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是清代著名的畫家、書法家。他在書法、繪畫、詩文、印石等方面均有建樹,其中成就最高的當數他的書法和繪畫藝術。他被稱為「揚州八怪」之一。
鄭板橋(1693年一1765年),原名鄭燮,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他出身於一個書香世家,父親是一名私塾先生。鄭板橋自幼聰明好學,興趣廣泛。他在父親的教誨下,3歲時開始識字和寫字;6歲時開始背誦詩詞和四書五經田歲時能寫詩作文。17歲那一年,鄭板橋離開興化老家,去真州(今江蘇儀徵縣)讀書。20歲時,他從真州回到家鄉,拜陸種園先生為師。陸種園品行高潔,才華橫滋,書法很有個人風格,又搜長填詞。鄭板橋就跟他認真地學習書法、繪畫和填詞。在名師的指點下,鄭板橋很快在書法、繪畫、填詞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成為當地有名的秀才。
鄭板橋自26歲開始,在真州設私塾教書。為謀生計,他不得不變賣書畫。1723年,鄭板橋的父親去世,他卻已窮困落魄,無法厚葬自己的慈父,於是,鄭板橋產生了求取功名的意圖。經過一番努力,他終於在1736年考中進士,並於1741年當上七品縣令,來到山東範縣就任。鄭板橋在範縣任職期間,重視農桑,體察民情,因此百姓安居樂業。1746年,鄭板橋被調到濰縣做縣令。他赴任時,正值那裡連年旱災,百姓無衣無食,甚至出現人吃人的現象。鄭板橋心急如焚,寫成奏章,將情況上報朝廷,請求放販救災。
可是,朝廷卻無動於衷。於是,鄭板橋當機立斷,叫百姓寫了借條前來領糧,挽救了當地千萬人的生命。鄭板橋發放救濟糧後,又將百姓的借條—燒毀,為此事,鄭板橋被朝廷撤職,鄭板橋在離開濰縣時,百姓揮淚相送,場景極為壯觀。鄭板橋被革職後,來到揚州,開始了賣畫終老的生活。他已經歷12年宦海沉浮,洞明世事。他親身體驗到官場的黑暗、人生的辛酸,思想感情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在他的詩畫中得到了體現。
「咬住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他畫的竹石總是顯示出剛勁挺拔的豪氣。在揚州賣畫期間,鄭板橋與「揚州八怪」中的畫家李峰、李方膺交往甚密,總是相互鼓勵,三人曾一起繪畫了著名的《歲寒三友圖》。 鄭板橋在書法方面,取各家之長,以隸書與篆、草、行、楷相雜,用作畫的方法寫字,終於形成了雅俗共賞、受人喜愛的「六分半書」,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亂石鋪街體」。
鄭板橋在繪畫方面,以詩畫書的完美結合構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他在畫幅中,用自創的「六分半體」題詩題句,或穿插,或避讓,巧妙地連接整個畫面,讓詩書畫印四美合一。所以,鄭板橋的書畫總是構圖新穎,章法奇特,令人耳目一新,鄭板橋經過大膽探索,推陳出新,在書法、繪畫、詩文、印石等領域都有建樹,特別是他的書法和繪畫藝術,不僅給當時文壇增添了生氣,也對後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