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鉦懿
如果說僅憑《巴慰祖像》還不足以令人信服的話,另一幅今藏於揚州籍著名美術史論家、畫家、中央美院教授張安治先生後人之手的《太白醉酒圖》,以及與《太白醉酒圖》相關的揚州醉仙居巷的傳說,則從另一個方面再次提供了閔貞來揚的確證,甚至在傳說中,閔貞已然在揚州是安家定居的。
揚州醉仙居巷的傳說真與閔貞有關嗎?
醉仙居巷位於揚州老城區廣陵路中段東北方,這是一條頗不引人注目的古巷,關於醉仙居巷的得名,在王克勝主編的《揚州地名掌故》中是這樣記述的:「據說這條巷子的得名和『揚州八怪』之一的閔貞有關」;在揚州地方文化學者王振強編撰的《揚州八怪的故事》中,則繪聲繪色詳細描述了閔貞與醉仙居巷與《太白醉酒圖》的淵源故事;揚州文化學者韋明鏵在他所著的《風塵未歸客——邊壽民、陳撰、楊法、李葂、閔貞》傳記中,也收錄了閔貞與醉仙居、《太白醉酒圖》的傳說。可見,醉仙居巷與閔貞有關的傳說至少已獲揚州本地文化人士的普遍認同。
《太白醉酒圖》
閔貞 作
傳說閔貞為躲避揚州官員的宴請,就在官員宴請的當天也在家中張羅了一桌酒席,邀請街坊鄰居們前來赴宴,前來赴宴的鄰居中有一位善釀酒的萬順老爹為生計謀想以家為址開一個酒店,但又顧慮到地處小巷,無人光顧,所以愁眉不展。閔貞得知後當即對萬順老爹說,他剛畫了一幅《太白醉酒圖》,願意送給老爹張掛在店中以招徠吸引顧客。果然,在萬順老爹的醉仙居酒家開起來的當天,四方慕名前來觀畫的人紛至沓來,人們一邊觀畫一邊品嘗佳餚佳釀,醉仙居的生意很是興隆。「但萬順老爹和街坊們都明白,『醉仙居'生意興隆,不僅因為桂花酒釀得好,還因為大家都想來欣賞欣賞閔貞先生的《太白醉酒圖》。」「揚州的名店『醉仙居'倒是直到清末民初依然存在」(韋明驊著,《風塵未歸客--邊壽民、陳撰、楊法、李葂、閔貞》,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版)。 閔貞的《太白醉酒圖》至今被揚州籍著名美術史論家、畫家、中央美院教授張安治先生的後人完好收藏著。
據張安治先生子張晨回憶,這幅《太白醉酒圖》原為張安治的舅父佘文波收藏,後來,張安治回揚州時,在舅父處試臨閔貞的這幅《太白醉酒圖》時,舅父將之贈給了張安治收藏。
《臨閔貞太白醉酒圖》 張安治 作
張安治(1911-1990),字汝進,筆名紫天、安紫、張帆。1911年1月21日出生於揚州的一個書香世家,舊居在今揚州彩衣街。其祖父與父親皆英年早逝。母親佘氏曾入揚州女師學習,能寫丹青。外祖父佘棟是前清秀才,任縣學教職。舅父為前清秀才,先後執教於兩江師範學堂,江蘇省立第四師範,與梁公約、凌文淵、李瑞清等是書畫友。在家庭的薰習下,張安治自幼對詩書畫文有了濃厚興趣。1928年考入中央大學教育學院藝術科,1929年入西畫班學習。1931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科。1946年赴英國倫敦大學科塔藝術研究院研修。曾任教於南京中央大學美術系、重慶中國美術學院、北京師範大學、北京藝術師範學院美術系、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和美術史系,並任博士生導師。
由張安治的簡歷,我們可知,其出生於揚州的書香世家,無論是母親還是舅父皆喜好丹青,張安治亦是在家庭的薰陶下對書畫藝術產生濃厚興趣的。在揚州城裡,揚州人至今都知道一句話「家中無字畫,不是舊人家」。
揚州,是有2500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揚州的書香之家、丹青世家歷朝歷代比比皆是,不要說如張安治這樣的書香之家喜好收藏字畫,就連尋常百姓,但凡只要衣食略豐足些的,也會或多或少購藏幾幅名人字畫以示風雅。因此,如閔貞這樣的書畫名家所繪的《太白醉酒圖》恰好收藏在揚州書香世家出身的張安治之手,這難道只是一個偶然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而揚州的大街小巷得名與「揚州八怪」成員直接掛鈎的僅只有「醉仙居巷」這一條,如果從知名度或者炒作的角度來說的話,「八怪十五家」中的鄭板橋、金農、李鱓、黃慎、羅聘、高翔等的名氣都要大於閔貞,完全沒有必要將之與閔貞聯繫起來。
一個城市大街小巷的地名得名絕不是空穴來風、無緣無故的,因此,醉仙居巷的傳說獨與閔貞掛鈎,一定也不是無緣無故的空穴來風。 由此可見,揚州醉仙居巷傳說的形成必定是建立在一定事實基礎之上的,而這個事實基礎就是閔貞肯定來過揚州並且在揚州創作了《太白醉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