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該開心快樂的「女兒生日趴」,最近成了我的心病。
現在的小孩過生日跟咱們小時候不一樣,咱們小時候爸媽做頓好飯,買個蛋糕,都高興都不行了,若是還有禮物那心情能上天。
現在的小娃們過生日,不但要有趴體,趴體還要有主題,來賓要攜帶禮物穿符合聚會主題的服飾,且發出邀請的主角要精心準備伴手禮回饋嘉賓。
在女兒的生日是暑假,小時候都是帶她去各地玩兒去了。可上學後被要求要留在家裡過,請同學朋友來聚會。OK,生日嘛,孩子開心第一位。
兩三年過來也還好,每次請兩三個好朋友到家裡吃吃喝喝樂樂也不錯。
今年的問題是,孩子在小區交了兩個新朋友,三個孩子生日在同月。三人決定互請。
其中一個女孩說:你們都來我的生日會,我有抽獎環節哦。
女兒歡欣雀躍,想要啥好獎品,我想要貼紙或者水晶泥。
女孩說:一等獎三亞五日遊包酒店住宿。二等獎蘋果最新款手機一部。三等獎樂高積木一套。
女兒有點蒙,說都不想要,如果抽到了可不可以不要這些,要水晶泥。
為母被對方趴體的逼格嚇了一跳,不知道該準備什麼禮物去參會了。
到家女兒說媽媽你說我跟她還能做朋友嗎?
我問為何這麼問?
女兒說:我怕她以為我和她做朋友是為了她們家的錢。
我:你知道她們家有錢嗎?如果她家沒錢你還願意跟她玩兒嗎?
女兒想想:願意,我不知道也不在乎她們家有錢沒有。
我:那你就遵照你的內心感受交朋友,錢是父母掙的,和她也沒什麼關係。
但不得不說,我自己內心還是有些焦慮的,這種生日會,去不去參加呢?如果去,拿什麼去,回來沒幾天自己孩子也要過生日,生日會怎麼辦,回請用什麼規格?
孩子自打進入幼兒園開始就進入了一個小社會,不一定是有意攀比,但同學們朝夕相處,穿的用的包括接孩子時是走路騎車還是開車,其實都明擺在眼前,想要孩子不問是不可能的,他們要知道個究竟,家裡到底條件怎麼樣,能不能養養活我。
基本上三四歲就會回來問你家裡有多少錢,等到上學問的就是具體數字了,比如一個月到底掙多少錢?存款有多少?為什麼別人家住三居室我們家只有兩居?諸如此類。
家長們要學習下兒童教育學,知道怎麼去回答這類問題才能讓孩子不自卑不驕傲,也不焦慮。
而能像以前的家長一樣直接說:家裡有多少錢關你小孩子什麼事,夠你吃喝就行了,管那麼多。
孩子不是要管,也不是要比,而是她要知道,自己的後盾是不是堅固,他們需要物質方面的安全保障。
樹立孩子金錢觀正確的方式給大家幾點建議:
1.不迴避問題,根據年齡和理解力如實告知現狀。
女兒幼兒園階段我的回答一般是:家裡的收入足夠我們一家人生活,夠你上幼兒園,夠吃想吃的東西,也可以一年出去旅行兩三次。女兒表示對回復滿意,沒再多問過。
等到上學了就會具體告訴她我們收入的具體數字,平時買菜做飯買東西也都讓她知道金額。這樣她想要什麼的時候有個大概規劃,不會提出非禮要求。
2.延時滿足,不能有求必應,也不能有求不應。
孩子的世界總是有太多新奇的事物,也總是想得到更多,但對於當時沒有規劃的突發購買意向,基本不會說買就買,即使有這個經濟能力,也要跟孩子講好:今天我們沒有這個購物計劃,如果是必需品,我們可以買,如果不是,那我們來計劃一下,它作為一份禮物,在哪個時候媽媽可以送給你。孩子都是講道理的,所以從來沒有發生過想要什麼賴著不走的現象。因為很清楚,會得到,但不是現在,鬧沒用,要計劃。
長大一些後女兒對於自己想要的文具或玩具,基本都是通過自己平時的零花錢積攢起來購買,大件可能會動用壓歲錢。我也幫她開了開了銀行帳戶買了理財產品,讓她懂得錢需要投資活起來的道理。
3.錢不是衡量人好壞的標準,更不是幸福的基礎。
有錢不等於幸福,幸福是家人的理解,陪伴和相愛。財富是自己努力創造的,孩子的未來只能靠你自己,爸媽只能管你到工作以前,剩下的積蓄是我們自己支配的,有多少其實都跟你無關。
不要看不起現在物質條件不如你的同學,更不用羨慕比你有錢的家庭,因為未來如何,和現在關係不大。有毅力去學習進步,有能力去讓自己過的更好,才是重點。坐享其成只能消磨自己成長的機會,坐吃山空。
關於生日跟女兒討論的結果是如果對方邀請她去參加生日會,她會準備一份不太貴但用心的禮物,如果抽獎抽到也不打算領獎,一起開心玩玩就可以了。自己的生日會還按照往常的規格來,邀請對方,但不強求對方要來參加。因為那一天女兒是主角,應該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而不是被動的配合別人的意願,做你自己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