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何國學啟蒙?作家張大春:理解傳統文化,須浸潤其中

2020-09-04 凌晨媽媽育兒

文|全文共2123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

有位粉絲在私信中問我,3歲孩子到底該不該做國學啟蒙?原來,這位媽媽看到傳統文化越來越受重視,也想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學習。但是表姐卻說:「別讓這麼小的孩子背詩,什麼都不懂,有什麼用啊!」她一想:那些唐詩連自己都一知半解,寶寶怎麼能懂呢?

前段時間「國學啟蒙」風行,出現了很多「偽國學」課程,誤導了一部分家長。讓他們認為,學國學就是逼著孩子背詩背《三字經》。然而那些操作,遠遠偏離了「國學啟蒙」的正軌,那麼真正的「國學啟蒙」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又該如何做孩子國學啟蒙呢?

孩子為什麼要學國學?

說起「國學」,其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大概可以理解為「中國的學問」,等同於「傳統文化」,其中包括古代典籍、詩詞、成語等等。隨著中華民族的崛起,和中國文化的復興,國學啟蒙越來越重要。

首先,國學啟蒙是學習漢語的開始。

現在一提到國學,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背《三字經》《弟子規》,但真正的國學啟蒙,從認識漢字就已經開始了

由於我們使用的是象形文字,讓孩子了解從甲骨文,金文(也就是銘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再到簡化字的演化,從而理解漢字記憶漢字,就是最初的國學啟蒙,同時也是學習漢語的開始。

其次,國學背後蘊含了中國的文化基因。

中國文化,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化體系之一,所以在我們的文化體系中,蘊含了太多的典故、約定俗成的抒情方式和審美品位,這些都是我們的文化基因。如果說出生時,孩子帶著父母和親族的基因。那麼在國學啟蒙中孩子獲得的其實就是整個民族的文化基因。

最後,國學是孩子受益一生的價值體系。

中國人講究文以載道,所以在「國學」中,有很多化繁為簡的「大道」,比如哥哥看成語故事「退避三舍」中的晉文公,為了實現當初對楚王的誓言,不惜在戰場上後退的故事後,就會在妹妹耍賴皮時,出這個故事來「教育」她,自己也一直秉持著言出必行的原則。

這些故事中的「大道」不僅在孩子小的時候,會對他們的行為產生正面的影響。也是構建他們價值體系的基石。直到成年以後,依然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國學要練「童子功」

有些父母可能覺得,為什麼非要讓孩子從小學「國學」呢?那些內容那麼晦澀難懂,為什麼不放在小學,甚至初中再去接觸呢?這樣想的爸爸媽媽可能還沒有意識到,「國學」在某種意義上,就像芭蕾或者鋼琴一樣,是一門童子功。

我們都知道,如果想要學好英語,就要從小「磨耳朵」,心急的爸爸媽媽甚至會從寶寶剛出生,就開始讓他聽英文歌,以獲得「語感」。而中文也是這樣,有其獨特的語感和韻律,熟悉這種語感和韻律,靠的並不是語法的學習,而是一種感覺。

我唱歌不大好聽還總跑調,於是哄哥哥妹妹睡覺時,我就拿出自己擅長的「背詩」功底,從白居易的《琵琶行》背到杜甫「三吏三別」,從《笠翁對韻》背到《出師表》,到了他們倆學唐詩的時候,句子是不是記得住先不說,但憑著感覺,音律是很少出錯的。甚至還會因為記不住具體的詞,即興填一個詞上去。簡直應了那句話「熟聽唐詩三百首,不會背詩也會!」

傳統文化需要沉浸式學習

臺灣作家、學者張大春在訪談中說:「自己和傳統文化的淵源,是從爸爸膝頭上開始的。學習傳統文化,最難得也最寶貴的,就是浸潤其中。」

並不是每個家庭都像張大春的家庭那樣底蘊深厚,但比起他生活的年代,我們有了很多新的方式,給孩子營造一個沉浸式的國學環境,爸爸媽媽可以試試從這兩方面入手。

一方面,用聲律啟蒙:「磨耳朵」

了解過「兒童國學啟蒙」的家長一定都會發現,對於學齡前的寶寶而言,背誦節奏鮮明的三字經或者唐詩是很常見的方法。但是在這裡,推薦大家先給寶寶們進行「聲律」啟蒙。可以用《聲律啟蒙》或者《笠翁對韻》這兩套「教材」。

建議在孩子學前的階段,不要過多考慮這兩套書中的具體內容,單是聽這些詞句的韻律和聲音,就足以讓耳朵懷孕。

這裡推薦一臺專門為孩子國學啟蒙打造的神爾書僮國學機,可以用來播放聲律啟蒙內容,當做家庭背景音。當孩子熟悉了這些聲律和節奏,在小學階段提筆寫詩,或許也並非什麼難事。

另一方面,傳統美學思維:詩畫一體

我家客廳掛著一幅《虢國夫人春遊圖》,有一次哥哥指著上面的人問我,那些人是做什麼的。我說:「他們是唐朝的貴族,騎著馬去郊外春遊!最中間那位,就是楊貴妃的姐姐—虢國夫人。」這幅畫引起了哥哥的興趣,於是我找出杜甫的那首《麗人行》讓哥哥讀。

在給孩子做國學啟蒙時,我們往往更注重文字方面的啟迪,卻忽略了美學意義上的啟蒙。在孩子生活環境中也好,閱讀的繪本中也好,大量的視覺輸入都是以西方美學為基礎的審美。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文學和藝術,從來不是分開的。比如我們熟悉的大文學家蘇軾、王維也同樣是當時著名的畫家。

因此,在給孩子做國學啟蒙時,別忽略了畫面和插圖的作用,可以用畫輔助孩子理解文字的內容,也可以讓孩子同時欣賞畫和詩,獲得更深層次的審美提升。

凌晨媽媽來叨叨:

學習國學可以給孩子打下堅實的傳統文化基礎,在日後的學習,甚至人生中,都將給孩子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智慧源泉。隨著年紀增長,幼年時得到的文化滋養,越能顯現出其重要的作用。給孩子做國學啟蒙,完全可以從嬰兒時期開始

一位凌晨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相關焦點

  • 只有小學文憑的李嘉誠,如何成為華人首富?成功源於國學啟蒙
    那麼國學啟蒙到底是否有必要,該如何給孩子做國學啟蒙呢?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一方面,我們正在經歷一個民族復興的階段,想必每個人都能感覺到,對於自己的文化,我們從原來的不自信,不願意去理解,到充滿自信,發現中國文化之美。無論是《詩詞大會》《國寶檔案》這樣的節目,還是眾多學者的著作,都在印證這一事實。作為中國的未來主人,只有從小耳濡目染,孩子才能擁有中國的文化基因,獲得五千年文化給予的競爭力。
  • 擁有中國血統須到這個文化體裡浸潤——專訪臺灣作家張大春
    談到古詩文教育,張大春說,他大學接受的教育中,有不少內容對小學生來說並不難。「我在濟南給小學生上課,包括教16個甲骨文、16個鐘鼎文、16個金文以及若干小篆,再由其中四個字組成的成語去理解李白的生平。」他還教孩子唱李白的五言絕句《夜宿山寺》,指導全班集體創作了一首七言絕句。  在《認得幾個字》一書裡,張大春用活潑的語言講解漢字故事。
  • 作家張大春:臺灣螢屏也需要《百家講壇》
    來滬講「俠義」,教人「認點字」,臺灣作家張大春——  臺灣螢屏也需要《百家講壇》  昨天,臺灣作家張大春來滬在「經典3.0名家」系列演講中,為讀者講解《七俠五義》,贏得滿堂彩,其新作《認得幾個字》也在書展上舉行首發式。
  • 國學啟蒙:如何在生活中融入傳統文化?
    還是需要根據孩子的大腦發育規律,進行系統的語言啟蒙學習,這遠遠不是背幾本三字經聲律啟蒙或者是論語就可以的。什麼是國學?說起漢語啟蒙,首先不得不提國學啟蒙,什麼是國學?一般來說,「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以及中醫學、農學、術數、地理、政治、經濟及書畫、音樂、建築等諸多方面。
  • 臺灣作家張大春回鄉「代課」
    這首詩的名字叫《秋遊大明湖》,作者是平均年齡7歲的二年級小學生,來自濟南制錦市小學,指導教師是被譽為當代最優秀的華語小說家之一的張大春。  近日,文化類綜藝節目《同一堂課》在浙江衛視開課,首期節目中,臺灣著名作家張大春來到濟南制錦市小學「代課」3天,為孩子們講李白、講甲骨文,帶他們到大明湖作詩,獨特的教學方式受到諸多好評。張大春為何選擇濟南制錦市小學?他與濟南又有哪些說不完的淵源?
  • 幼兒園國學啟蒙教育價值理念與路徑探析
    摘 要:在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時代背景下,幼兒園國學啟蒙教育也應運而生。在幼兒園開展國學啟蒙教育在傳承中華民族文化、培樹幼兒正確價值觀、提升幼兒整體素質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針對國學啟蒙教育「簡約化」「功利化」等問題,要在樹立科學的教育目標、構建合理的內容體系、適宜的教學方式方法、構建三位一體的合作平臺等方面下功夫。
  • 給孩子做國學啟蒙,只知道三字經唐詩宋詞?中華最美童謠了解一下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中,國學經典,蘊藏著古人的智慧精髓。現如今,很多家長對於學習國學的意識提高了,甚至在孕期就開始了國學胎教,一出生就開始給孩子誦讀唐詩宋詞,在會說話之後就開始教孩子背誦了。
  • 孩子的漢字啟蒙,不得不知的三件事
    其中,張大春的《認得幾個字》,可以說是第一本適合親子共讀的漢字教養書,而小象漢字的字卡也是許多中國家庭的漢字啟蒙工具。 誠如作家阿城說的,《認得幾個字》是一本有體溫的書,文字學的體溫。目錄上看起來無一字不識,翻開來是父親教兒女認字,但即使是最熟悉的字,也有你完全想不到的意義在其中。
  • 「浸潤式」教學讓國學留在孩子心底
    提起「中國詩詞大會」這檔節目,無疑是最近兩年最火的文化類節目之一了。這檔節目,讓數千年國學詩詞這一文化瑰寶再次高調地步入大眾的視線。「腹有讀書氣自華」,無論是大學高材生,還是外賣小哥,都因為古詩詞的浸潤而變得氣質優雅、談吐文雅,受到大眾好評。
  • 如何讓孩子輕鬆背古詩?家長記住3個方法,讓國學啟矇事半功倍
    孩子的國學啟蒙是家長們繞不開的一環,讓我們共同尋找好辦法,讓孩子輕鬆背古詩。莎莎媽媽本人其實接觸國學文化比較早,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就給我進行了國學啟蒙,絲毫沒有放鬆對古詩的學習,但常讀常新,每讀一遍就會悟出更深層的哲理來。
  • 如何在家庭教育中開展國學啟蒙(附書單)
    通過國學全視圖,我們知道了「蒙學」歸類於「子」部,相當於國學大山腳下的一塊小石頭。我們也知道了如何選擇適合孩子的國學老師。(詳見《得語文者得高考!關於國學啟蒙的一些思辨和探討》)那麼在國學分級閱讀書目問世之前,我們應該如何在家庭教育中開展國學啟蒙呢?
  • 被國學滋養的孩子會一生受益,國學啟蒙,來借鑑聰明媽媽的好方法
    國學啟蒙該如何進行呢?一起來借鑑聰明媽媽的好方法。直接讓孩子背背背嗎?死記硬背這種啟蒙法不可取,單純的背就可能讓孩子淪為記憶的機器,那到底該如何進行國學啟蒙呢?看看聰明媽媽的好方法吧!三、多聽身邊有個朋友在平時陪孩子玩的時候,就是讓孩子聽,不管是三字經還是唐詩三百首等,她就是循環播放,後來無意間她讀一首詩的上句時,孩子竟然接了下句,真是讓她意外。孩子太小不適合看的時候,進行國學啟蒙,就可以讓她聽。下次再陪孩子玩的時候,可以把音樂換成國學內容了,其實無意識的孩子就記到心裡去了。
  • 大連團組織在中小學推"國學" 傳統文化潤澤青少年
    大連團組織在中小學校推廣「國學講堂」開掘優秀傳統文化寶藏潤澤青少年本報記者 王晨  「尊師重教的傳統理念如何在當代教育中傳承?「青少年階段是學習傳統文化的最佳時期,學習國學經典對青年道德教育有促進作用,可以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對他們未來的婚姻、家庭、事業等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在團大連市委書記趙宏看來,讓青少年在人生教育鏈條的前端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有助於他們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道德修養,養成良好的行為規範,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 術仁學校:以國學浸潤美化學生的心靈
    術仁學校:以國學浸潤美化學生的心靈唐堯網訊(記者高佔生)自「術仁國學學校親情辦學引關注」及「術仁國學:讓我找到了做公益的快樂!」兩篇文章在本網發表後,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而探討最多的則是:到底什麼是國學教育?術仁學校為什麼要弘揚國學教育?就大家共同關切的話題,記者再次走進術仁學校,專訪了石洪樸校長。
  • 總擔心孩子不能理解古詩詞 聽聽人家是怎麼給孩子啟蒙國學的
    幼兒時期學一些中國傳統文化,如古詩詞,對於孩子的早期教育開發還是有一定好處的,背古詩的好處,我們從幾個方面來分析一下。1. 受眾:孩子。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5.如果孩子太小,建議還是從開蒙讀物開始,古時候幼兒開蒙必讀「三百千千」,即國學啟蒙讀物《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詩)簡稱「三百千千」,對應著名的「四書五經」,俗稱「啟蒙小四書」。這四本書是兩宋以後,我國私塾中普遍使用的啟蒙讀物,普及率很高。這類普及讀物,編寫比較嚴肅,有的還出於名家之手。
  • 傳統文化教育 浸潤孩子心靈
    傳統文化教育 浸潤孩子心靈_圖片頻道_新華網 傳統文化教育 浸潤孩子心靈   1月17日,唐山海港經濟開發區幼兒園的老師在教孩子們剪紙。  近年來,河北省唐山海港經濟開發區教育部門大力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工程,在多所幼兒園和小學開設泥塑、剪紙等民間藝術體驗課,讓孩子們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 張大春:新銳文學是角落裡的璀璨
    新銳作家該如何定義?文學獎的熱鬧過後,新銳文學將走去哪裡?針對這些問題,《南風窗》記者專訪了寶珀理想國文學獎評委、著名作家張大春。 頒獎詞是「示範了作者打通西方現代小說傳統與中文寫作的卓越能力」,這也是得獎的小說與其他幾部最明顯的差別。那麼是否可以認為,本次文學獎在評審時更重視作品是否體現出「文化交融」的特質? 張大春:所謂的「交融」倒是其次。
  • 廣場路小學開展國學經典誦讀展演暨傳統文化課題成果展示活動 用...
    近幾年來,學校經過多方面的探究,尋找到了一條教育孩子成才必先成人有效途徑,那就是加強國學經典教育,將經典誦讀課程化,讓書香浸潤孩子的童年。  誦讀經典可以提高學生們的專注力和學習的效率,學校期待著學生們在書香校園的浸潤下,通過學習國學經典塑造人格,做中華傳統文化的踐行者和傳承者。
  • 傳統文化不妨多些「浸潤式」教育
    目前的傳統文化教學大多是翻譯詩詞、歸納思想、背誦全文等套路,原本的詩文音律之美、山水情境之意、人文精神之魂鮮見蹤影。理解傳統文化的深厚思想,需要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浸潤式」教育。讓傳統文化真正走進課本,深入人心,要根據各階段學生特點設計啟蒙認知、系統掌握、創新探究等不同層次的教學方案,讓學生能由表及裡地理解傳統文化內涵,領悟中華民族優秀文化。
  • 一套頂四套的《國學經典誦讀》,國學啟蒙這樣做才能物超所值
    二、緊跟「大語文」趨勢,為孩子打下語文基礎,打開傳統文化的大門有心父母會發現,2017年9月全國中小學統一採用的部編版新教材有個明顯變化:古詩文篇目大幅增加。這套《國學經典誦讀》正是為「大語文」趨勢下的孩子量身打造的國學私教書,選取的都是國學經典名篇,擴展孩子國學知識的同時,也能為孩子打下堅實的國學基礎,打開傳統文化的大門。而且因為編者戴建業教授深厚的古文功底,這套《國學經典誦讀》選取的國學名篇不但經典,而且三觀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