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與繪畫自古息息相通、同源異流,到元代出現了畫中大篇幅題字的創作形式,使書與畫輝映成趣,別具特色。畫家派書法由元代山水畫家倪攢、黃公望等首開先河,經明代文微明、唐寅等的進一步發展,到清代,畫家書派盛極一時,凡精於繪畫者,大多也精於書法,他們作書如作畫,通過書法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尋求情感的超脫。清代的畫家書派是一支由清初四大畫僧和揚州八怪組成的奇特隊伍,他們每個人的書法風格迥異,強調個性的解放,具有強烈的反叛精神,把傳統的審美法則置之度外。現在,我們來說說揚州八怪的其中的幾位:
(一)石濤
石濤(1641-1724年)原姓朱,名若極,明朝王室後裔,後出家為僧,釋號原濟,又號石濤、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等。在石濤年幼明亡時,其父被殺,由內官救往湖南全洲,為避難求生,21歲出家為僧。坎坷的人生經歷讓石濤選擇了逃於禪,隱於藝,他詩書畫「三者兼絕」。
石濤傳世的書法作品並不多,但他繪畫中書法的題跋數量是相當的可觀。從書畫作品來看,我們不難發現,石濤的書法和他的畫風非常一致,既不拘一格,又磅礴大氣,古樸自然。但其書法的總體特點是樸拙、古怪。石濤追求異體字和古體字所表現出來的「古怪」效果,甚至還有一些他自己杜撰的文字。從這些異體字、異寫字、杜撰的字中,可以看出,石濤對自我個性的追求,對國破家亡現狀的無可奈何,用他的「怪」來表達對清廷的反抗。
(二)金農
金農(1687-1763年),字壽門,一樣,金農也曾有考取功名的追求,別號冬心先生、曲江外史等。同所有讀書人為參加博學鴻詞考試而數次進京,但幾經周折一無所獲,50歲後因仕途無望,在揚州以賣畫為生,金農居揚州賣畫時間最長,成就居「揚州八怪」之首。「金農不僅是個書畫家,而且工詩文,精鑑賞,能治印,善刻硯,是『八怪』中修養最為廣博的畫家。」
金農以「漆書」著稱,特點是橫粗豎細,稜角分明,墨黑似漆。從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其橫畫寬厚,豎筆瘦削,字形變方扁為豎長,上部緊密,拉長撇畫,古穆蒼厚,別開生面。金農還把漆書筆法導入楷書,其楷書分為兩大類:一種是體態較豐滿的楷書,多用側鋒寫成,行筆艱澀,粗重的筆畫將字的空間擠成一團,密不透風。另一種是其題畫常用的瘦硬型楷書,下筆尖銳,融入了雕版字的韻致,大小不一,筆畫歪斜。可以說,金農將怪誕發展到了極致。
(三)鄭燮
鄭燮(I693-1765年),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鄭板橋的「六分半書」即「板橋體」和金農的「漆書」一樣的驚世駭俗。鄭燮對書法的革新表現在他對各種書體的揉合上,他融隸、楷於一體,摻入行草和篆意,並以畫蘭、竹之法入書,創造出非隸非楷的新風格。他的章法更是打破傳統,隨勢擺布,大小相逐,寬窄不拘,猶如亂石鋪街。他的這種突破書畫審美範疇的做法,反映了鄭燮憤世嫉俗、懷才不遇的情懷,鄭燮晚年的書法,更進一步走向極端和誇張。鄭燮可謂將「亂」發展到極致。
綜上所述,清代的畫家書派是清代書壇開出的一朵奇葩,他們在傳統帖學衰微的情況下,另尋出路,志在出新、出奇,總體特點是怪、亂。這樣的一個特殊群體創作的書法作品作為書壇一支奇葩,起到豐富書壇面貌的作用尚可,如果後繼者皆沿著此路前行,試想中國的書法將向何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