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YTHS OF HAPPINESS
索尼婭·柳博米爾斯基是專門研究人類幸福的積極心理學家,她的在《幸福的神話》這本書中,提到了關於幸福的 「十個迷思」,也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因果思維誤區,關於 「如果如何如何,我就會幸福/不幸」 的誤解。比如,假若我結婚生子、有錢、工作好就會幸福;假若我分手、獨身、沒錢、老了、無法實現夢想就會不幸。
書中有個有趣的概念叫 「享樂適應」(hedonic adaptation),即人類對大多數生活改變都具有驚人的適應和習慣能力,尤其是積極方面。而我們常常高估達成目標後那種稍縱即逝的滿足感,而低估自己遭遇變故後堅韌的心理復原力。分享下之前的微信讀書劃線筆記:
>> 我的一個主要研究興趣就是享樂適應,這是一個在心理學和經濟學領域都很熱門的話題,它解釋了為什麼無論是勝利的喜悅或是失敗的痛苦,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退。這種現象特別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它在積極體驗方面尤其顯著。的確,我們幾乎會對所有正面事件習以為常。
>> 我們分享著各自最私密的想法,討論著青春的創傷,甚至幻想著給我們的孩子取什麼名字,住在哪幢我們最喜歡的房子裡。
>> 當初,我們有大把的閒暇,可以一起煮咖啡、看電影、談旅行,而現在,我們有大堆的責任和家務。
>> 看到他的眼睛在漂亮女人身上打轉,我甚至都不會嫉妒,因為我也會看,因為我確信他不會離開我和孩子。所以,我們怎麼可能會令對方興奮?又有什麼可以期待的呢?
>> 在反思自己對當前關係的厭倦、激情的消退或小小的不滿時,我們應該重新檢驗那些假設,為自己確立一個範圍,只要在這個範圍內,我們就知道自己的感受是正常的。
>> 欣賞一個人意味著你珍視他、感激他,反覆回味與他在一起的時光,對他帶給你的美好保持敏銳的感知。
>> 變化包括想法、感情及行為的改變,這些改變必然是令人興奮又有所裨益的。就像吸毒、積極情緒以及懸賞行為一樣,變化和新奇會對大腦產生類似的影響,具體來說就是神經遞質多巴胺的分泌增加。因此,通過變換與伴侶一起做的事情、改變心理以及減少計劃性,能夠最大限度地保持婚姻帶來的幸福與興奮。這個建議雖然聽起來毫無新意,但變化性確實能讓關係和愛情保鮮。
>> 如果某個事物是新奇的(比如,「我從未注意到他對陌生人這麼體貼」),我們會很關注它,因此更有可能讚賞它、思量它、記住它。如果婚姻能夠不斷引發強烈的情緒反應,我們就不會把它視為理所當然。
>> 一些研究人員提出,要用直接的方式來為關係注入新奇,也就是說,要努力注意有關伴侶的新情況。
>> 理解這些發現的關鍵在於認識到:既然我們能適應短期的積極體驗(比如看電影或做按摩),就更有可能適應重大的生活改變(比如結婚或搬家)。
>> 要想抵禦婚姻中的厭倦感,夫妻應該共同參與一些他們所謂的「擴展性」活動,也就是能夠令人興奮的、能夠產生新經驗、學到新技能、能夠激勵成長的新活動。
>> 參與新奇活動的被試與參與常規活動的被試相比,都比開始活動前更認同「當做了讓伴侶快樂的事情時,我也會覺得快樂」
>> 熟悉不總是會產生輕慢,但肯定會引發冷淡。用雷蒙德·錢德勒的話來說就是:「初吻是神奇的,第二次接吻是親密的,第三次就是例行公事了。」
>> 大量研究證實,隨著一段關係的延續,性慾、性滿足以及性愛頻率都會隨之降低。不可思議的是,在大學生特別是女生中,也發現了這種現象。當關係到性時,年齡並不是一項重要因素。比如,如果要預測一對情侶的性愛頻率,考慮他們在一起的時間比考慮他們的年齡更能得到準確的結果。
>> 在長期關係中,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而且會更快地對性失去興趣。
>> 妻子很難將丈夫周五晚上的性要求看成是他必須現在擁有你的極度欲求。
>> 相對於男性,女性需要更強烈的性刺激。她用了一個比喻來解釋:「如果我不像你那麼喜歡蛋糕,那麼,除非蛋糕非常美味,否則我不會吃它。」 所有這些觀點都得出一個結論:相對於男性,女性激情性愛的標準包含了更高程度的刺激與新穎性。
>> 只要在兩性關係中努力增加積極體驗,而不是儘量減少消極體驗,那麼所有人都能保持激情。
>> 認識到我們的不滿源自於享樂適應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種適應是自然的、可預見的,早在婚姻出現問題之前就應該採取措施,以減緩或阻止它。只要明白困難與快樂同樣是婚姻關係的一部分,幾乎人人都會遭遇激情與滿意度的減退,那麼修復關係就不會顯得那麼令人生畏,反而值得為之付出了;而且,只要明白了不存在獲得婚姻幸福的靈丹妙藥,我們就會發現更多關於未來的選擇。
>> 增進親密關係的策略:找時間共處、聊天,巧妙地溝通(如真誠地聆聽,與對方保持協調,表達讚美、欣賞和愛),管理衝突,支持伴侶,對伴侶友善、忠誠,分享伴侶的夢想,以及分擔責任。儘管沒有哪種方法的直接目的是減緩享樂適應,但實踐證明,這些方法都能改善關係,提升滿意度,減輕對婚姻的厭倦感。
>> 最親密、最可信賴的婚姻,其不同之處不在於伴侶如何回應對方的失望與失落,而是如何回應好消息。
>> 不幸的是,我們經常不能以最佳方式來回應伴侶的好消息,反而作出損害關係的回應。
>> 如果人們努力對伴侶的好消息表達出真摯的熱情、理解與支持,哪怕每周只有三次,他們都會變得快樂更多、抑鬱更少。記住,只要開始永遠都不嫌晚。
>> 「人們會漸漸成長為同伴眼中的自己,並成為那樣的人。」 這一現象被有趣地稱為 「米開朗基羅現象」(Michelangelo phenomenon)。這一命名源自於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斯的大衛雕像。據稱,米開朗基羅在雕刻時曾說:「我看到了一個被禁錮在大理石中的天使,我只是用鑿子把他釋放出來。」
>> 一個傳達愛意的撫摸能夠削弱彼此的衝突;一個表達感激的輕拍可能會促成性行為;一個為伴侶的成功而感到快樂的擁抱,可能會增加對婚姻的滿意度。
>> 當你一心想離開伴侶時,其實你想離開的是你自己。
>> 在陷入困境的婚姻中,為什麼一件起於小事的爭吵很快就升級為對幾年前不端行為的控訴(比如,「你從來沒有關心過我的事業,還記得 1988 年我得到晉升時你的反應嗎?」),或者小題大做地得出災難性的預測(比如,「我不能想像跟你會有孩子」),這種連接就是其中一個原因。
>> 消極的語義網絡有百害而無一利,它會讓我們的問題越來越糟糕。
>> 積極情緒帶有一些顯著特性,這些特性可以使得積極情緒阻隔開消極的狀態。快樂、滿足、興趣、平靜或驕傲感,有助於拓寬我們看待婚姻的視野,在婚姻的重壓與磨難中,為我們提供一個喘息的港灣,從而減輕某個不愉快的經歷所帶來的痛苦。
>> 即使是短暫或微不足道的積極情緒,也能賦予我們力量,讓我們走出令人沮喪的困境。研究顯示,當感到快樂、滿足、好奇或驕傲時,我們會躊躇滿志,會變得更加專念(Mindfulness)、富有創意,對新體驗更加開放。我們還會更加信任伴侶,與他們心心相印,相信生活會變得更有意義,並會產生強烈的掌控感;而且,感受到的積極情緒越多,就會有越多的積極想法與體驗,最終過上積極的生活,並引發健康向上的螺旋。積極情緒專家芭芭拉·弗雷德裡克森指出:「積極情緒……開啟了成長的道路,讓人們成長為更好的自我。」
>> 為了給生活帶來更多的積極情緒,我們需要做什麼以及何時做、如何做、做多少。在十多年研究工作的基礎上,芭芭拉·弗雷德裡克森為我們提出了一個目標:在生活中,積極情緒至少應該是消極情緒的 3 倍,即它們之間的比率至少應該是 3:1。她發現,無論是精力最充沛的個人,還是最充滿活力的婚姻或團隊,這個比率都大於 3:1。
>> 婚姻幸福的夫妻,在他們彼此的語言及情緒表達中,積極與消極之比大約為 5:1;而非常不幸福的夫妻之間的比率低於 1:1。值得注意的是,高效及低效的工作團隊也顯示出類似的比例特徵。
>> 儘可能使積極與消極之比達到 3:1,接近理想狀態的 5:1,我們就能蓬勃發展。
>> 當我們粉飾爭吵、忽視傷害或者和解得太快時,便不會注意並解決婚姻中的問題,導致問題愈演愈烈。研究人員發現,幸福的夫妻或只存在小的、非經常性問題的夫妻能夠從積極歸因以及對對方的高期望中獲益,而留意傷害或冷落對方對他們是沒有好處的。
>> 婚姻幸福的夫妻應該繼續增加積極情緒與積極互動,但不能以無視問題為代價。
>> 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去配合對方的說話方式,從而使雙方的關係從中獲益。在語言模仿方面,女性天生比男性有優勢,但這並不意味著男性必須更努力。
>> 如果可以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說話風格,你與伴侶之間就有了語言同步性,也就能夠改善你們的關係,哪怕只有一點點。為什麼這種同步性對改善關係是有益的呢?主要原因是,同步性是我們認真傾聽並儘可能理解對方的信號。注意是其中的關鍵。一位心不在焉的傾聽者,比充滿敵意的傾聽者,對共同體驗的破壞性要大。儘管乍看起來有違直覺,但當我們與朋友或伴侶分享意義重大的記憶、事件或夢想時,我們寧可對方有消極的反饋,也不希望完全沒有反應。因此,對於陷入困境的關係,語言同步性特別具有價值,尤其是在艱難的對話中。在一段關係緊張的交流中,如果能模仿對方的說話風格和舉動,就更有可能傾聽彼此,更有可能解決問題。
>> 對於選擇這條道路的人來說,有三個不同領域的研究發現特別有價值。第一個是從婚姻以外,比如從家人和朋友那裡尋找慰藉與快樂;第二個是學會一種新的保持夫妻和諧的方法,獲得解脫,讓生活更有意義;第三個是寬容和諒解。
>> 社會支持通常不能消除問題,但能夠給我們以緩衝,幫助我們了解並解決問題,減輕我們的痛苦。
>> 有時,當你想離開伴侶時,其實你想逃離的是自己。
>> 僅僅是有得到社會支持的感覺,比如想到媽媽會永遠支持你,就能減輕壓力,提高幸福感,特別是在面臨挑戰的時候。
>> 如果哪件事真的發生在我們身上,最常見的反應是消極地反覆思量,直到滿腦子都是控訴、擔憂、拒絕、氣憤、恐懼、懷疑和脆弱。換句話說,越是苦苦糾纏於傷痛或煩惱,感覺就會越糟,就會越發得出消極、偏頗的結論,離問題的解決也會越走越遠。
>> 應該從旁觀者的角度來觀察和思考,比如牆上蒼蠅。因為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容易引發有害的思維反芻。
>> 如果不加鑑別就迅速給予寬容,終將傷害我們的自控能力及自尊。我們會因不能維護自我而懊惱,而伴侶也會因未能受到教訓而難以作出改善,並最終對兩人的關係造成破壞。
>> 如果所有跡象都表明,你的伴侶毫無悔改之意,有可能重蹈覆轍,那麼寬容絕對不是正確之選。
>> 我樂於把復原力看成是 「平凡的魔力」,而不是少數卓越的人所擁有的特殊優勢,而我們則永遠無法企及。其實,它是一種普遍的能力,是在遭遇不幸後重整旗鼓,並體驗到積極情緒的能力。然而,大多數人都意識不到這種普遍性,擔心在遭遇逆境或創傷後,將永遠無法獲得幸福,低估自己所擁有的平凡魔力。
>> 孩子既是最大的快樂源泉,也是最大的痛苦之源。毋庸置疑,為人父母是家庭生活中影響最深遠的轉折時刻。
>> 你也許覺得做父母沒什麼快樂可言,也很討厭永遠做不完的家務和數不盡的擔憂;你也許對之前,特別是未來 18 年為人父母的苦役和磨難感到厭倦與幻滅。這已經夠糟糕的了,但最糟的是,你的這些感受是不被接受的,你覺得自己偏離了文化的正軌,而且不敢說出這些真實感受,擔心被別人排斥。令人吃驚的是,正是由於對這些感受諱莫如深,沒有人承認它們是很普遍的。對 100 多項研究的分析顯示,夫妻對婚姻的滿意度似乎在有了孩子之後出現了永久性的下降。
>> 有孩子的代價很大,它會使人精疲力竭,給人巨大的壓力,而且會耗盡人們的情感。既然如此,那為什麼在寶寶降臨之前,我們都不能準確地預測為人父母的困難呢?這著實令人錯愕。然而,從有了寶寶的那一天起,當聽到人們說有了孩子之後幸福感明顯下降時,沒有一位父母會對此感到吃驚。更令人驚奇的是,當孩子長大離家之後,婚姻滿意度開始大幅提升。
>> 儘管我對自己所擁有的心存感激,但沒有人與我分享愛卻令我傷心不已。如何才能克服悲傷,以及在兩性關係上的無價值感?
>> 獨身的女性像股票經紀人一樣,有著各種獨立的身份,比如姐妹、朋友、自行車愛好者及園丁等,由於不能獲得婚姻的支持,因此當事情失敗時,她們不太會失去自信、自我效能感以及對生活的樂趣。她們總有擅長和喜歡的事情,無論是激烈的鐵人三項活動、與好友共享的別致午餐、工作中的優異表現,還是與兄弟姐妹的惡作劇。單身者也擁有持久的、有意義的、能帶來回報的關係。與已婚者相比,他們會與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更親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會不停地發展新的友誼,並與朋友們保持更緊密的聯繫。研究人員指出,單身者的親密伴侶通常是他們自己選的,而已婚者的親密伴侶通常是別人為他們選的。值得注意的是,一直單身的老年女性通常擁有十幾個重要的、有意義的關係,而且這些關係已經維持了幾十年。然而,已婚的讀者,尤其是父母們,你們也有這樣的關係嗎?
>> 沒有任何一個人,即使是愛人,也不可能隨時隨地滿足我們所有的需要。有時,我們渴望獲得應對個人危機的情感支持;有時,我們需要有關最新政治發展的啟發和洞見;有時,我們需要技術的或財務的建議;有時,我們需要有人充滿熱情地輕拍後背;有時,我們渴望有人激勵我們突破常規。大部分時間都要靠伴侶來滿足所有需要的人會處於不利的形勢;而單身者有各種朋友圈、各種可以在半夜打電話求助的朋友,他們與這些朋友已經有了幾十年的交情,在發生緊急情況、遇到麻煩和壓力,以及在獲得勝利的時候,單身者同樣可以,甚至能更好地得到支持。簡而言之,大量研究顯示,牢固、溫暖、令人滿意的人際關係會讓我們獲得幸福,但這種關係不一定是婚姻或戀愛關係。
>> 我們可以盡力成為最幸福、最樂觀、最多姿多彩、最功成名就的人,並相信,那時的我們將會吸引來一生的最佳伴侶。
>> 積極、幸福、樂觀的人不僅能最大程度地享受目前的單身生活,而且很有可能實現結婚的夢想。比較積極的人一般被認為更有魅力、更聰明、更熱情,擁有更好的品質,更高的人際溝通技巧,無疑,他們更有可能找到結婚對象,並建立持久而令人滿意的關係。
>> 許多人對樂觀的理解可以追溯到 1759 年伏爾泰提出的定義,即 「一種在事情變糟時保持一切都好的狂熱」。事實上,許多研究人員,包括我自己,都傾向於一個更狹義的定義,即我們希望一切都會以某種方式而變得不太糟糕。
>> 當我們實踐樂觀時,便會更自信、更積極、更有活力地投入到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我們會採取更具有前瞻性的步驟,會更堅定、更頑強,也更能集中精力。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的行為提高了吸引中意伴侶的可能性。
>> 重新對它進行積極的解釋(「在過去的 5 年裡,我成熟了很多,對人的判斷更準確了」)。
>> 如果我們經常性地導致雙方關係破裂,可能是因為我們有個不好的榜樣,或者沒有什麼維持兩性關係的經驗,或者害怕關係更進一步(親密、承諾、互相遷就),或者害怕可能的隱患(不忠、拒絕、被傷害)。
>> 如今,有一半的美國人是單身,最近的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把獨身當作一種生活選擇。與積極的獨身團體建立連接不僅能帶來安慰,而且能使我們充滿力量。簡單來說就是,應該把用於尋找終身伴侶的時間和精力轉而投向新的目標,比如成為模範朋友、優秀的領導者或烹飪大師。
>> 什麼時候該繼續為自己的單身狀態而苦惱,或者希望遇到可能根本不存在的理想伴侶,什麼時候又該接受自己目前的生活,轉而投入新目標?
>> 20 世紀 50 年代,傑出心理學家唐納德·溫尼考特引入了 「足夠好的母親」 這一概念,即不會竭盡全力馬上滿足孩子所有需要的母親,這會讓孩子成長為調適能力更強的人。那些正面臨我們所探討的難題的人也許應該思考一下,我們是不是正過著「足夠好的單身生活」。對很多人來說,答案會是否定的,他們會堅持成就最好的自我,以提高吸引如意伴侶的可能性。然而,對一些人來說,他們可能會驚訝地發現,答案是肯定的,至少暫時是這樣。
>> 如果你不喜歡單身生活,就去改變它;如果你不能或不願改變自己的生活,那就改變看待它的方式。說句實話,有伴侶就會幸福的神話完全是錯誤的。
>> 關於什麼能給予我們最大幸福(例如找到理想的工作,變得成功、有錢)和最大不幸(例如掙不到錢)的神話,無疑會貫穿整個工作生涯,有可能超過 40 年,甚至 50 年,並迫使你面臨令人煩惱的危急時刻。
>> 為了破除這個幸福神話,我們首先需要了解工作不順心或對自己的成功程度感到憤懣的真正原因。只有這樣,才能作出最明智的選擇,並採取相應的步驟。
>> 就像人際關係一樣,工作也是比較容易產生 「享樂適應」 的生活領域。
>> 漸漸地,他們開始幻想其他更好的工作:更通情達理的老闆、更樂於助人的同事、不太繁重的工作職責,以及在上班路上花費更少的時間。
>> 年復一年,我始終待在原來的崗位上,既沒有更幸福也沒有不幸福,而那些不停換工作的同事卻反覆體驗著幸福感的大起大落。
>> 人類幾乎能夠適應工作中的任何事情,特別是始終保持不變的事情。
>> 我們會習慣自己居住的城市、最喜歡的冰激凌口味、最鍾愛的藝術作品、最欣賞的歌曲、新買的房子和汽車,我們會習慣漲工資,以及各種關係,甚至性。當達到一個目標時,我們只會滿足很短的一段時間,之後又開始覺得不滿足,直到達成更高的目標。就這樣,我們的期望與欲望水漲船高。通常,這不是一件壞事。不斷追求更高的目標是一種進化上的適應性,如果我們對現狀總是洋洋自得,社會就不會進步,我們就不會努力實現更多目標,比如建設藝術品博物館、出版更多書籍、學習更多語言、尋找新的營養來源、作出更多的科學發現。如果我們一直沉浸在上一次成功帶來的自滿與喜悅中,就不能有效地與他人競爭,意識不到環境中的危險與機會。
>> 研究發現,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對自己的生活越不滿意。
>> 一個印度學生告訴我,父母的婚姻是包辦的,她一直不明白他們怎麼能維持到今天。當她問及父母時,他們說出了心中的秘密,至少在結婚的最初幾年,他們對婚姻並沒有什麼希望。父親說:「只要妻子作出任何出色的、美好的,甚至是普通的事情,我都會很高興。」這對夫婦的無欲無求著實令人驚嘆。這需要相當的智慧,至少需要非常努力。
>> 過去既不是一張白紙,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境遇、經歷和事件,我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控自己的人生。因為我們可以選擇性地強調或忽略哪些經歷,記住或忘記某些事件;在我們的腦海中,某些境遇是鮮明生動的,而有些是模糊或扭曲的。
>> 在追求內在目標時,我們更有可能變得專注、投入,感受到心流和好奇,並持之以恆。那麼,如何才能獲得激勵和動力呢?你必須從頭做起,最關鍵的步驟在於如何選擇自己真正想得到的東西。
>> 也許在當前工作的背後,有你未曾注意到的高尚目標;也許你沒有發現,在目前的職位上也可以發揮自己的天賦,比如寫作、演講、組織和聯絡。
>> 30 年前,失業人口比率為 17%,而擔心失業的人口比率也差不多是 17%。如今,失業人口比率增長到了 25%,而有超過半數的人擔心自己會失業。即使世界經濟狀況好轉,對於破產的焦慮心理依然很普遍。
>> 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讓我們感到幸福的是體驗,而不是物質。
>> 我們的錢可能很有限,但如果把它分成若干部分,每次花一點,我們就會獲得更多快樂。
>> 更留心、更欣賞已經擁有的物品,能讓我們重複利用幸福。正如埃倫·金斯伯格在詩中所寫:「如果加倍注意到你的小地毯,就擁有加倍的小地毯。」 我們也可以以新的方式來利用已經擁有的物品,從而實現重複利用幸福。新方式能夠提供一系列免費的積極體驗和積極情緒。
>> 租來的東西不會像買來的東西一樣出現邊際效用遞減的現象,因為我們從買來的東西中獲得的愉悅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減少。
>> 失業,可能是發現我們熱情所在的一個理想機會。失去一切的感覺會激發個人的雄心和驅動力,因為我們覺得別無選擇。當周圍人失業了,而我們的工作得以保全時,我們會對此心存感激(即使過去我們對工作抱怨不斷),激勵我們作出最佳表現,意識到金錢並不能改變我們生活中重要事物的優先級,比如家庭、健康、世界和平或自然之美。當生活變得艱難時,細數我們的好運、品味生活的點點滴滴就變得更加重要了,我們會意識到自己比想像中的更加堅強、更有能力照顧自己和所愛的人。
>> 在 2008 年美國經濟衰退時期,二手貨銷量激增。人們把自己不需要的物品處理掉,賣給其他需要的人。出於相同的目的,還有些人開始了具有創新性的物物交換。難怪在經濟衰退期,創新與企業精神會蓬勃發展。沒錢或錢很少賦予了我們抓住機會、破舊立新的自由。
>> 更多的記憶則是我們一家人每天晚上坐在餐桌旁,吃著土耳其肉排和烤土豆,談論好幾個小時的政治、文學和電影,幻想著我們的未來。
>> 「我對所有的事情都胸有成竹,很清楚自己想做什麼。15 歲時,我就知道我的特長會是整形外科,我想讓人們覺得自己漂亮。當你說,『看,現在你是這樣,用不了多久,我就能讓你變成那樣』時,你能感到自己很強大,就像在扮演上帝,有重新創造人生的潛力。我能決定人們長什麼樣,有什麼樣的感受。」
>> 傑克和他的妻子很享受婚後的生活,他們一起旅行,並陶醉於傑克的成功。隨著傑克的生意越來越大,他的妻子當起了全職辦公室經理。傑克利用自己的專長,開發了一項利潤不菲的業務,專門接待紐約州和康乃狄克州的達官顯貴。金錢源源不斷地湧入,又源源不斷地湧出。在四年中,傑克買了兩處新房、三輛豪華汽車和一艘遊艇。「我的錢多得不知道該怎麼花,可妻子什麼都不想要,無論是鑽戒還是皮草。我掙了太多太多錢。」
>> 我的博士生導師經常說:生活中幾乎沒有什麼事情跟想像中的一模一樣。
>> 滿足感會轉瞬即逝,就像莎士比亞說的,只獲得了 「短暫的快樂泡沫」,再無其他了。
>> 人類的天性是渴求,而不是感激;是追求更多,而不是知足常樂。研究顯示,在特別好的事情發生後,中等程度的好事(比如和朋友一起吃午飯)就會變得索然無趣,而中等程度的壞事(比如堵車)會變得特別糟糕。
>> 財富過多所引起的精神病態。財富達到一定高度後我們便習慣甚至「上癮」了,以致不提高舒適及奢華的劑量,就無法感到滿足。
>> 錢越多,我們越會習以為常,並渴望獲得更多。這會引發兩大潛在惡果。第一,財富帶給我們的享受沒有預期的大。第二,為了獲得相同水平的愉悅,我們渴望擁有更多的物質,最終走上物質主義及佔有欲的不歸路。結果,花的錢越來越多,而獲得的幸福感越來越少。
>> 正如哲學家、宗教領袖以及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很久以來一直強調的,對名利的追求會誤導我們的精力與熱情,從而使我們無暇顧及更深刻、更有意義的社會連接與成長,不能盡情發揮我們的潛能。用於賺錢的時間越多,用於閱讀、陪伴家人和朋友的時間就越少,因為做這些事看起來是「不理性的」。
>> 預期的快樂和體驗預期的事情一樣具有價值。
>> 慷慨地幫助他人並努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人,則會財源滾滾。
>> 朋友或伴侶都能使我們表現出原本的人格、偏好和習慣,或者把它們放大。與他們在一起,我們可能會變得更慷慨,或者變得更強壯、更智慧、更活潑,或者更陰險、更狡猾、更粗俗。如果達到成功的頂峰會凸顯出我們最大的優勢和最糟糕的缺點,那麼現在就應該為那個時刻做準備。找出自身有可能惡化的缺點,制訂一套自我完善計劃,並克服它。
>> 不要成為享樂適應的奴隸。我所提供的一些練習能幫你避免財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如果你意志堅韌或特別幸運,那麼你的努力會帶來可觀的幸福收益。用錢買幸福的關鍵不在於我們有多成功,而在於我們如何應對成功;不在於我們收入的高低,而在於我們如何分配收入。
>> 我們被動地觀察自己的想法,隨著它們轉動,不做判斷,也不試圖理解或驅散這些想法。
>> 積極情緒造就成功,成功會帶來更多成功。社會學家稱之為馬太效應,它源於《馬太福音》(Gospel of Matthew)中的一句格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 幸運的是,你的積極情緒越充盈,你生活的各個方面:工作、人際關係、閒暇、健康等,就會越充盈。
>>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洛杉磯的現代藝術博物館裡認識了現在的丈夫。我們倆經常想,如果那天晚上我們沒有相遇,那麼以後相遇的機會幾乎為零,因為我們的專業和社交圈完全不同。有時,我會幻想一種可能性,那天晚上如果我們其中一個人向左或向右偏了幾步,那麼我的丈夫、孩子和我的家都會從現在的生活中消失。
>> 如果我們編織人生故事的方式能夠賦予人生秩序感和意義感,那麼我們就會更幸福。
>> 在這些記憶和人物中,醫生認清了自己,接納了自我,並在生活中注入了以往從未有過的一致性和意義。
>> 研究顯示,僅僅是記錄過去的事情,人們就能獲得意義感和秩序感,從而接受這些事件,與自己的遺憾達成和解。這樣的記錄有助於我們重新與過去的人和事發生聯繫,給予我們一致的自我。
>> 通過有選擇的、以有意義的方式,利用某些記憶或經歷來超越事實。
>> 蔡格尼克效應是指,人們對尚未完成的事情,比對已完成的事情記憶更加深刻。因此,當我們沒有做某事或者做了但沒有做完,或被中途打斷時,我們會長時間記住這件事。這也許是因為,令人遺憾的不作為通常與錯過機遇有關,而這樣的機遇再也不會出現;還因為未完成的感覺會讓過去的那個時刻在腦海中久久揮之不去,而很久以前就結束的令人遺憾的行為,通常完全是屬於過去的。
>> 捐贈效應又稱稟賦效應,是指人們一旦擁有了某一個物品,就會立刻賦予這個物品比在擁有前更多的價值,即人們有過高地估計自己物品價值的傾向。
>> 對比效應又稱感覺對比,是指同一刺激因背景不同而產生的感覺差異現象。如同一種顏色把它放在較暗的背景上看起來明亮些,放在較亮的背景上看起來暗些。
>> 科學研究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好消息,即隨著我們漸漸老去,我們會更幸福,情緒會更趨於理性。人生的下半場也可以是充滿挑戰、快樂和進步的興奮時期。
一個步驟、一次旅行、一個電話或一句簡短的話語就可以觸發完全不同的生活選擇,我對此始終興趣不減。在電影《滑動門》(Sliding Doors)中,格溫妮絲·帕特洛飾演的角色,她的整個事業和愛情生活都取決於她是否能趕上那班地鐵。在亨利·詹姆斯的小說《歡樂的角落》中,主人公意識到如果他不搬到歐洲,自己就會成為那個男人。在萊昂內爾·施萊弗的小說《生日後的世界》(The Post-Birthday World)裡,講述者的生活取決於她是否回吻迷人的斯諾克選手而定。
與這些作品中所描述的戲劇性情景類似,我們的行為以及我們對主要生活事件的假設能夠帶來徹底不同的結果,導致生活軌跡發生戲劇性的轉變。當然,我們採取的步驟也許需要幾天、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來完成,但關鍵在於,未來生活的方向由你做主。
顛覆幸福的神話,意味著生活中沒有什麼事情都如我們所想,並非是非黑即白的。理解這一真相不僅能讓我們獲得自由,賦予我們力量,開闊我們的視野,而且給了我們作出明智選擇的最佳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