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作家張大春回鄉「代課」

2020-12-24 濟南時報
  

 「四面八方都是風,行舟西向水流東。荷枯湖淺浮雲散,柳隙之間聲不窮。」這首詩的名字叫《秋遊大明湖》,作者是平均年齡7歲的二年級小學生,來自濟南制錦市小學,指導教師是被譽為當代最優秀的華語小說家之一的張大春。
  近日,文化類綜藝節目《同一堂課》在浙江衛視開課,首期節目中,臺灣著名作家張大春來到濟南制錦市小學「代課」3天,為孩子們講李白、講甲骨文,帶他們到大明湖作詩,獨特的教學方式受到諸多好評。張大春為何選擇濟南制錦市小學?他與濟南又有哪些說不完的淵源?記者帶您探訪節目錄製背後的故事。

家族三代,都有「制錦市小學校友」
  「文學頑童」張大春頭銜頗多,作家、評論家、教師、電臺主持人等等,他還為李宗盛寫過歌詞,幫周華健製作過專輯《江湖》,擔任過王家衛電影《一代宗師》的劇本顧問。莫言評他是「臺灣最有天分、最桀驁不馴、最好玩到不得了的一位作家」;梁文道稱他為小說中「武器最齊備的俠客」。
  此次擔任綜藝節目的嘉賓,還堅持到濟南制錦市小學上課,源於張大春與濟南、與制錦市小學頗深的淵源。儘管出生在臺灣,但張大春的祖籍是濟南,父親、母親都是濟南人,「我的老家就在朝陽街,制錦市嘛」。朝陽街上張家「懋德堂」是一個有著五大院落、幾百口人丁的顯赫家族,出過讀書人、也有過生意人,祖規家訓是「詩書繼世,忠厚傳家」。張大春有部近12萬字的《聆聽父親》,寫的就是家族六代人的鄉愁與命運,其中不少是與濟南相關的故事。而制錦市小學,則是他五大爺、六大爺、父親、兩位姑姑以及堂哥、堂姐、侄兒、侄女等三代十數人曾就讀過的小學。《同一堂課》的副總導演黃明銘說,制錦市小學入門處還有一座百年校慶紀念碑,題字人、中國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是張大春的姑夫。
  張大春上一次來濟南是1988年,「和五大爺、六大爺住在賓館,聊了10個晚上」。時隔29年再回濟南,張大春到朝陽街轉了轉,見了一位在濟南的堂哥。「儘管多年沒有回來,但大春老師對濟南很熟悉,早前哪個地方有什麼他都知道,還帶我們吃了濟南的麵食,那是他父親喜歡的。」黃明銘說。

「孩子教導我:受教者必須體察入微」
  在制錦市小學,張大春給二年級六班的43位小朋友上了大約350分鐘的課程,他帶孩子了解甲骨文、講解李白、遊歷大明湖集體作詩,還上了一堂書法課,給自己定下的小目標是:「3天時間,讓他們能夠寫五言絕句。」
  儘管在大學裡教學得心應手,但回鄉給二年級小朋友上課,張大春還是戰戰兢兢,他不惜向自己的孩子討教,節目中一首《夜宿山寺》的歌,很有魔性,就是張大春從自己孩子那裡學來的。他首先教給孩子們的是古文字形和簡單的造字原則,還用這些字符組合成一個語詞「特立合群」送給孩子們,「特立和合群是兩個對立而又並存、互斥而又相融的概念。如何鼓勵孩子既講究個性、又重視群性呢?正好孩子們在此前已經背過8首李白的詩,對於李白有雖然粗淺但是頗能勾起興味的印象。於是,我大略以不能回家的遊歷為主題,講述了李白生平的一部分」。「李白為什麼不能回家」是張大春在節目中提出的一個問題,孩子們腦洞大開,回答頗具趣味,甚至還在網上引發熱議。
  代課第二天,張大春帶孩子們遊歷大明湖,讓他們自己拼湊詞彙寫詩,節目錄製時正值秋季,從而就有了《秋遊大明湖》。「這首詩裡的每一個字和詞都是孩子打(、拼湊、爭吵、商量出來的。第一句的作者叫劉成武,『四面八方都是風』是他嚷嚷著形成的。因為當時我讓所有的孩子們觀察:為什麼有的柳枝柳葉朝南擺,有的柳枝柳葉朝西搖。我只負責校對平仄、韻腳。一開始的時候,他們的確連一丁點兒的格律都不明白,可是,只要多念幾遍,那韻律和節奏的召喚便自自然然發生了。」
  3天時間,張大春在制錦市小學收穫了驚喜和溫暖,還受到啟發。比如最後一天的書法課,「孩子們沒拿過毛筆,我原先設定的任務,是讓他們熟悉執筆的方式,把字形骨架均勻分配到九宮格中。然而,我的設定依然過高,他們異口同聲的第一個問題居然是老師,怎麼把墨汁兒蘸到筆毛裡去啊?」張大春說,出現這樣的問題,意味著教授者失職少慮,「我不夠體貼,錯估了學習者的能耐——這正是孩子們教導我的:教授者必須體察入微,否則根本不足以言教、言授」。

麥家、王洛勇都將加入「代課大軍」
  劉成武小朋友說,「沒想到第一句就能寫成詩,長大想成為一名詩人」。很多學生發自內心地喜歡張大春,捨不得讓他離開。張大春在代課日記中也寫道:「我匆匆來去,身後是一聲勾起一聲、終於勾得了一教室的哭聲。」
  濟南制錦市小學副校長李佳雯也說:「孩子們習慣了語文老師們的常規教學,突然有這樣一位作家老師,說話還特別幽默風趣,就特別討孩子們喜歡。」她同時表示,張大春獨特的教學方式也為他們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孩子學習興趣帶來了啟發。
  張大春在濟南為孩子們講李白的同時,知名主持人孟非也到了臺灣泰武小學,為那裡的孩子們帶來一場「李白課」。黃明銘說,《同一堂課》就是希望秉承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初心,貫徹「同文同宗、同根同脈」的人文精神。《同一堂課》的代課老師還有麥家、濮存昕、劉震雲、徐帆、張國立、蔣雯麗等20位文化名人。學校也大都選擇與嘉賓有密切關係的。麥家選的是富陽蔣家村,那是麥家的老家,他講的魯迅的《從百草園與三味書屋》,裡面所有的地貌、植物、動物、遊戲,都跟他的老家一模一樣,他想就這次機會,完成「對家鄉和童年的原諒」。 (記者石曉丹)

相關焦點

  • 作家張大春:臺灣螢屏也需要《百家講壇》
    來滬講「俠義」,教人「認點字」,臺灣作家張大春——  臺灣螢屏也需要《百家講壇》  昨天,臺灣作家張大春來滬在「經典3.0名家」系列演講中,為讀者講解《七俠五義》,贏得滿堂彩,其新作《認得幾個字》也在書展上舉行首發式。
  • 臺灣反課綱運動錯字連篇 作家張大春:慚愧無以復加
    臺灣新版歷史教科書將「日本統治」改成「日本殖民統治」,將「接收臺灣」改為「光復臺灣」,引發「臺獨」派不滿。一些臺灣高中生進而發起反課綱運動,效仿「太陽花」,佔領教育部門辦公室,成為政客操縱的工具。年輕的抗議者不會寫「撤」字,在地上用粉筆寫下「撒回黑箱(課綱)」,連作家張大春都看不下去了:我真慚愧得無以復加。
  • 擁有中國血統須到這個文化體裡浸潤——專訪臺灣作家張大春
    張大春,臺灣知名作家,其「身份」多元,寫小說、評論、散文,在電臺說書,研究漢字源流,創作古體詩歌。作家莫言評價說:「張大春象是《西遊記》裡的孫悟空,是臺灣最有天分、最不馴、好玩得不得了的一位作家。」
  • 張大春書法展將在臺灣高雄啟幕
    張大春書法展將在臺灣高雄啟幕 小新 攝中新網北京1月14日電 (記者 高凱)記者14日從夢邊文化獲悉,臺灣著名作家張大春的書法展《春天從高雄出發》將於2020年1月31日在臺灣高雄市文化中心開幕。據悉,本次展覽將展出其詩文、經典臨帖、書論筆記等近百件書法作品。
  • 【ARTIST】張大春:我需要更多理性的彈藥
    《聆聽父親》中的張大春有愛,把男兒的萬般深情都灌注到了記憶裡;《認得幾個字》中的張大春有才,無時無刻都能講出個好故事來。作為華文世界裡最優秀的小說家,近十年,張大春卻唯獨停止了短篇小說創作。而短篇小說曾經是他在臺灣得獎、成名的開始,也是他極其看重的創作,那停止創作到底是為何呢?
  • 《南國之冬》:王家衛的企圖引來說書人張大春講民國傳奇
    比如,王家衛導演的葉問電影《一代宗師》獲奧斯卡2項提名、斬獲金馬獎、金像獎、金雞獎、百花獎……我近期在讀張大春的著作《南國之冬》。而作者寫這部書的緣由,竟可追溯到王家衛導演邀請張大春參與《一代宗師》的編劇工作。
  • 蔡英文賀歲春聯被指錯字 臺灣作家:爸媽沒教你識字嗎?
    據中國臺灣網12月31日報導,為迎接雞年到來,臺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依慣例,印製了賀歲春聯及紅包袋。蔡英文辦公室30日公布春聯和紅包樣式,春聯印有「自自冉冉、歡喜新春」賀詞。蔡辦發言人黃重諺美滋滋宣稱,春聯的靈感是來自於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於1915年所創作的漢詩《乙卯元旦書懷》。 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臺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印製的春聯文字取自臺灣文學。
  • 張大春:新銳文學是角落裡的璀璨
    新銳作家該如何定義?文學獎的熱鬧過後,新銳文學將走去哪裡?針對這些問題,《南風窗》記者專訪了寶珀理想國文學獎評委、著名作家張大春。 張大春:不只是新銳作家,事實上大部分作家都確實免不了「正在成長的道路」上行走,或「老年時回望青春」,免不了創作一番成長故事。
  • 張大春,「地獄在我們自己身上。是什麼?是我失去了解釋這個世界的...
    張大春在山東濟南制錦市街小學上課,來自:張大春的微博@作家張大春1957 年出生於臺北眷村的張大春是華語世界著名的小說家。他「好故事,會說書,擅書法,愛賦詩」,曾獲聯合報小說獎、時報文學獎等多項華語文學獎項,作品眾多。比如有小說《公寓導遊》、《四喜憂國》、《城邦暴力團》、《大唐李白》系列,文學理論《小說稗類》,散文集《聆聽父親》,等等。
  • 張大春:雅致的趣味,多半來自文化
    1月13日,作家張大春在北京朗園虞社與600多名讀者分享他對文字的體悟。他說,一個字長途跋涉來到我們面前,已經不是它出發時的模樣。  平素,我們對於文字都是「工具性的使用」,筆滑手油,很少停下來,了解那些一筆帶過的字詞有什麼深意。在新書《見字如來》中,張大春寫下的不光是對字詞源頭及發展的辨析,而且記錄了字詞與自己生命情感發生聯繫的時刻。
  • 張大春VS莫言:繁體字,是正體字還是另一種簡體字?
    1月13日,適逢中國傳統節日臘八節,理想國邀請了莫言和張大春在北京郎園舉辦了一場對談「見字,如見故人來」,他們從張大春新書《見字如來》中所提到的漢字出發,聊了許多與文字有關的故事。不過,與其說這是一場對話,不如說是一場考試,莫言不斷發問,拋出一個又一個的漢字來讓張大春接招。即使浸潤漢字多年,也做過不少研究,張大春也被考得「滿頭大汗」。
  • 張大春 X 莫言:繁體字,是正體字還是另一種簡體字?
    (左):作家,著有《雞翎圖》《四喜憂國》《大說謊家》《張大春的文學意見》等。莫言(右):作家,著有《紅高粱家族》《檀香刑》《豐乳肥臀》《生死疲勞》《蛙》等,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從《認得幾個字》到《文章自在》到《見字如來》,作為小說家的張大春一直在寫與字有關的故事。
  • 作家張大春:理解傳統文化,須浸潤其中
    傳統文化需要沉浸式學習臺灣作家、學者張大春在訪談中說:「自己和傳統文化的淵源,是從爸爸膝頭上開始的。並不是每個家庭都像張大春的家庭那樣底蘊深厚,但比起他生活的年代,我們有了很多新的方式,給孩子營造一個沉浸式的國學環境,爸爸媽媽可以試試從這兩方面入手。
  • 夏曼·藍波安:臺灣原住民優秀作家
    臺灣原住民族包括阿美族、排灣族、泰雅族、卑南族、達悟族等14個已被承認的原住民族群以及將來可能會被認可的原住民族,他們已分別在臺灣島及各個附屬小島上,與世無爭地生活了8000年之久,各自沿襲著古老的部落氏族制度,完整地形成了獨特的語言和文化系統
  • 張大春教你如何打好寫作文的底子
    ●徐秋玲(中學教師,臺灣) 朋友說:「不要亂下指導棋。教與不教,有時都是一種天人交戰。有時不教是為了教。真正的境界不是教得多好,花拳繡腿。而是有多想學,教才有意義。境界大概也是種天賦。有能與不能,可為無為之別。庖丁解牛之際,技與藝的差別。」如此說來,作文能教嗎?有孔子所言的「不屑之教」或「不言之教」嗎?
  • 張大春攜兩岸學生臺北孔廟作詩 鄒市明帶學生放飛夢想
    張大春攜兩岸學生臺北孔廟作詩 《同一堂課》鄒市明帶學生放飛夢想中新網7月28日電 本周日21:10,浙江衛視博實樂《同一堂課》迎來一對「新老面孔」——鄒市明、張大春。他們分別深入四川省楊柳坪雙語學校與中國臺灣靜心小學,結合個人經歷與職業優勢,為學生課堂注入更多想像。本期節目中,「拳王」鄒市明帶學生來到戶外喊出夢想,解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張大春再次歸來,攜兩岸學生合體作七月詩,講解詩經《七月》。
  • 課堂失控張大春欲發飆?小學生說唱驚豔孟非《同一堂課》熱鬧開講
    5月27日21:10,文化教育公開課博實樂《同一堂課》將在浙江衛視黃金檔播出,節目集齊了濮存昕、張大春、徐帆、於丹、孟非、麥家、馮侖、楊祐寧、劉震雲、王珮瑜、蔣雯麗、張國立等22位著名演員和文化名人,他們深入到全國各地的特色小學,分別給孩子們上三天語文課,解讀漢語之美,傳播中華文化
  • 臺灣新竹縣橫山鄉韓氏宗親回鄉祭祖
    中國臺灣網11月27日平遠訊 11月21日,由韓瑩煥先生率領的臺灣新竹縣橫山鄉韓氏宗親一行110多人回到平遠縣八尺鎮金谷坑溯源祭祖。韓瑩煥先生在上世紀九十代初,從臺灣回到廈門投資成立「廈門東亞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企業日益興旺。
  • 講座|張大春:如何給孩子更好的漢字教養
    近日,臺灣作家張大春的代表作《認得幾個字》推出了十周年珍藏版。新版推出之際,他與著名語文教師、親子閱讀推廣人蔡朝陽,「小象漢字」創始人劉良鵬一起,舉辦了一次分享會,現場教大家認字,以及認識漢字背後的文化意義。下文根據講座現場內容整理而成,由主辦方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