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春教你如何打好寫作文的底子

2020-12-22 晶報

●徐秋玲(中學教師,臺灣)

朋友說:「不要亂下指導棋。教與不教,有時都是一種天人交戰。有時不教是為了教。真正的境界不是教得多好,花拳繡腿。而是有多想學,教才有意義。境界大概也是種天賦。有能與不能,可為無為之別。庖丁解牛之際,技與藝的差別。」如此說來,作文能教嗎?有孔子所言的「不屑之教」或「不言之教」嗎?身為語文老師,原罪也好,天職也罷,應該很難有說「不」的權利,更何況作文還作為考試升學的科目或內容之一。小說家張大春的新書《文章自在》,明白揭櫫他對寫作的看法與教法,讓身在教學現場的我感觸深刻。

就像教練與球員間的關係,不打球的教練教得出好球員嗎?作者在書中如此寫道:「大部分的教育工作者並不寫文章,但是所有的國文科教師都必須隨時教作文、考作文、改作文。臺灣的教育主管當局只好辯稱:作文是訓練基本表達能力,不是培養專業作家。而我卻要說:如果不能以寫文章的抱負和期許來鍛鍊作文,不過就是取法乎下而不知伊於胡底,到頭來我們所接收的成果就是一代人感慨下一代人的思想空疏、語言乏味、見識淺薄。」作品的評價高低是另一回事,但若老師本身沒有寫作的習慣,在批閱學生作文時能否提供更切近具體的評點?如果自己欠缺對書寫的敏感與要求,對浮泛籠統的文章又該如何以自身經驗望、聞、問、切?

張大春以為說話是寫作的訓練,去除贅字與口頭禪,以自己的話重述事件,何嘗不是一種寫作的完成?是以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學,即是一種寫作的示範:融通資料後以自己的話語加以闡述,脈絡分明,舉例不俗,有懸念的設計,有生活的延伸,這自然不是只知抄板書、照書念的轉譯匠所能做的,莫怪乎李開復日前曾提出,「最大白領失業潮將來襲,有四種『師』將會消失,哪四師?就是醫師、教師、律師、分析師,因為機器人可以學得快、學得多,重點是,不會累。」當Google取代記憶性的知識,AI建構寫作軟體,作文教學唯一無法被取代的,便是來自教學者個人獨特的寫作經驗與體悟,所以盧梭說:「我們真正的教師,是經驗、是情感,除了人在他自己的情境之中,永遠學不到什麼是有益於他的東西。」

寫作的要點無非是有情有思。現在的學子身為網絡一代,習慣和虛擬空間的人事物打交道,有時請學生看篇文章發表感想,他的回答竟然是「無感!」又或是「我不知道要說什麼。」但一低頭看手機,則是津津有味、不可自拔。我贊同張大春所說的:「我們今天教中學生寫作文很難,那是因為他們在當小學生寫作文的時候就給打壞了底子。我們從小教孩子作文,就只教他們應和題目。什麼是應和題目呢?說穿了,就是說教;就是搶著、忙著、急著給答案。」也因此大考命題的方式一直試著修正,從中學會考的以生活經驗為主,到高中學測指考的思辨性取向,無非是想要跳脫標準應對的一種嘗試。當學生能感受到「這個世界與我有關。」從無關到有關,一篇文章的寫作動機就這麼產生了,進而願意對許多不見得有用的事物產生好奇、並加以探索,這便是作文的趣味了。

書中的《作文十問》,讓我甚為受用。像是第一問:「考作文應該嗎?」作者直指核心地回應:「一個能虛心累積的文化不怕考任何東西,只有急功近利到不能好奇求知的地步,才會問:『為什麼要考這個?』『為什麼要考那個?』對於考作文有焦慮的人或許應該反向思考:其所焦慮者或許不是寫作的形式,而是『說話』,只有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的人才不能面對寫作文這件事。考,不是問題。」考試是工具,並非罪惡,對於逢考必反的人,的確值得好好深思。至於語言之於寫作的影響,在第八問中,張大春認為對寫作文最有傷害的事情,是不經思索地說話,以及經常聽那些不經思索而發表的談話。目前電視臺政論名嘴的誇誇其談或某些綜藝主持人的娛樂談笑,其實都可見邏輯不明、用詞訛誤或舉例不當的現象,對於精準明暢的寫作原則,的確有所斫傷。

本書談的既是寫作,除了每篇篇末的附錄範文外,自然也提出不少具體方法以供參考。像是面對命題寫作時,不妨換一副思維,「把自己的文章當作謎面,把他人的題目當作謎底。你周折兜轉,就是不說破那題目的字面,可是文章寫完,人們就猜得出、也明白了題目。」或是一篇情節推動足夠豐富的敘述文,通常包含三個能夠帶給讀者快感的「S」─Surprise(驚訝)、Suspense(懸疑)、Satisfaction(滿足),而持續製造讀者對於這故事的多樣懸念,便來自敘事次第的講究,無論多麼精彩的一個故事,總得想法子找個不同於尋常的方式來說,才能讓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至於平日練習寫作,不一定得坐在桌前拿出紙筆才能進行,「當你在等公車、搭捷運、或是窮極無聊想要罵那個遲到的傢伙的時候,就可以作這樣的練習——首先,想一句成語;其次,想這成語給運用在自己身上的一個事件;接著,想想在你所讀過的各種文本之中(包括新聞、歷史、小說、戲劇、電影、漫畫都行)有沒有在相當程度上吻合那句話以及那個經驗的情節。一旦找到了——我就要和你一起說:Bingo!」雖然沒有形諸文字,但是這整個思考的過程,就已經是寫文章了。

從作文教學現場的觀察與批判、寫作原則的說明與示範,到古典詩文式微以及語文教育的思考,我感受到一名創作者化關注為實踐的使命感,也看見有別於教學框架的寫作設計。盧梭說:「不在把精確的知識教給愛彌兒,而在教他獲取必要知識的各種方法,並教他去估計這種知識的真正價值,以及教他去熱愛真理超過一切事物。」我想,這是《文章自在》一書所傳達的訊息,也是作者念茲在茲的實踐。

相關焦點

  • 薦讀 | 張大春:我寫過的那些糟糕作文和影響我一生的國文老師
    縱觀整個華語文壇,大概沒有幾個人,比張大春更適合來寫一本如何教年輕人寫作的書。他實在是讀過太多書。
  • 知名教師竇桂梅:語文要打好兩個底子
    知名教師,同時也是清華大學附屬小學的校長竇桂梅表示:語文教學要努力給學生打下兩個底子,一個是學習的底子,一個是精神的底子。 學習的底子,就好比是一座田園。田園負責生產農作物,玉米、水稻、蘿蔔白菜。
  • 寫什麼都可以,就是不要寫作文
    但是我們在課堂上寫了這麼多年作文,目的只是為了高考拿分嗎?臺灣作家張大春新書《文章自在》,和你探討如何寫文章,如何不要被作文控制你的寫作。「你是一個純良的讀書人,工作也很單純,仍舊做你的官,寫你的文章好了。」這樣一段老朋友的際會,非徒不見於《大明英烈傳》,亦不見於《明史》,顯然是蘇老師別有領悟,而劉基對於宋濂的勉勵,又何嘗不是蘇老師對於少年讀者的提醒呢?關鍵字:純良、單純、讀書、寫文章;讀書,寫文章。而不是寫作文。
  • 擁有中國血統須到這個文化體裡浸潤——專訪臺灣作家張大春
    如今,10年過去,孩子們的困惑也從認字轉為寫作文——這同樣是困擾大陸和港臺中小學生的問題。    眼看著年復一年,孩子們被各種公式化、教條化的作文教育捆綁,以寫作為生的張大春自然是坐不住了。他將自己之前的一部分散文翻檢出來,再選取蘇洵、魯迅、梁實秋、毛尖等古今諸家的文章做例文,編成《文章自在》,教人如何為文,於今年初出版面世。
  • 慧姐姐教你如何寫寫物作文?
    「老師,怎麼寫寫物作文呀」今天,小雨同學又來求助慧姐姐啦,「老師,我感覺我真的不會寫事物,我都不知道從哪裡入手。」沒關係,今天慧姐姐來教你怎樣寫寫物作文……魯迅先生說:「如果要創作,第一要觀察。」沒有觀察,就沒有作文。
  • 如何高質量的度過大學四年?北大教授錢理群:打好兩個底子
    北大教授錢理群:打好兩個底子我們為什麼要上大學?不管是為了獲取知識、獲取學歷還是其他什麼原因,最終目的無非是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北大教授錢理群曾說過:「大學期間要打好兩個底子,首先是專業基礎的底子、終生學習的底子,這是大學能給你的,你將來工作需要應用的知識不是大學都能給你的。第二個底子就是精神的底子,你的興趣愛好、思維創造能力、想像力、審美力都是可以在大學裡獲得。這兩個底子打好了,那麼走到哪裡你都能夠找到自己最合理的生存方式。」
  • 初中英語:2019中考英語滿分作文佳句,看看別人家高分作文如何寫
    對於大部分學生而言,想要學好英語很困難,想要寫好英語作文難上加難。那麼,究竟有沒有應對策略?且聽小熊老師一一道來。在學習的路上,請你一定要腳踏實地、持之以恆。注意的一點是,不能偷懶取巧,偷奸耍滑,如果你不注意,也許就會成為學習上的一個大漏洞。」。學英語的自覺性非常重要,想要成績好,你就得學會管理自己,安排自己的時間,與其浪後來後悔,不如利用現在。接下來,分享今日重點。
  • 寫什麼都可以,就是不要寫作文!
    主頁君每年都會關注下高考作文,一邊看段子手們神吐槽,一邊為小輩們憋屈,這大抵是自小不愛寫作文,每每被逼,深受其苦留下的後遺症。所以讀到臺灣作家張大春的這篇《語言美好》,回憶幼時幾位語文老師教寫文章的往事,其中有老師居然諄諄告誡:「寫什麼都可以,就是不要寫作文」,當真是眼前一亮,豔羨得很。
  • 為什麼小學生現在作文寫不出來?
    我們此前曾經採訪過張大春先生,他被莫言稱之為「臺灣最有天分、最不馴、最好玩的一位作家」,現任臺灣輔仁大學講師。他認為孩子寫作應當學會獨立思考,不是為了考試而考試,這樣才能把作文寫好。學院君也整理了張大春老師的口述,裡面的一些觀點對於孩子寫作還是很有用處的。
  • 臺灣作家張大春回鄉「代課」
    家族三代,都有「制錦市小學校友」  「文學頑童」張大春頭銜頗多,作家、評論家、教師、電臺主持人等等,他還為李宗盛寫過歌詞,幫周華健製作過專輯《江湖》,擔任過王家衛電影《一代宗師》的劇本顧問。莫言評他是「臺灣最有天分、最桀驁不馴、最好玩到不得了的一位作家」;梁文道稱他為小說中「武器最齊備的俠客」。
  • 講座|張大春:如何給孩子更好的漢字教養
    劉良鵬:《認得幾個字》這本書裡是你教兩個孩子識字,那我很好奇,你當初是怎麼學字的?或者你的父親是怎麼教你識字的?所以我爸教我認字,他原本只是想要讓我不要落後,可是沒有想到我卻養成一個習慣,別的同學都還不知道這個禮拜要幹嘛,我已經知道這個學期的最後一課是什麼。劉良鵬:那你之前也說過,孩子從甲骨文識字是最棒的開始,你能具體跟大家講一下嗎?張大春:剛才我們看到一個「甘」字,就是甘心的「甘」。那為什麼會有那樣一個字形?
  • 中文的底子沒有打好,一個人的思想不會深
    ★假如中文底子不打好的話,這個人的思想不會深刻,洋文再流利,畢竟還是中國人。外文以後可以補,中文錯過了就補不回來了。父親對此略有動心,可是我母親堅決反對,她認為假如中文底子不打好的話,這個人的思想不會深刻,洋文再流利,畢竟還是中國人。外文以後可以補,中文錯過了就補不回來了。所以我繼續留在原來的學校。我很感謝她這個決定,也認同她的看法。
  • 文章如何自在-中國教育新聞網
    師生「活」在哪裡,才能「寫」在哪裡。寫作是從人的生命成長中自然而然「冒」出來的,而非從應試裡「揪」出來的東西。讀《文章自在》(張大春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此感尤為明顯。作者在書中強調,「寫文章,不要搞作文」。這句話戳中了當前作文教育的核心弊端。
  • 中文底子沒打好,思想一定不會深刻
    一個中文底子不好的中國人,思想不可能很深刻。且慢點頭看下去……我父親對此略有動心,可是我母親堅決反對,她認為假如中文底子不打好的話,這個人的思想不會深刻,他可以說流利的洋文但是他畢竟還是中國人。外文以後可以補,中文錯過了就補不回來了。所以我繼續留在原來的學校。我很感謝她這個決定,也認同她的看法。2.學校。我在天津上的耀華學校是從小學一年級一直到高中三年級,這樣一所十二年完整的學校。
  • 張大春:雅致的趣味,多半來自文化
    1月13日,作家張大春在北京朗園虞社與600多名讀者分享他對文字的體悟。他說,一個字長途跋涉來到我們面前,已經不是它出發時的模樣。  平素,我們對於文字都是「工具性的使用」,筆滑手油,很少停下來,了解那些一筆帶過的字詞有什麼深意。在新書《見字如來》中,張大春寫下的不光是對字詞源頭及發展的辨析,而且記錄了字詞與自己生命情感發生聯繫的時刻。
  • 名師教你寫作文:「如何閱讀經典」丨滿分作文直通車,過時不候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名師作文指導,教你如何寫高分作文!這個教是根據最新的作文要求!去講解如何構成,層次明確。讓同學們一目了然自己作文的問題點。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寫文章的技巧。高中成績一直不好,可能是沒有掌握合適的學習方法,除了以上分享的資料之外,學長還有很多一舉成為考場高手的「武林秘籍」等你來領取哦
  • 作家張大春:臺灣螢屏也需要《百家講壇》
    來滬講「俠義」,教人「認點字」,臺灣作家張大春——  臺灣螢屏也需要《百家講壇》  昨天,臺灣作家張大春來滬在「經典3.0名家」系列演講中,為讀者講解《七俠五義》,贏得滿堂彩,其新作《認得幾個字》也在書展上舉行首發式。
  • 【ARTIST】張大春:我需要更多理性的彈藥
    2010年秋,張大春為他在上世紀80年代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四喜憂國》在大陸出版一事來北京,呆在旅館裡,花了兩天時間寫了一篇序言,洋洋灑灑近萬字,題為《偶然之必要》,回顧了他小時候放學在街道上演「超能神術」的小把戲,到高中時代開始寫小說,至80年代到現在的整個創作生涯,展現了張大春在時代的漂流裡,如何迎接風吹浪打和其中的心理變化。
  • 張大春,「地獄在我們自己身上。是什麼?是我失去了解釋這個世界的...
    李白是「特立合群」的典範,張大春藉此講述了李白的故事,並教小朋友們吟唱了李白的名作《夜宿山寺》。最後,他帶著全班同學遊大明湖,讓其拼湊詞句作詩,自己則只負責校對平仄與韻腳。除此之外,張大春還讓他們生平第一次拿毛筆、寫書法。結果證明,「實驗」是可行的。
  • 寫作文還再怕怕怕!學學臺灣如何教孩子不怕寫作文
    因為學校老師教得不夠多不夠好,擔心孩子基測成績的家長們,要求學校和校外的作文加盟系統合作,把受過培訓的補習班作文老師,帶到學校來「加強」。  清華大學,是優秀學生才能擠得進的殿堂,很早意識到大學生有嚴重的寫作問題,並積極思考解決策略,成立「寫作中心」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