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聞名於世的房山雲居寺石刻大藏經,首次走出雲居寺,亮相紫禁城。9月9日,「中華文化奇蹟——北京房山雲居寺歷史文化展」在故宮太和門東側崇樓開幕。
嘉賓在「雷音洞」中看展,展櫃中是珍貴的遼代石經原石。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此次展覽以雲居寺千年刻經史為主線,通過「刻經緣起」「千年偉業」「寶塔金經」「護經傳寶」四個部分,以珍貴文物、圖文、VR演示等多種形式,再現了雲居寺千年刻經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雲居寺因珍藏14278塊石刻大藏經著稱於世。由雲居寺、石經山藏經洞、唐遼塔群構成了我國古代佛教文化的一大寶庫,被譽為「佛教聖地,石經長城」。
佛教傳入中國後,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兩次滅佛,大量經書被毀。隋大業年間(605-618年),幽州智泉寺高僧靜琬發願把佛經鐫刻於石碑上、密封於白帶山山洞裡,免受自然與人為的破壞。此後,僧人們世代相承,歷經隋、唐、遼、金、元、明、清七個朝代,鐫刻佛經1122部、3572卷、3500餘萬字,被譽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石刻博物館。這也是繼京杭大運河、萬裡長城之後又一千年工程。
此次展覽中,雲居寺珍藏的石經、紙經、木經「三絕」集體亮相紫禁城。房山石經原石首次走出了雲居寺,與明代紙經、清代龍藏木經板等珍貴文物共同展出。房山石經的展示使用了鏡面裝置,利用鏡面反射延伸視覺效果,再現了「石經長城」的場景,讓觀眾身臨其境。
明代的紙經,左側是古代僧人用舌血混合硃砂書寫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卷》。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展覽同時推出「雲居禮物」文創產品,分為雲之禮、雨之禮兩大主題,包括茶禮、香囊、服裝、手機配飾等。現場觀眾還可以參與龍藏木經板印刷活動,親身體驗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印刷工藝。
清代龍藏木經板。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此次展覽由故宮博物院、北京市文物局與房山區政府聯合推出,9月10日對公眾開放,展期至10月19日。
新京報記者 倪偉 協作記者 浦峰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