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如何自在-中國教育新聞網

2020-12-22 中國教育新聞網

如果不能以寫文章的抱負和期許來鍛鍊作文,不過就是取法乎下而不知伊於胡底,到頭來我們所接收的成果就是一代人感慨下一代人的思想空疏、語言乏味、見識淺薄。

    ——張大春

    師生「活」在哪裡,才能「寫」在哪裡

如果我的學生未來成為莫言,面對他,我將何言以對?這是我進行寫作教學時始終恪守的原則,也常常以此鞭策自己。未來若有幸面對莫言式的學生,我們教師能否說,我們始終有局限,但一直在努力超越它,因為我們將切實推動寫作植根於不斷地促進學生成為完整意義上的「人」。師生「活」在哪裡,才能「寫」在哪裡。寫作是從人的生命成長中自然而然「冒」出來的,而非從應試裡「揪」出來的東西。

讀《文章自在》(張大春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此感尤為明顯。作者在書中強調,「寫文章,不要搞作文」。這句話戳中了當前作文教育的核心弊端。若教師自身就缺乏內在的生命成長,被現實徹底控制,日日與眼前利害相磨戛,真正的寫作就不會被找到;更重要的是,若我們的筆不能指向內心世界的話,寫作便與我們完全隔絕了。「於是,學者所能悟者反而是最惡劣的一種心思。以為寫文章就是借巧言、說假話,『修辭敗其誠』(P2)(本文標註頁碼的引文均出自於《文章自在》)。」一個小學四年級的班內,在寫「我最敬佩的人」時,超過2/3的孩子選的都是環衛工人。一種與寫作近乎隔絕的現狀已然於孩子們中發生,寫作老師若最終讓學生看不起寫作,用過後如棄敝屣,這對師生都是一種傷害。

青春閱讀與寫作,對一個人內在的成長有重大的意義。在那個近乎純粹而透明的年華裡,心靈探問與精神成長對一個生命而言,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那一次次於讀寫間完成的生命內部的豐沛流淌與巍巍矗立,對人一生的基本格局與走向都會發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到頭來,關乎文章本身的意義和價值反而無人聞問,大凡是舍筏登岸、過河拆橋,又是老古人教訓過的話:『先考功名,再做學問』(P14)。」

關於學生不能真正進入寫作之途的原因,張大春總結精當。其一,「大部分的教育工作者並不寫文章(P3頁)。」其二,「如果不能以寫文章的抱負和期許來鍛鍊作文,不過就是取法乎下而不知伊於胡底,到頭來我們所接收的成果就是一代人感慨下一代人的思想空疏、語言乏味,見識淺薄(P3)。」思想、見識都不是簡單的方法能解決的,方法可以解決表面的語言問題,但我們獲得的只是虛華的外表,因為思想、見識才是語言之母。

面對作文題目,師生應以筆指心

對學生而言,寫作往往是從題目開始的,但題目不會促成寫作真正發生。優秀的教師恰恰能夠幫助學生藉由題目,導向心魂。「自己找題目,還不要找人家寫的題目(P13)」。題目如一葉漁舟,我們藉此緣溪行,發現內心的「桃花林」。教師為學生解析作文題,最重要的不是闡釋應對的寫作技巧,而是以個體生命為參照,與學生交流該題在人生真切的體驗與感悟中,會折射出哪些氣象與風景,會產生哪些徘徊與喟嘆。題目猶如夾峙隔阻的險峰,但生命的大河會沿著它的凹谷窪澗潺湲成河,匯聚成湖。

語言也好,技巧也好,是在生命瀠洄環繞、聚斂突破的過程中自然需要的。「天門中斷楚江開」——生命之河突破圍阻困縛,不可遏止,決絕衝蕩,這才足以震撼人心,才足以幫助師生認識到寫作之於人內在的價值。這個價值一旦被師生發現,寫作便綻放出它粲然的光芒,構成了對「人」永恆的吸引。寫作不僅不固化「人」,反而不斷地開啟與創造「人」。張大春說得好:「早在盧梭的論述中,就已經明白昭告天下人:『對於一個少兒來說,真正的興趣是無窮盡的,只要施教者(或成人)讓事物顯現其趣味』(P19)。」張大春進一步指出:「當教學手段無法激發學習興趣的時候,就乾脆不去激發興趣,而是激發學習者『不學習就要倒大黴』的恐懼(P18)。」這是海峽兩岸寫作教學共同出現的尷尬。

寫作表面的題目,來自作文命題;但真正意義上的題目,來自師生生命的內部,是自己找到而別人沒有的。由此,寫作便不僅屬於考場,更屬於人生。寫作此等的魅力與趣味,一日不為師生所認識,寫作便一日與己無關。與己無關的寫作,不但損失分數,更戕害自身。

張大春說:「我們今天教中學生寫作文很難,是因為他們在當小學生寫作文的時候就給打壞了底子。我們從小教孩子寫作文,就只教他們應和題目。什麼是應和題目呢?說穿了,就是說教;就是搶著、忙著、急著給答案。你看看《禮貌的重要》《上進心的重要》《道德和學問哪個重要》……諸如此類。如此寫到後來,什麼都不重要,只有看不起作文最重要。當人們可以不寫作文之後,甚至會以為文學不過是一種裝飾,一種盡教人說假話的玩意兒。我們在學會那些寫作文的同時,也失去了認真對許多不見得有用的事物產生好奇並加以探索的能力(P92)。」

張大春不是中學教師,卻發現了課堂的本真。其實,語言的美好,也就是生命充盈的美好。面對題目,若我們不去完成生命內部與題目的呼應與溝通,久而久之,我們也會失去這種對自我生命反顧與檢省的能力而日益世俗化。現實中我們隔絕生命的內部體驗,便只能去尋求作文的外部突破。於是寫作大法便大行其道,寫文章也徹底變為搞作文,假大空充斥文內。這種情境下,我們更加理解張大春所說的:「作文,若不是與一個人表達自我的熱情相終始,那麼,它在本質上根本是造作虛假的(P198)。」

寫作教育可以在不知不覺中發生

學生作文的成長得益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語言素養的養成與提升,另一方面是師生以閱讀為核心的廣泛而內在的生命對話。語言素養構成流暢表達的通道,而生命對話則構成人內在的成長。內在的成長是一個人鄭重表達的基礎與核心,寫作看似是操控運用語言,「而操控語言的核心課題是思考,是明白自己的意思(P41)」。這個意思,借用孫犁先生的話說,便是用花轎將姑娘抬出來。花轎,語言是也;姑娘,生命成長是也。

不少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對語言,特別是優質的書面語言缺乏關注——讀書草草,囫圇吞棗,關注語言就更談不上了。因此語言運用的習慣主要受大眾化、社會化語言環境的影響;語言素養與能力基本屬於社會自然狀態。在教學中,不少語文老師對自我的語言也缺乏深入的追求。語文教師的語言,應該在自然流暢、親近平和、風趣幽默中追求韻味與情致,追求雅潔與精緻;哪怕是口頭語言也是如此。一個人的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是相互影響的。何況在課堂當中,面對一些情境,僅僅使用日常用語,是難以與作品、作家深入對話的。例如,如果我們僅僅在日常口語的表達語境下,是很難進入到《紅樓夢》深沉的意蘊中的。師生平時語言的表達,即便是口語表達,也應該去粗取精,甄別選用,自我追求,進而努力形成自我語言的表達個性。張大春的這段話,值得我們關注與反思:

「人們總願意在瘦身、減重、美白、化妝和服飾上儘量讓自己顯得美好,卻很少花時間反思自己的語言是不是平順或準確,人們一點兒也不希望、不追求自己是個能流利運用字句的人,所以在日常生活之中,總是任由自己完全接受大眾媒體慣用的辭藻和語氣的操控,隨波逐流(P209)。」

教師與自己的學生說話時經常論及的主題、經常使用的詞彙及經常遂行的思維邏輯,都對學生的寫作構成至關重要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講,寫作教育是可以也應該在課堂裡不知不覺中發生的。這樣的寫作成長才是紮實而強大的,這也是我許多年來高考作文備考指導最核心的經驗與秘訣了。一旦我們特意將寫作提出來,開始搞作文,一切已然步入歧途並且為時已晚。語言形成於豐富而深刻的語言環境,對話構成一個人內在真正的成長。有語言在,有內在的成長在,寫作便在。

我們的作文教學應該指向「人」的成長,「人」的不斷成長才是學生作文真正得以發生的根本動力。「好文章是從天地人事的體會中來(P17)」。而家庭對話、課堂對話是誕生天地人事體會最重要的途徑與方式。

用靈魂找到筆,用筆呵護靈魂

不少語文教師為了教會學生考場立意,編排出百式千招,但張大春卻似乎有著更為豐富的「備考經驗」,他一語道破天機:「所謂『構思』不是發明,而是根據已有的寥寥數語,鋪墊出寫文章的人自己的感情和見識(P41)。」「鋪墊出寫文章的人自己的感情和見識」正嚴格照應著師生「人」的成長。

一個孩子第一次自覺地拿起了筆,決定寫點什麼的時候,那支筆一定是指向他活潑而透徹的內心的。願我們的家長和老師不要改變這支筆的方向,要盡己所能不斷地去幫助這支筆。

用靈魂找到筆,然後用筆呵護靈魂。我們千萬不能「誤以為文從字順、人云亦云的寫作再加上些華麗亮眼的辭藻,就成功地落實了文教(P278)。」寫作最根本意義上的塌陷,可能會是整個「人」的塌陷。而「人」的塌陷,肯定是整個民族的塌陷。

我推崇並實踐著與人終身相伴的作文教育,我總覺得,拿起筆,便挺起了思想與精神,便對自己與世界都擁有了一份愛與責任。在一次次美好而重要的書寫裡,誕生了我們對於文字真誠的信仰。文字本應該與這個世界上最偉大、最美好、最莊嚴的事情相關相聯。

(作者:連中國,單位: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中心)

《中國教育報》2017年11月06日第9版 

相關焦點

  • 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如何讀,為什麼讀?-中國教育新聞網
    12月5日晚,以「如何讀,為什麼讀——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為主題,譯林出版社在京舉行新書《我認出了風暴》閱讀沙龍,與會嘉賓探討了當下散文閱讀的必要性與方法。
  • 「國學」的重量:哪些文章足以承載-中國教育新聞網
    「國學」的重量,哪些文章足以承載?引申而言,何謂國學,如何以國學賡續傳統?如何文選,如何以文選承繼文脈?「國學」論爭:行走在可疑與可敬之間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國學」面目模糊,若隱若現,日趨成「熱」,行走在可疑與可敬之間。當「國學」無處不在,無所不包,必然「可疑」。
  • ...中國教育——中國國際教育發展報告(2020)》發布-中國教育新聞網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張東)由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研究院與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國際教育專業委員會聯合編著的《WTO與中國教育——中國國際教育發展報告(2020)》於12月15日發布
  • 日本電子菸品牌「自在」進入中國 發力一次性霧化煙
    4月24日,日本自在株式會社下屬的電子菸品牌「自在」正式宣布進入中國市場。自在電子菸中國區的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中國資本和創業者對於霧化科技賽道的持續關注,電子菸產業正在快速實現產業升級,「國際市場對中國的電子菸市場持續看好,特別是電子霧化科技是一場新的消費藍海。」
  • 【中國新聞網】著眼未來 中科院部署教育扶貧和心理扶貧
    【中國新聞網】著眼未來 中科院部署教育扶貧和心理扶貧 2020-11-16 中國新聞網 孫自法 (中科院)科技扶貧成效新聞發布會,中科院院長白春禮表示,該院著眼未來,部署教育扶貧和心理扶貧工作。
  • 中國教育新聞網:天津:出臺研究生教育改革實施意見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陳欣然)推進學科專業調整,差異化擴大招生規模,建「雙師型」導師隊伍……近日,天津市教委、天津市發展改革委、天津市財政局聯合出臺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為天津市高校研究生教育指明改革路徑。
  • 中國教育新聞網年度盤點·2019年度十大教育熱詞
    今天,2019年度盤點第三期,中國教育新聞網帶您梳理2019年的十大教育熱詞。一起看↓↓↓中國教育新聞網年度盤點·2019年十大教育熱詞中國教育新聞網年度盤點·2019年十大教育政策盤點◆《關於開展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治理工作的通知
  • 中國教育新聞網2020年度影響教師的100本書及TOP10圖書-中國教育...
    中國教育新聞網2020年度影響教師的100本書TOP10圖書《我的二本學生》黃燈 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中國教育新聞網2020年度影響教師的100本書
  • 中國農業新聞網
    為了搜集、保存與此次抗擊疫情有關的物證,並讓這些物證更好地發揮記錄歷史、宣傳英雄、普及科學、教育社會的作用,博物館決定自今日起,面向全國,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徵集與抗擊此次疫情有關的各種見證物、紀念物。
  • 一場「實戰型」閱讀分享會-中國教育新聞網
    在廈門海滄區「教育閱讀節」上,《教育無非服務》的作者姚躍林分享了自己的故事。12月19日,第七屆「教育閱讀節」高峰論壇暨「大夏書系2020年讀書節」廈門海滄專場活動,在廈門海滄教師進修學校舉行。作者現場講述自己的育人故事《教育無非服務》是海滄區多個教師閱讀共同體最近正在研讀的一本書。
  • 中國教育新聞網 | 解決「手機」問題,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努力
    《通知》指出,學校要通過多種形式加強教育引導,讓學生科學理性對待併合理使用手機,避免簡單粗暴管理行為。各校要做好家校溝通,家長應切實履行教育職責,形成家校協同育人合力。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進湖北省委會主委周洪宇接受媒體參訪時曾表示,建議在校內設置手機的「使用禁區」,如進入課堂需統一保管手機。
  • 中國教育新聞網2017年度「影響教師的100本書」書目
    中國教育新聞網2017年度「影響教師的100本書」活動於暑期啟動,通過出版社自薦、專家推薦和讀者推薦等形式,徵集了2016年1月1日至今出版的、適合教師閱讀的新書500餘本,在暑期推薦給教師。在此基礎上,通過專家評審、讀者反饋等方式,選出了2017年度「影響教師的100本書」及TOP10圖書。
  • 阿聯中文學習熱情高漲-中國教育新聞網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張東)記者近日從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獲悉,在新冠疫情特殊時期,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中文學習需求依舊高漲。
  • 寧波諾丁漢大學:將實現製藥汙泥「變廢為寶」-中國教育新聞網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史望穎 通訊員 馬飛迪 蘇鈞天)近日,浙江省科學技術廳公布了2021年度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的立項清單,寧波諾丁漢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吳韜教授主持的「大宗固體廢物綠色處置技術
  • 白酒23-中國質量新聞網
    聲明: 本網註明「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中國質量新聞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若需轉載本網稿件,請致電:010-84639548。
  • [中國新聞網]專家研討教育扶貧與女性發展相輔相成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劉利民致辭為紀念1995年世界婦女大會召開25周年,凝練中國教育扶貧、助力女性發展經驗的學術表達,教育、女性與可持續發展論壇2020——「教育扶貧與女性發展」專題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
  • 中國教育新聞網2020書香校園優秀案例展示
    關於我們  |  聯繫我們  |  對外合作  |  版權聲明  |  廣告刊例 北京市公安局海澱分局備案號:1101083516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1 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
  • 教育部:普通高中即將實現基本普及-中國教育新聞網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北京12月10日訊(記者 王家源 趙秀紅)「全國已有28個省份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超過90%,其餘3個省份今年也將實現90%的普及目標,由此今年全國及各省份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均能夠實現
  • ...新聞網」農村孩子讀書每年補多少錢?2020年農村教育補貼政策解讀
    中國農業新聞網:全國唯一一家具有中國農業新聞網合法名稱的農業專業網站。粉絲突破百萬,一片文章閱讀量突破三百三十萬的網站。每天為您推送國內外重大農業新聞。一站在手,農業我有。敬請關注!教育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也是一個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而我國也一直對教育方面非常的關注。
  • 「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業項目如何申報?單純為了補貼,是做不好農業的!
    中國農業新聞網:全國唯一一家具有中國農業新聞網合法名稱的農業專業網站。粉絲突破百萬,一片文章閱讀量突破三百三十萬的網站。每天為您推送國內外重大農業新聞。一站在手,農業我有。敬請關注!【中國農業新聞網】2020年現代農業產業園申報條件與申報政策流程【中國農業新聞網】養豬補貼大全來了!養50頭豬竟有如此多的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