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張大春:臺灣螢屏也需要《百家講壇》

2020-12-27 中國新聞網

  來滬講「俠義」,教人「認點字」,臺灣作家張大春——

  臺灣螢屏也需要《百家講壇》

  昨天,臺灣作家張大春來滬在「經典3.0名家」系列演講中,為讀者講解《七俠五義》,贏得滿堂彩,其新作《認得幾個字》也在書展上舉行首發式。隨後,張大春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對目前大陸由《百家講壇》熱播引發的「國學熱」表示讚賞。他表示,如果有人邀請,自己也願意上《百家講壇》。他還指出,儘管臺灣的國學教育從小學就有,但在電視娛樂化和升學考試的壓力下,其實也需要《百家講壇》這樣的節目補補國學。

  熱議國學

  《百家講壇》盡了電視的責

  央視的《百家講壇》在大陸掀起了一股「國學熱」,不過與此同時,節目中講解的一些內容,也頻頻受到學術界、觀眾的質疑。昨日,張大春坦然表達了對於這一「矛盾」現象的感言:「我看過這個節目,比如馬未都的講解。我覺得這節目非常好,把一些難懂的古籍古典用全新的方式包裝,呈現給觀眾,更易於令人接受。」他認為《百家講壇》在多媒體時代,其實盡到了電視的責任,「電視是一個多元化的媒體。很多人都以為多元化的媒體是很有活力的,不斷有新的內容。但事實上,我覺得現在的多媒體越來越單一,眼界的擴展很慢。」

  至於自己是否會登上這個節目,張大春並未排斥。「沒有人找我啊。如果有的話,我並不反對。」而對上《百家講壇》會講什麼,張大春則笑言:「這我現在無從確定,我得根據觀眾的需求來構想。我是供應方,他們是需求方。我得根據需求來生產啊。」

  臺灣地區也要普及國學

  張大春坦承,目前臺灣的娛樂節目很多,卻沒有像《百家講壇》這類寓教於樂的節目。對於有人認為這是臺灣地區的國學普及程度較高,不必有這樣的節目的觀點,張大春作出否認。他直言,這個所謂「國學普及程度高」其實只是表象,「目前臺灣的國學教育是多,但其目的還是在於應付考試,這仍然是一種帶有階段目的性的學習,所以仍然需要普及。」他隨後也坦言,要在臺灣開辦同樣的節目很難,「意識頻道競爭太激烈,導致頻道間一看這個劇或節目火了,那個臺馬上要研究同類的東西;而且臺灣的電視比較關注社會政論,不過這種政論只是人事之爭,並非真正的政治形態。」

  此外,張大春還稱讚大陸的國學研究走在了臺灣地區之前,「我覺得國學如今在大陸其實已經很火,尤其是學界的一些前輩,他們是真心沉在學問裡。我在一些學報、雜誌上看到他們的一些文章,比我們要深很多。」

  評說俠義

  認為俠義要遠離王權

  在昨天「經典3.0名家」系列講座上,張大春雖然談的是《七俠五義》,但卻先從《史記·刺客列傳》和《遊俠列傳》的故事講起。他認為這兩本書不過40來卷,而「俠」的標準卻已經從行動上由政治作為發展到不蓄私財,甚至分讓私財達到一定的政治作用足以威脅王權。由此,張大春認為,到了《七俠五義》時代,俠是需要養生的,需要與權力保持最大距離的遠離,要有一個清楚地與王權有切割與選擇。這樣的俠,或許也可以稱其為「隱俠」。

  有人說中國的小說在表達人物情感方面比較淺薄,但是張大春認為中國小說在表達人情世故、權謀計策方面是相當精彩的。《七俠五義》一書不表面寫人物情感,所以它不淺薄。貼近故事的內容、背景之後能體會到其中的人物情感以及其中包含的某種隱性契約,某種信諾——即一種品德的內在價值。他更透露自己每隔幾年看一遍該書,對人物面目的理解都有著重大的不同:比如第一遍看覺得是英雄,第二遍看覺得平庸,到了第三遍就變成了孬蛋。

  新書首發

  名嘴梁文道「搶風頭」

  昨日,在張大春新作《認得幾個字》的首發式上,香港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開卷八分鐘》主講人梁文道為其擔任客座嘉賓。雖說是來為好友張大春的新書「叫賣」,但客座嘉賓梁文道的人氣絲毫不遜這場首發式的主角。他滔滔不絕地讚賞張大春的這本新書,因為「如今的我們對文字的敏感已如此遲鈍」,而他一直希望「讓文字道出文化的靈性與深度」。

  在梁文道眼裡,張大春是一個「比我厲害一百倍的人」,就像江湖上的武林高手,背著個包,與你決鬥前先打開這個裝滿各色兵器的包袱,淡然一笑,問你希望他用哪種兵器對付你,因為他什麼都會。

  張大春笑說他只是把漢字當朋友而已:「早年在港臺幾家報紙上開了《認得幾個字》的專欄,這些字都是幾千年前誕生、幾百年前又死去、幾十年前或許又復生。漸漸地,字便伴隨了我的成長,填滿了我的記憶。」

  至於如何看待臺灣、香港、大陸的文學,梁文道連稱這是他在大學授課時要給學生講上三四堂課的問題,現在他只能扼要作答:「大陸文學更接近於聲音的文學,如果我讀完一本大陸作家的小說,我一定可以流暢地把內容轉述出來;臺灣文學則接近於書面文學,我沒法完整地表達一部臺灣作品的內容;香港文學與文言的距離很遠,它不像大陸與臺灣的文學講求『我手寫我口』,香港人無法『我手寫我口』,他們說的是粵語,要像學一門外語那樣去學習書面語言。」

  新報記者|茅中元 徐雯怡|文

相關焦點

  • 臺灣作家張大春回鄉「代課」
    這首詩的名字叫《秋遊大明湖》,作者是平均年齡7歲的二年級小學生,來自濟南制錦市小學,指導教師是被譽為當代最優秀的華語小說家之一的張大春。  近日,文化類綜藝節目《同一堂課》在浙江衛視開課,首期節目中,臺灣著名作家張大春來到濟南制錦市小學「代課」3天,為孩子們講李白、講甲骨文,帶他們到大明湖作詩,獨特的教學方式受到諸多好評。張大春為何選擇濟南制錦市小學?他與濟南又有哪些說不完的淵源?
  • 臺灣反課綱運動錯字連篇 作家張大春:慚愧無以復加
    臺灣新版歷史教科書將「日本統治」改成「日本殖民統治」,將「接收臺灣」改為「光復臺灣」,引發「臺獨」派不滿。一些臺灣高中生進而發起反課綱運動,效仿「太陽花」,佔領教育部門辦公室,成為政客操縱的工具。年輕的抗議者不會寫「撤」字,在地上用粉筆寫下「撒回黑箱(課綱)」,連作家張大春都看不下去了:我真慚愧得無以復加。
  • 擁有中國血統須到這個文化體裡浸潤——專訪臺灣作家張大春
    張大春,臺灣知名作家,其「身份」多元,寫小說、評論、散文,在電臺說書,研究漢字源流,創作古體詩歌。作家莫言評價說:「張大春象是《西遊記》裡的孫悟空,是臺灣最有天分、最不馴、好玩得不得了的一位作家。」
  • 張大春書法展將在臺灣高雄啟幕
    張大春書法展將在臺灣高雄啟幕 小新 攝中新網北京1月14日電 (記者 高凱)記者14日從夢邊文化獲悉,臺灣著名作家張大春的書法展《春天從高雄出發》將於2020年1月31日在臺灣高雄市文化中心開幕。據悉,本次展覽將展出其詩文、經典臨帖、書論筆記等近百件書法作品。
  • 【ARTIST】張大春:我需要更多理性的彈藥
    《聆聽父親》中的張大春有愛,把男兒的萬般深情都灌注到了記憶裡;《認得幾個字》中的張大春有才,無時無刻都能講出個好故事來。作為華文世界裡最優秀的小說家,近十年,張大春卻唯獨停止了短篇小說創作。而短篇小說曾經是他在臺灣得獎、成名的開始,也是他極其看重的創作,那停止創作到底是為何呢?
  • 《百家講壇》變味 插播廣告讓觀眾不滿度達88%
    5年前開播 收視率慘澹 為提高收視率 《百家講壇》求變 記者調查百位觀眾 不滿意者居多     迎合收視率 《百家講壇》變味  講師、內容、廣告等五大變化中 講師變化觀眾最滿意 而插播廣告不滿意度最高 超過八成  2001年7月9日《百家講壇
  • 「中國式管理之父」曾仕強去世,曾多次登《百家講壇》演講
    臺灣著名學者國學大師曾仕強走了。11月12日,臺灣著名學者、國學大師曾仕強的微信公眾號發布訃告,稱曾仕強已於11月11日19時54分在臺灣安詳辭世,享年84歲。其微博11日晚間發布訃告:「11月11日19:54,國學大師、中國式管理之父曾仕強先生在臺灣安詳辭世,享年84歲。曾仕強享有「中國式管理之父」尊譽,他一生致力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著有《易經的奧秘》《中國式管理》《胡雪巖的啟示》等。而最讓大家熟悉的是他在《百家講壇》中的演講,講課生動有趣,讓人受益匪淺。
  • 臺灣著名國學大師曾仕強去世,曾在《百家講壇》主講易經、胡雪巖
    【環球網綜合報導】臺灣著名學者、國學大師曾仕強於11日19點54分在臺灣安詳辭世,享年84歲。11月11日21時39分,微博官方認證帳號@曾仕強-教授 發布了該消息。曾仕強教授於1934年生於福建,祖籍漳州,長於臺灣,後遊學歐美等國,先後獲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學士、美國杜魯門大學行政管理碩士、英國萊斯特大學管理哲學博士和牛津大學管理哲學榮譽博士
  • 《百家講壇》學者為孩子們講「開學第一課」
    學校特意邀請了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之一、上海開放大學教授鮑鵬山為孩子們講「開學第一課」。鮑鵬山為同學們講課。鮑鵬山是著名文化學者與作家,上海開放大學教授。他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研究,曾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新說水滸》以及《孔子是怎樣煉成的》。他的文章《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被選入高中語文教材,給許多青年學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南國之冬》:王家衛的企圖引來說書人張大春講民國傳奇
    比如,王家衛導演的葉問電影《一代宗師》獲奧斯卡2項提名、斬獲金馬獎、金像獎、金雞獎、百花獎……我近期在讀張大春的著作《南國之冬》。而作者寫這部書的緣由,竟可追溯到王家衛導演邀請張大春參與《一代宗師》的編劇工作。
  • 歌唱家郭淑珍做客胡同裡的百家講壇
    日前,「胡同裡的百家講壇」第四十二期在北下關街道大鐘寺社區活動中心舉行,本期嘉賓是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郭淑珍教授。郭淑珍先生現場為觀眾們講述了她從貧寒丫頭到國際名人的傳奇經歷。參加完活動,一位百家講壇的資深觀眾感慨地說道:「每次來胡同裡的百家講壇,我都是提前做足了功課的,郭淑珍老師那真的是走出國門,走到國際了。郭老師獲過很多國際大獎,還多次擔任國內、國際重大的聲樂比賽評委,可以稱得上是國際名人,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方初善、孟玲、鄧韻、溫燕青、宋祖英等等,好多著名的歌唱家都是她的學生,那是真正地桃李滿天下。
  • 「百家講壇」主講人劉強來《贛圖大講堂》講述「孔子的智慧」
    大江網/江西頭條客戶端訊 記者左陽天報導:12月20日,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百家講壇」主講人劉強做客《贛圖大講堂》,以「孔子的智慧」為題,圍繞孔子和《論語》論述什麼是智慧,並引申著名的智仁之辨、智義之辨、智直之辨,對如何獲得智慧進行解析,用故事展現孔子的智慧
  • 自傳體「揭秘」人生歷程 劉心武將重返《百家講壇》(圖)
    就在易中天備受大眾關注的時候,同樣因在《百家講壇《我是劉心武》封面  新作分四章「揭秘」自己  因為在央視《百家講壇》講述「揭秘紅樓夢」,2005年的劉心武成為內地最受關注的熱點人物之一。
  • 中山大學博導百家講壇走紅
    詩詞叢中這種獨出機杼又能說出點故事來的「奇葩」,被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彭玉平納入其近日在央視《百家講壇》開講的「詩歌裡的春天」。就在他開講前一周,被網友喻為綜藝「清流」並迅速批量盛產「網紅」的《中國詩詞大會》帷幕剛合,餘音繞梁。  在詩的國度寂寞許久的詩詞,無疑也行準了眼下的春令,正如詩人筆下般「兩翅駕東風」。
  • 錢文忠重返百家講壇解讀百家姓 初定明年春節播
    錢文忠重返百家講壇解讀百家姓 初定明年春節播   錢文忠曾經在央視《百家講壇》開講《玄奘西遊記》,解讀《三字經》、《弟子規》等。《三字經》與《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三大國學啟蒙讀物,對於作者是否為寧波大學者王應麟,錢文忠說:「我知道,有些朋友特別是寧波一帶的朋友認為,《三字經》的作者是王應麟,其實,這個問題恐怕還有爭議,也沒有定論,假如沒有決定性的新材料出現,可能還會爭論下去。
  • 2020年焦作市「小小百家講壇」活動落下帷幕
    小小百家講壇,傳承中華美德。9月14日,2020年全市「小小百家講壇」選手展示在教育電視臺演播大廳舉行。據了解,「小小百家講壇」是「少年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系列教育活動中的一項內容
  • 趙林稱《百家講壇》已成作秀講座 今後絕不再講
    趙林:絕不再上《百家講壇》  昨日推出新書,稱該欄目已成為作秀講座  本報記者楊雅蓮報導 昨日,《百家講壇》主講趙林攜新書《趙林談文明衝突與文化演進》,現身中關村圖書大廈。這位《百家講壇》的主講人明確表示自己和欄目風格並不相符:「欄目要求多講故事,但我不想放棄學術性,而且這是一個很作秀的講座,我並不感興趣,以後再也不想上《百家講壇》了!」
  • 美女教授走紅百家講壇 講詩詞比於丹更動人
    楊雨在百家講壇的「正裝」照  近日,由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楊雨主講的「納蘭心事有誰知」在央視百家講壇全部播完。此前,楊雨曾登陸百家講壇主講過「俠骨柔腸陸放翁」。從詩詞出發,投入地闡釋情感,她的講述迥異於之前諸多的百家講壇「故事體」,「以情動人」成為她打動觀眾的「殺手鐧」。網友親切地稱她為「洋芋」。5月6日,楊雨攜家人來北京籤售,本報記者專訪了她,談到她的「美女教授」頭銜,以及她對百家講壇和詩詞人物的認識。
  • 蔡英文賀歲春聯被指錯字 臺灣作家:爸媽沒教你識字嗎?
    據中國臺灣網12月31日報導,為迎接雞年到來,臺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依慣例,印製了賀歲春聯及紅包袋。蔡英文辦公室30日公布春聯和紅包樣式,春聯印有「自自冉冉、歡喜新春」賀詞。蔡辦發言人黃重諺美滋滋宣稱,春聯的靈感是來自於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於1915年所創作的漢詩《乙卯元旦書懷》。 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臺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印製的春聯文字取自臺灣文學。
  • 「國學大師」曾仕強:享年84歲,多次主講《百家講壇》!
    「國學大師」曾仕強:享年84歲,多次主講《百家講壇》!提起曾仕強,大家不會陌生,他曾多次主講《百家講壇》,為我們普及了一代人的國學。他無愧於「國學大師」,一生為普及傳統文化而奔波。曾仕強走進國人的視野,還是因為此前曾在《百家講壇》中多次主講。尤其是他的《易經》,讓中國人的古老智慧,通過他平易近人的口吻生動的講述了下來。曾仕強能夠將生澀難懂的《易經》,講得惟妙惟肖,其實與他豐富的人生經歷密不可分。他的童年,是在書香中成長起來的。童年獨特的經歷,為他淵博的才學知識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