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亮:大學是一種關係

2021-02-17 康培思文化

張文亮,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Davis)博士,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臺灣大學新生專題課程(大學101)授課教師,臺灣大學生態工程中心主任,曾獲臺灣大學優良導師獎。他身高183,自詡是房子裡的一根柱子。大門歪斜、窗戶破碎、屋簷破角、屋瓦朽爛,都不用慌;房子裡只要有幾根柱子,就可以站得非常穩。在專業與教師身份上,他深深委身,二十年來,盡力做一根站穩的柱子。對學生而言,他也像是路邊的一盞燈,為路過的學生,照亮前面一點路;學生累的時候,還可以倚著燈柱休息片刻,再繼續前行。他最大的心願,是看見學生成為一根根新的燈柱,照亮周圍的人。

我還不知道那個學生的名字,他的眼睛大大的,嘴巴像大肚魚輕微的上翹,就稱他是「大眼魚」好了。

 

第一堂課時,大眼魚就問道:「為什麼要上大學?」

 

噢,我需要這種問題,不然,這門課怎麼上下去。

 

「大學不只是一個地方,大學是一種關係,當你上大學,是來參與這種關係的建立。」我想一下,才緩緩的說道。

 

「什麼關係呢?」大眼魚瞪大眼睛問道。

 

我愛瞪大眼睛的學生,但是我不想直接去回答。

 

「大學的英文是University,這字的涵義是什麼?」我問道。

 

「大學是University,University是大學。」大眼魚回答道,不知道為什麼,這答案引來班上不少的笑聲。

 

我聳聳肩,輕鬆的答道:「University源自十二世紀的一個單字universite,這字的原意是『整合的關係』(whole),表示有一種地方,是分別出來的,為了讓老師與學生產生一個整合性的關係。」

 

「天啊!我從來沒有想過這種答案。」大眼魚驚訝道。

 

「這沒什麼,我當學生時也不知道。」我微笑道。

 

這引來課堂的一些笑聲,我需要這些笑聲,幽默是師生關係的催化劑。

 

「所以讀大學的目的,不是……為了工作?」大眼魚說道。「或是找女朋友」、「或是參加更多的社團」、「或是…」、「或是…」、「或是…」班上衍生更多的答案。

 

「那些是在良好關係的互動之後,可能自然會產生的結果。」我將響應拉回起初的思索。

 

「什麼是師生間的整合性關係?」大眼魚又拋回問題。

 

「這是師生間多樣的互動,在課堂、圖書館、實驗室、運動場、餐廳,或同行於校園的一條小徑上,一起討論與分享知識、生活、人生觀、價值與信仰等,可以無所不談。」我慢慢的說道。

 

「為什麼要建立這樣的關係?」大眼魚追問道。

 

「人能夠看多少東西,與他所接受光的多少有關。人的成長也與他們所承受的『光』有關,這是大學教育的核心理念。若沒有光,人就在黑暗裡行。有了光,人就知道該如何行。光有時是直接臨到一個人身上,但是大部分的時候,是藉由別人的教導、分享,甚至是一個不經意的動作,讓光反照。成為一個老師,不只是他考試的次數多、學習的時間長、人生的經驗豐富,而是他曾經直接或間接多次被光照耀過。迄今,他仍然可以被光反射,照在學生的身上。」我仔細說明道。

 

班上忽然是一片的寂靜。寂靜並不是教育的空白,而是個別思索的最佳片段。

 

「老師講的時候,好像臉上有光彩。」大眼魚說道。

 

「噢…,是嗎?我最近胖了一些,臉上油油的也會反射光。」我拿出一張衛生紙,拭拭臉。

 

「不是那一種粉頭油麵的光啦!」大眼魚笑道。

 

「我們被稱為教授,教授的英文是professor,profess就是見證、表明的意思。所以我們不是光的本體,而是光的見證者,這是成為一個教授最高的榮耀。」我大聲的宣布道。

 

「教授,是什麼光作見證呢?那光是太陽光嗎?有一點抽象哩。」大眼魚愈問愈深。

 

「不是太陽光,而是生命的光、知識的光。」我抬起頭,望向遠處,喃喃道。

 

「所以在師生的互動裡,可以看到這光。」大眼魚說道。

 

「是的,這是我的期待,也是大學制度成立八百多年來,多少人的期待。這是大學教育的目的。」

 

下課鈴聲響,但我們一班的大學之旅才正開始呢。

問題:大學一年級的課程,能不能幫助我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答覆:

1. 年輕的學子若要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最好先了解「自己是什麼?」所要的與所是的才拉得近。大學有許多課程,目的不是在讓你得高分,而是在讓你了解自己。得高分代表你能了解這門課,但課程設立的目的遠高於此。

課程設立的目的,在於讓學生了解自己:

☞ 羨慕成為何等樣的人?

☞ 羨慕作何等樣的事?

☞ 強處在那裡?

☞ 弱處在那裡?

☞ 或是喜歡與人接觸的關係,卻不在乎哪樣的事?

☞ 不在乎與人的關係,只在乎把事情獨立完成?

☞ 不在乎是否自己完成,只在乎是否大家合作完成?

☞ 不在乎大家合作有否完成,只在乎有否找出系統讓後來的人完成?

 

2. 大學給學生的基本幫助:

(1) 專業的裝備——你可以對許多事有廣泛的興趣,但是必須先對所學有深度的研究,代表是一個可以委身的人。

(2) 獨立學習的機會—自由使用圖書館。

(3) 獨立思索的空間—校園的路、花園與空曠處。

(4) 自由涉獵其他領域的課程——通識課程。

(5) 認識高手的機會—導師時間,學校辦理的演講。

(6) 認識理想接近的人——系與社團活動。

(7) 第二語言的學習——外國語、計算機語言等。

(8) 保持健康的體魄——運動場、遊泳池、有氧舞蹈…

(9) 踏入社會前的預備——工讀機會、出國講座…

(10) 學習自治——寢室、宿舍。

(11) 增加幫助弱勢的機會——大學生有利的位階。

(12) 其他——大學是高等教育的搖籃,永遠有值得你去學習的地方。

 

【例子】

1. 1834年,熱力學大師焦耳(James Joule, 1818-1889 )仍在學生時代問他的老師道爾頓(John Dalton, 1766-1844)「為什麼要學數學?」道爾頓說:「教育的功效,在訓練人專心,學習數學,解數學的問題,是訓練人專心的方法。」

2. 1837年,焦耳又問他的老師:「受教育的目的是什麼?」道爾頓說:「教育的目的,在鼓勵學生從事基本問題的思索。」

為什麼要讀物理?

物理是物質基本的道理。

為什麼要讀化學?

化學是變化基本的科學。

為什麼要讀生物?

生物是認識生命本是上帝的創造物。

為什麼要讀數學?

數學是數字的哲學。

為什麼要讀國文?

國文是國家的語文。

為什麼要讀英文?

英文是世界最廣用的語文。

為什麼要讀地理?

地理是大地上坐標變化的理論。

為什麼要讀歷史?

歷史是歷經時間坐標變化的史記。

讀書,不只是

為興趣

為考試

為工作

為賺錢

為性格的培育

更為能夠藉此認識上帝。

那是這些知識,

永恆的價值與意義。

親愛的,

 

一個人的生活亂、思想亂、做事亂,與他沒有老師有關。許多人沒有老師,是他們拒絕老師的存在,一切都想照自己的意思來。抗拒老師,是他們誤解老師的功能,以為老師就是權威。人若抗拒權威,就難以受教。一切自己摸索,以經驗為師,會變成混亂的人。人的經驗太片段,沒有目標;太斷裂,沒有規則;太昂貴,沒有那麼多的青春可支付。

 

老師的制度,是上帝設立的。有些人說他只聽上帝的聲音,不聽其他的聲音,那就看他在馬路開車,聽不聽別的車子的聲音。到餐廳吃飯,聽不聽侍者的聲音。安全與吃飯,都要聽別人的聲音,提醒人需要老師。

 

上帝說淫亂者末後的自悔,是「不聽從我師傅的話」(箴言五:13)。師傅的意思,是指向者。聖經有豐富的意涵,來模擬師傅的指向,如同雨點,輕滴心中;或如指頭,指個方向;或如田埂,撒種跟著撒;如同標竿導引,朝那裡射箭。師傅不會替你做,不會強迫你,不會替你做決定。他永遠是個指向。

 

茫然嗎?請問,你的師傅在哪裡?

什麼是大學老師?

 

「老師,我們都覺得你有一點怪。」有個同學說道,其他幾個同學也點頭同意。

 

「怎麼會呢?我是個平凡的人,不笨也不聰明,上課都有來,下課都有走。哪有什麼怪?」我不解道。

 

「老師的專長,真的是『環境汙染』嗎?」那個學生繼續問道。

 

「是啊,我不是在破壞環境,也不是在製造汙染。教環境汙染就是在幫助環境,降低汙染。這也沒有什麼怪,每一個頭腦正常的人,都會支持這樣做。」我分辯道。

 

「怪就怪在這個地方,老師學的是環境汙染,怎麼會知道許多關於教育的知識呢?」學生提出問題的關鍵。

 

「我懂教育?我真的懂教育嗎?」我雙拳緊握,無辜地望著天叫道。學生都點頭。「唔,看來沒有人同情我。好,讓我冷靜點,好繼續來探討,你們所提的怪現象。」我說道。

 

「老師,你如何在自己的專業之外,又懂大學教育?」另一個學生問道,學生似乎對我有興趣,非得問清楚不行。

 

教育工程師

 

「環境汙染工程學是我的專業,讓我從工程的角度試著來回答你們。人一生的工作,像是參與一場挖礦的工程。我若在乎錢,我應該去挖『金礦』;我若想提升國家的武力,我應該去挖『鐵礦』;我若想滿足時代迫切的需求,我應該去挖『油礦』。但是,我若在乎任何最基本的建設,我應該去挖『人礦』。許多人想去挖金礦、鐵礦、或油礦,但是總要留下幾個人去挖人礦,為培養人才而努力。我在大學四年級時,就有這個體會,以致後逐漸渴慕成為一個『培養人才的工程師』,這是我在自己的專業之外,又懂一些教育的原因。」我說明道。

 

「所以老師在大學畢業之前,就決定以後要當個老師?」學生又問道。「教育是一個很大的工場,與每一個人都有關。對教育有負擔,不一定要當老師。還有許多事可以做,如作家、攝影家、音樂家、出版家、記者、編劇家、公務員等,許多工作都與教育有關,只是我當年尚不知道將這種『心裡深處的負擔』,落實在那一項工作上。」我說道。

 

「什麼是心裡深處的負擔?」學生不解道。

 

「心裡深處的負擔,是一種內在的壓力,彷如催促的聲音。聲音的英文是voice,voice所衍生成的工作,稱為vocation。vocation的字源來自拉丁文的vocatio,vo-就成為voice,catio就成為呼召calling的字根。一個人若將自己的工作視為呼召,他就會以心裡深處的負擔,作為工作的尋求。」我靜靜地說道。

 

教育與美食

 

「心裡的負擔,都會對應外面的一個工作?」學生追問道。

 

「負擔可以將各樣的工作,產生『質變』,使工作發生喜悅的光彩,與神聖的意義。我的負擔是當個教育者,大學四年級時,也去參加教育心理輔導的國家考試,只是沒有考上。大學畢業後,繼續念工程類別的研究所。由於對教育的熱忱,我一邊讀書,一邊編份雜誌,自己寫,自己印,自己發送給同學,全是免費。由於寫得多,我就大量閱讀。」我邊說,邊回想到以前的日子。「後來怎麼會去念博士學位呢?這也與心裡的負擔有關嗎?」同學問道。

 

「是的,將工作當成呼召,就需要去承受呼召去接受裝備,那是責任(duty)。以我當時粗淺的認識,認為教育者有很多種,如蠟燭型的,火燒才發光;嘴巴型的,常常在講話;出習題型的,老是在改作業;偵探型的,學生露一點口風,他們就可以講一堆;聖人型的,只想供後人立碑作典範;暴虐型的,令人一見就害怕;專家型的,喜歡引經據典…。我想了之後,期待能夠成為一個「廚師型」的教育家,能將各種知識,煮成好吃的食物,供給他人享用。逐漸的,我發現心理的負擔,竟轉化成為一個烹飪食物的烤箱。所以,我決定出國學習將教育轉化成好吃食物的煮法與食譜。」我仔細地說明道。

 

呼召與夢想

 

「教育與食譜不同,怎麼會對等在一起呢?」學生繼續問道。「你們吃過披薩(pizza)嗎?」我轉一個方向問道。很多學生都點點頭,有個學生還說:「綜合海鮮披薩最好吃了。」「教育學,像做披薩。教育者先做出一塊披薩餅,而後找來蝦子、菠蘿、香菇、火腿、豬肉、牛肉、鮪魚、西紅柿、花枝、洋蔥、青椒、玉米等做配料。假設用這12種配料中作排列組合,至少可做上百種的披薩。

 

因此,用一個烤箱,一種餅,再找些配料,就可以使教育有多種的變化。呼召的工作,最重要在烤箱,其次是餅,最後才是配料。祇要有這三樣,就可以做出各樣的美食,滿足多人的口味與需求。」我邊說邊比道。

 

「年輕時心裡的感動,會不會太幼稚,怎能做一生方向的標竿?」學生愈問愈深入。「剛好相反。年紀愈大,考慮愈多反而容易裹足不前。大學時代是人生單純、具彈性、與擁有最多成長空間的時期。人生最具理想的時候,不去作夢,什麼時候才去作夢?年輕時思想雖然不成熟,但是按著自己所知、所能、所感動的方向往前,即使不知未來如何,也是美好的探險。過程若對,美好的結果,以後會逐漸地呈現。」我說明道。

 

教育的真諦

 

「老師對自己的呼召,從來沒有懷疑過嗎?心裡的負擔會不會祇是感情一時的投射,或是某種心理作用,產生出來的影響?」學生倒為我擔起心。

 

「我懷疑過千、百次以上。甚至到現在,有時還在懷疑,我是否朝向有益教育的方向走?還是在混日子,等退休。我不太去解析心理的負擔,是感情投射、或是心理作用?這些心理學的名詞,不一定能夠與人深處的真實情況劃對等。在人的感情與心理的背後,還有更深邃的,例如人有做事情的意志,卻不明白意志背後的意志;人可以感受情感,卻不明白影響情感背後的感情。我寧願在每次的懷疑中,學習單純地交託給上帝。如果是祂給我感動,祂終必會負責;如果不是祂給我感動,會逐漸消失。」我平靜地說道。

 

「那怎麼又會當大學的老師呢?」學生追問道。「我在22歲有心裡的感動,35歲的時候,學校才聘請我任教,其間我做過別的事。成為一個老師,不一定就是成為教育者。老師的工作有一大堆的瑣碎,教育圈裡有些不合理的制度,還有自己野心無止境的擴張,這些都會讓我耗盡體力、心力、腦力與愛心。平時看似很忙碌,常盡在做與教育無關的事。不過,我只是儘可能在清醒的時候,保持往起初心裡負擔的方向走。」我說道。

 

披薩師傅的歡唱

 

「老師很不錯喔。」有個學生佩服道。「謝謝。任何的榜樣,都不能取代真理;前人走過的腳蹤,只能作為參考;你們需要自己去尋找。尋找的,終必尋見。」

 

好吧,親愛的同學,

 

讓我為你們唱一首「披薩的歌」。

 

要有一顆火熱的心,

才能保持烘烤;

要有良好做餅的技術,

才能打好穩固的底子;

要有幾款的配料,

才能做出多變的口感與香味。

怕會沒有人要嗎?

好吃的披薩,

永遠有市場。

但是,你一定要知道,

維持烘烤的熱力,不是來自外界的掌聲,

而是不斷的連接在,

上帝的插頭上。

延伸閱讀

張文亮大學三部曲

1 大學科系導覽圖

《因為有愛,才有這個科系——大學科系的起源》

目錄概覽:

01 歷史科系的由來——溯尋時光之駒奔馳的軌跡(點擊藍字即可查看書摘)

02 醫科系的由來——榮耀的託付,醫治人的使命

03 法律科系的由來——尋找公義的判決,活化制度的力量

04 農業經濟科系的起源——弱勢農民的守護者

05 教育科系的由來——為學生找到活水的源頭

06 人類科系的起源——文化歧路上的探險者

07 經濟科系的起源——尋找公義的價格

08 社會科系的由來——了解人與人互動的學科

09 園藝科系的由來——重譜大自然生命之美的協奏

10 國際企業科系的由來——跨域國界疆籬的高手

11 財務金融科系的由來——帶動國界成長的雙軌

12 會計科系的起源——金錢世界的防腐劑

13 農業與生物系統工程科系的起源——與荊棘合作

14 生命科科系的由來——在生命裡找到共通的法則

15獸醫科系的由來——因為有愛,才有這個科系

16 地質科系的由來——鑑賞大地深處之美

17 生物產業傳播既發展科系的由來——讓壓傷的蘆草挺起來

18 森林科系的起源——尋找臺灣野生的愛玉子

19 信息管理科系的由來——資訊時代的導航

 

2 大學求生指南針

《當青蛙念到蝸牛大學——在大學點燃學習的動力》

目錄概覽:

Part1 大學這回事

01 大學是和老師在樹下喝咖啡—課堂外的教室

02 夜夜偷吃餅乾的室友——學生宿舍的教育

03 當醬油瓶裡不只是醬油——學生的外食與健康

04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學生剛到都市的衝擊

05 求學路上的翅膀——學生社團的意義

06 誰使青蛙撞到奶——創意的學習

07 看見生命裡的大兔子——樂讀的秘訣

PART 2 大學,尋找永恆標竿的起點

08 大學裡的知識神偷——培養主動學習的讀書

09 尋找永恆的標竿——大學該教卻無法教的一門課

10 散步在校園的古建築旁——思索人生的智慧

11 知識養成的後花園——圖書館的意義

12 發現自己的極限——考試的意義

13 課堂是忍者的訓練場——上課打瞌睡的省思

14 教室裡的空位——逃課的再思

15 當理髮店小姐拉上窗簾——尊重對方的選擇

16 有誰在乎白馬王子——愛是一生的學習

17 給燈柱的勸勉——大學生與政治

18 學習拼一張看不見的地圖——生命成長的目標 

3 大學求知狂想曲

《飛機為什麼沒有撞到羊——在大學體會生命的價值》

目錄概覽:

PART 1 :帶著感動,繼續向前走

01為學生朗讀——由柯西的榜樣論高等教育與人性關懷

02在荒山中遇到猴子——超越科系冷熱的學習熱忱

03從做披薩到教育家——如何讓自己的一生,從事一場有價值的工作

04寧願當一隻低頭謝飯的小雞——如何在職場上守護工作的良心

05帥不會打折,領帶才會——成功的定義

06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的價值

07狀元糕師傅教我的事——親手作工是一件神聖的事

PART 2:大學教育的理念

08老闆,來一碗紅豆冰——高等教育理念的基石

09生活裡調色盤——走在校園的植物小徑上

10讓農夫也了解星辰的運轉——通識教育的重要

11飛機為什麼沒有撞到羊——大學導師的意義

PART 3:愛情,人生重要的飛行課

12左手拿剪刀,右手拿滅火器的網路英雄——網路交友的陷阱

13其他的加起來一百分就可以了——愛情最重要的是價值觀

14找到和你一起開飛機的人——戀愛是人生的一門課

15挪開愛情路上的絆腳石——性誘惑與真正的美麗

 


康培思文化

文字·閱讀·生命

長按掃描二維碼即可訂閱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移步微店

相關焦點

  • 人與藝術「合二為一」,記廣州市工藝美術大師張文亮
    而在新生代玉雕家張文亮眼中,璞玉都需要通過玉雕設計師精心的雕琢,才能創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來,從而引人無限的遐思,給人一種美的感受,這就是玉雕藝術的魅力之所在。張文亮張文亮,1988年出生於四川宜賓,玉雕藝術家、工藝美術師、廣東省技術能手、廣州市工藝美術大師,多年來一直從事玉雕藝術的研究與創作,創作出眾多優秀作品,深受藏家愛好者好評,作品多次獲得行業內大獎
  • 張文亮教授在臺大的最後一堂課
    張文亮教授自1990年2月起在臺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系任教,迄今已近三十寒暑。他在臺灣大學的授課領域有:環境化學、溼地生態與保育、自然科學史、生態工程和土壤物理與復育。課程包括:環境化學、環境化學實習、土壤汙染與復育工程、土壤物理及改良、生態學、生態工程、農地工程、溼地生態與工程、水土科技歷史與人文、工程發展與社會變遷、工程與生活、自然科學概論、科技研究方法論等。
  • 張文亮大學生視頻課程全系列1-12:《人生意義的追尋》
    臺灣大學生物學教授,2019年退休。張教授是非常愛學生的老師。某一年,臺灣大學學生的自殺率上升到全臺灣地區第一,校長召開全校老師會議,選出了8位老師作老師和同學們的生命教育工作,張文亮老師是此項目的首席教師。他身高183,自詡是房子裡的一根柱子。大門歪斜、窗戶破碎、屋簷破角、屋瓦朽爛,都不用慌;房子裡只要有幾根柱子,就可以站得非常穩。
  • 【教育轉化】臺大教授基督徒張文亮:從教室逃走的天才!
    從小到大在教育體制裡跌跌撞撞、受傷不斷的張文亮,如今卻是臺大最受學生肯定的教授之一。他不僅獲得臺大優良導師獎,他所開的課程,常常塞滿三、四百名學生。在課堂上,他可以把冰冷的科學變成一堂堂精彩的故事,用科學寫文學,從文學探索科學,牛頓、法拉第、金庸、《福爾摩斯》、《唐詩》、《宋詞》、《西遊記》在他的課堂裡都可以相遇、碰撞出火花。
  • 張文亮大學生視頻課程[4] :臺大校園的散步導覽
    臺灣大學生物學教授,2019年退休。張教授是非常愛學生的老師。某一年,臺灣大學學生的自殺率上升到全臺灣地區第一,校長召開全校老師會議,選出了8位老師作老師和同學們的生命教育工作,張文亮老師是此項目的首席教師。他身高183,自詡是房子裡的一根柱子。大門歪斜、窗戶破碎、屋簷破角、屋瓦朽爛,都不用慌;房子裡只要有幾根柱子,就可以站得非常穩。
  • 張文亮臺大公開課【人生意義的追尋】
    張文亮,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Davis)博士,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臺灣大學新生專題課程(大學101)授課教師,臺灣大學生態工程中心主任,曾獲臺灣大學優良導師獎。他身高183,自詡是房子裡的一根柱子。大門歪斜、窗戶破碎、屋簷破角、屋瓦朽爛,都不用慌;房子裡只要有幾根柱子,就可以站得非常穩。在專業與教師身份上,他深深委身,二十年來,盡力做一根站穩的柱子。
  • 讓一位大學教授感動落淚的畢生摯愛竟然是……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張文亮回憶,過去當他在念書時,最好的朋友既不是班上同學,也非學校老師,「我最好的朋友就是學校的椰子樹,我花很多時間和椰子樹講話。」「每一種水果,都是一種語言;每一種水果,都有它獨特的美。」張文亮認為,每種水果都蘊含上帝創造的奇妙法則;然而可惜的是,我們一般人看到水果只會想3件事:好不好吃?吃了補哪個部位?價錢有沒有便宜一點?
  • 教育是一種藝術
    農業教育的重要歷史上許多農業社會的變動,在朝向改革的路上,沒有造成流血的革命,與「農業推廣教育」有相當大的關係。也因為這樣的信念,使「農民教育」成為改革全國高等教育,繼而影響普世紛設公立大學的關鍵。神聖的勞力1833 年,泰納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到伊利諾伊大學教書,他熱心教育、關懷農民與弱勢的黑人。他寫道:「教育是教你如何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使你有所為,讓你有所懂。因著你有所懂,所以有責任去堅持正確的做法。
  • 新書快訊:《當青蛙念到蝸牛大學》準備上大學前的必看書
    作者:張文亮 出版社:雲南大學出版社 開本:16開 頁數:160頁平裝 字數:86千字定價:38.9元 (微店預售期間 7.5折 29元)適讀人群:大學生、老師、家長
  • 有一種關係叫做大學舍友,畢業之後再無糾葛
    想必大家都知道,現在有一種關係叫做大學舍友。我想說,真的有的大學舍友只是舍友不是朋友。外向的人可能覺得這些事情沒有什麼,也會巧妙得化解它。但是,它顛覆了我對朋友的定義,也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很多內心敏感的人進入社會的負擔。
  • 臺大教授張文亮:從教室逃走的天才
    回顧我的學習歷程,我小學是一天到晚被學校毆打的,中學是被學校開除過的,高中是念夜間部的,大學是重考才勉強考上中原大學的。但是,我後來為什麼會變成臺大的教授?這是因為我到後來,其實是一個已經被教育界放棄的孩子。我在教育體系裡、考試的方式下,找不到對知識的喜愛,到了大學以後,再也沒有人給我壓力了,那是我重新開始的時候。
  • 根特大學的國際私法之旅:從歐洲的十字路口看世界│青年國際法學人
    歡迎閱讀「青年國際法學人」頻道第九期!本期文章的作者是畢業於比利時根特大學和武漢大學的張文亮博士。本文介紹了他在比利時根特大學研習國際私法的學術經歷,首先,作者開門見山地指出「選擇如何讀博」是一種更為重要的人生選擇;其次,他分享了在根特大學法學院學習的經歷和感悟;然後,對於讀博期間的論文寫作問題,作者分享了個人的觀點和經驗;最後,作者建議讀博一定要保持健康的心魄和體魄,這是順利完成博士學習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