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八怪」生前即聲名遠播,而以鄭板橋「怪名」最盛。能在身後三百年被民間熱播傳說,歷史上恐怕也要首推板橋。板橋是以狷介狂怪、驚世駭俗而贏得聲名甚至「罵名」的,「板橋體」、《板橋道情》、「賣畫棄官」、「難得糊塗」、「板橋潤筆」等不一而足,但這一切的一切是那麼灑脫、諧謔,甚至驚悚,大俗大雅而顯意趣盎然。
板橋的先祖於明洪武年間由蘇州閶門遷居興化城內,至板橋已是第十四代。父親鄭之本,為廩生,家居教館授徒,受業者先後達數百人。至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板橋出生,其時家道已經中落,生活十分拮据。
鄭板橋三歲喪母,依靠乳娘費氏撫養。板橋三十歲,父親去世,此時板橋已有二女一子,被迫至揚州以賣畫為生,託名「風雅」,實救困貧。十載揚州,板橋結識了平生至友,如金農、黃慎等,這對他的創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極大的影響。
板橋四十歲,是年秋,赴南京參加鄉試,中舉人。為求深造,又得友人程羽宸相助,往焦山讀書,準備應試。據《清稗類鈔》記載,板橋在這裡結識了「小玲瓏山館」主人馬曰琯,時馬曰琯江岸長嘯「山光撲面經宵雨」,苦吟續不出下句,板橋誇說好詩,即續出「江水回頭欲晚潮」,馬曰琯深賞,兩人遂定交。交往中探知鄭板橋實為窘迫,馬曰琯暗中派人送了銀子讓板橋度過難關。
乾隆元年(1736年),板橋四十四歲,赴京參加殿試,中二甲第八十八名進士,為「賜進士出身」,特作《秋葵石筍圖》並題詩曰「我亦終葵稱進士,相隨丹桂狀元郎,」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後來用印也刻了「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以述其形狀。
板橋五十歲起先後任山東範縣、濰縣知縣。受「得志加澤於民」的思想,對平民百姓的生活艱辛是銘心的。在任上,他畫過一幅墨竹圖,題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任山東範縣知縣間,審案廉明。任濰縣知縣,正遇饑荒,板橋迫富豪平價售糧,終因救災而得罪了巨石,其宦情已薄,毅然辭官返裡。在惜別濰縣紳民畫竹上題詩:「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任官十二年,體恤民苦,毫無矯情,一本其真。板橋不解為官的練達與圓融,所以板橋之「怪」,頗有點濟公活佛的味道,「怪」中總含幾分真誠,幾分幽默,幾分酸辣。
板橋最工蘭竹,清勁秀逸,得蕭爽之趣。因為文字水平的高超,板橋特別擅長題跋,對畫的意韻常常是很好的補充。從板橋早期所作楷書《爾學立身冊》分析即知,其楷法深得歐、柳之法,看得出清代士人科舉必備的「館閣體」功夫。
板橋在《署中示舍弟墨》中說:「字學漢魏、崔(瑗)蔡(邕)、鍾繇,古碑斷碣,刻意追求。」在《行書軸》中說:「平生愛學高司寇且園(其佩)先生書法,而且園實出於坡公,坡公為吾遠祖也……又學山谷書,飄飄有欹側之勢。」在《板橋自序》中則自己定位:「自號六分半書。」板橋「六分半書」完全是「討得百家米,煮成一鍋飯」的雜糅。
板橋書法大抵有幾種形式,其大字有以楷、隸相雜體,講氣勢格局。小字有以楷、行、草、隸相雜體,不主故常但有章可循。
典型「板橋體」詩以「亂石鋪街」的章法以畫意入字。以漢八分雜入楷、行、草,犬齒錯落,看似東坡、山谷諸家,實為板橋家法。「意之所之,隨筆揮灑,遒勁古拙,另具高致」。「板橋體」無疑在書史上算是「標新立異二月花」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