熱」表示讚賞。他表示,如果有人邀請,自己也願意上《百家講壇》。他還指出,儘管臺灣的國學教育從小學就有,但在電視娛樂化和升學考試的壓力下,其實也需要《百家講壇》這樣的節目補補國學。
熱議國學
《百家講壇》盡了電視的責
央視的《百家講壇》在大陸掀起了一股「國學熱」,不過與此同時,節目中講解的一些內容,也頻頻受到學術界、觀眾的質疑。昨日,張大春坦然表達了對於這一「矛盾」現象的感言:「我看過這個節目,比如馬未都的講解。我覺得這節目非常好,把一些難懂的古籍古典用全新的方式包裝,呈現給觀眾,更易於令人接受。」他認為《百家講壇》在多媒體時代,其實盡到了電視的責任,「電視是一個多元化的媒體。很多人都以為多元化的媒體是很有活力的,不斷有新的內容。但事實上,我覺得現在的多媒體越來越單一,眼界的擴展很慢。」
至於自己是否會登上這個節目,張大春並未排斥。「沒有人找我啊。如果有的話,我並不反對。」而對上《百家講壇》會講什麼,張大春則笑言:「這我現在無從確定,我得根據觀眾的需求來構想。我是供應方,他們是需求方。我得根據需求來生產啊。」
臺灣地區也要普及國學
張大春坦承,目前臺灣的娛樂節目很多,卻沒有像《百家講壇》這類寓教於樂的節目。對於有人認為這是臺灣地區的國學普及程度較高,不必有這樣的節目的觀點,張大春作出否認。他直言,這個所謂「國學普及程度高」其實只是表象,「目前臺灣的國學教育是多,但其目的還是在於應付考試,這仍然是一種帶有階段目的性的學習,所以仍然需要普及。」他隨後也坦言,要在臺灣開辦同樣的節目很難,「意識頻道競爭太激烈,導致頻道間一看這個劇或節目火了,那個臺馬上要研究同類的東西;而且臺灣的電視比較關注社會政論,不過這種政論只是人事之爭,並非真正的政治形態。」
此外,張大春還稱讚大陸的國學研究走在了臺灣地區之前,「我覺得國學如今在大陸其實已經很火,尤其是學界的一些前輩,他們是真心沉在學問裡。我在一些學報、雜誌上看到他們的一些文章,比我們要深很多。」
評說俠義
認為俠義要遠離王權
在昨天「經典3.0名家」系列講座上,張大春雖然談的是《七俠五義》,但卻先從《史記·刺客列傳》和《遊俠列傳》的故事講起。他認為這兩本書不過40來卷,而「俠」的標準卻已經從行動上由政治作為發展到不蓄私財,甚至分讓私財達到一定的政治作用足以威脅王權。由此,張大春認為,到了《七俠五義》時代,俠是需要養生的,需要與權力保持最大距離的遠離,要有一個清楚地與王權有切割與選擇。這樣的俠,或許也可以稱其為「隱俠」。
有人說中國的小說在表達人物情感方面比較淺薄,但是張大春認為中國小說在表達人情世故、權謀計策方面是相當精彩的。《七俠五義》一書不表面寫人物情感,所以它不淺薄。貼近故事的內容、背景之後能體會到其中的人物情感以及其中包含的某種隱性契約,某種信諾——即一種品德的內在價值。他更透露自己每隔幾年看一遍該書,對人物面目的理解都有著重大的不同:比如第一遍看覺得是英雄,第二遍看覺得平庸,到了第三遍就變成了孬蛋。
新書首發
名嘴梁文道「搶風頭」
昨日,在張大春新作《認得幾個字》的首發式上,香港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開卷八分鐘》主講人梁文道為其擔任客座嘉賓。雖說是來為好友張大春的新書「叫賣」,但客座嘉賓梁文道的人氣絲毫不遜這場首發式的主角。他滔滔不絕地讚賞張大春的這本新書,因為「如今的我們對文字的敏感已如此遲鈍」,而他一直希望「讓文字道出文化的靈性與深度」。
在梁文道眼裡,張大春是一個「比我厲害一百倍的人」,就像江湖上的武林高手,背著個包,與你決鬥前先打開這個裝滿各色兵器的包袱,淡然一笑,問你希望他用哪種兵器對付你,因為他什麼都會。
張大春笑說他只是把漢字當朋友而已:「早年在港臺幾家報紙上開了《認得幾個字》的專欄,這些字都是幾千年前誕生、幾百年前又死去、幾十年前或許又復生。漸漸地,字便伴隨了我的成長,填滿了我的記憶。」
至於如何看待臺灣、香港、大陸的文學,梁文道連稱這是他在大學授課時要給學生講上三四堂課的問題,現在他只能扼要作答:「大陸文學更接近於聲音的文學,如果我讀完一本大陸作家的小說,我一定可以流暢地把內容轉述出來;臺灣文學則接近於書面文學,我沒法完整地表達一部臺灣作品的內容;香港文學與文言的距離很遠,它不像大陸與臺灣的文學講求『我手寫我口』,香港人無法『我手寫我口』,他們說的是粵語,要像學一門外語那樣去學習書面語言。」
新報記者|茅中元 徐雯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