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

2020-12-22 思墨微談

書者,散也。

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

若迫於事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書法在漢代已成為自覺的、成熟的獨立藝術,它由篆書發展到隸書、草書,抒情性已經比較突出。因此,漢末的蔡邕才得以在理論上加以總結。他把「書」解釋為「散」,認為揮運之前,要「先散懷抱,任情恣性」,這就是說,要孕育感情,進入境界,做到意在筆前,書在情後。

蔡邕強調了「情」「性」「懷抱」在書法創作中的先導作用,這在古代書法美學思想史上是有首創意義的,其缺點是講得不夠全面。在書法創作之前,固然要「先散懷抱,任情恣性」,但是,在整個創作過程中,同樣需要「先散懷拖,任情恣性」,感情是貫穿創作過程始終的。其次,蔡邕認為如果「迫於事」,書法創作就「不能佳。這也是片面的看法。其實,「迫於事」,也能產生感情,「迫」本身也可說是一種感情,只不過不同於那種舒適閒散的感情罷了。書法藝術的發展由漢而晉,到了唐代,進入高度繁榮的時代,各種書體,各種書派,猶如奇葩競放,爭妍鬥豔。與創作的繁榮相適應,書法美學的抒情說也得到了很好的闡發。

孫過庭在《書譜》中,對書法藝術的抒情性作了深刻、細緻的探討。他強調「書之為妙,近取諸身。這是把過去古文字創造的所謂「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說法作了改造和生發,這個「身」應該理解為人的自身。就是說,書法藝術的奧妙,主要在於表現自身的情性。由此,他緊接著說;「而波瀾之際,已浚發於靈臺。」所謂「靈臺」,就是心靈。意思是說,筆底的波瀾,是從疏通了的心田流出來的,或者說,推波助瀾主要是由感情來發動和促進的。他認為既掌握了筆墨技巧,又能「浚發於靈臺」,那末,書家筆下就會「象八音之迭起,感會無方」。

這裡,他也進一步把書法和音樂聯繫了起來。孫過庭抒情說最主要的觀點,就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在書法美學思想史上,他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這樣的觀點。他把書法看作象抒情詩、音樂一樣,能充分傳達書家的個性、感情,表達書家的喜怒哀樂。

相關焦點

  • 蔡邕:刻在石經上的「八分書」(洛陽古代書法家之一)
    書法之美,古人很早就認識到了,只是在秦漢以前,善書者很少能留下名字。為統一文字而創小篆的秦相李斯,大概是人們熟悉的第一位書法家。  中國書法真正繁榮是從東漢開始的。當時,蔡邕創製「八分書」,並用這種書體刻《熹平石經》,在書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所謂「八分書」,通常也被稱為漢隸。  眾所周知,中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之後有鐘鼎文、大篆和小篆等。
  • 你說「亂書」,他罵「醜書」,王冬齡的書法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就拿關於美女的審美來說,春秋時期,「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腰,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後帶,扶牆然後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墨子·兼愛中》)吳越西施以一身病態成為了四大美女之一;西漢時期,趙飛燕體似纖燕,能在掌中跳舞,深得皇帝喜愛;宋代以降,纖弱、病態、婉約、秀氣、憂鬱、楊柳細腰、柔美等等更是女子的美稱。可是偏偏有個唐代,以胖為美,豐腴肥美成為了女子的審美標準。
  • 淺談書法之「法」,什麼是書法的「形」與「神」,怎樣得其「法」
    其實指腕是相輔相成的,以指為主者骨力勝,以腕為主者筋勁勝。作字須骨力、筋勁並茂,若以骨力為主,難免率意直行,怒氣生;若以筋勁為主,又難免力不盛而柔弱,弱病生。故作字須指腕並用。「氣空」,是舒散懷抱之意。蔡邕在《筆論》中說:「書者,散也。
  • 陳留蔡邕才氣足
    《後漢書.蔡邕列傳》記載,有吳人一家燒梧桐木做飯,蔡邕根據燒木頭的爆火聲聽出這是一塊良材,馬上跑過去將木頭救出,「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因為那段燒焦的的琴尾,這把琴被稱為「焦尾琴」。又記一事曰:「邕在陳留也,其鄰人有以酒食召邕者」,蔡邕走到門口,聽到屋內傳來的琴聲藏有殺意。蔡邕懷疑有險,掉頭回家了。
  • 亂世書家蔡邕:從文壇巨匠到音律大家,書法史第一人怎樣煉成的
    柔美的《曹全碑》他就是蔡邕蔡伯喈。蔡邕,今天的河南開封人,東漢時期的大名仕,也是著名的才女蔡文姬的父親,蔡邕生活在東漢桓帝和靈帝年間,咱們小時候都學過諸葛亮的出師表:「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桓、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