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
在人類發現南極大陸200年之際,溫旭,一名年輕的科學探險家,兩個孩子的父親,用「獨步南極」的方式,來喚起公眾保護冰川和氣候行動的意識,為孩子們創造更加可持續和包容的未來。
80天,一個人,一對滑雪板,一架承重200公斤的雪橇,在一望無際的南極冰雪荒原踽踽獨行2000多公裡。
與極地學院創始人虎姣佼一起,追隨溫旭南極科學探險的每一個腳印,見證穿越三極的終極挑戰。
智利時間11月11日
@ 蓬塔阿雷納斯-南極聯合冰川營地
昨天,航班果然沒有起飛。
溫旭在等待中逐漸釋然,像在北京訓練時一樣,一天吃了8頓,爭取在最後時間裡滿足口腹之慾,儘可能囤積能量。
溫旭太期待11號能傳來好消息,大概也是因為吃多了的緣故,凌晨5點多就醒了,說他驚奇的發現北京這邊已經熱鬧的炸開了鍋。
央視頻計劃出發的時候到我們家裡進行現場直播連線,已經從10月底準備了很多天。雖然還沒有收到確切的消息,但不論從央視的記者還是到紀錄片的製片人盧武老師,大家似乎心照不宣地認定今天一定可以出發,下午6點多(智利上午7點多)就到我家等待著,調試設備隨時準備連線。
18:32 (智利上午7:32),溫旭傳來信息,是ALE發來準備出發的通知:「Flight is a go!」
極地學院 收到來自ALE的簡訊 供圖/虎姣佼
他立馬前往辦公室準備乘車去機場候機。8點15分,溫旭和攝像師安東坐上了前往蓬塔機場大巴。
極地學院 坐在前往蓬塔機場的大巴上 攝影/溫旭
通過電腦連線,我們也能看到溫旭在蓬塔機場的直播。他好像又胖了一些,臉上蓄著胡茬子,很少看到這個樣子的溫旭。
通過現場直播得知,前往南極的航班,居然沒有確切的出發時間,只能在機場等待,真不愧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啊。他還介紹自己的心情,身體裝備以及準備的情況,也談到了科學任務以及風險和安全保障等等。
央視頻下載app央視新聞+回看直播全程視,揭秘南極出發前的準備情況。(央視記者:錢麗婧 王昆 直播編輯:朱一侃 李暉 攝像:安東 嘉賓:盧武 虎姣佼 王甲乙)
看到溫旭如此健談,我們也更加放心。盧武老師說,溫旭可能是現在最放鬆的人了吧。他確實有這樣的特質,越是大家很緊張的時刻,他反而更加的理智和放鬆,也是他從事科學探險工作的一大優勢吧。
蓬塔當地的天氣非常不錯,天空藍的很純粹,點綴著幾絲絮狀的白雲。承載南極探險者的是一架帥氣的伊爾-76(IL-76)運輸機。這款大型的軍民兩用戰略運輸機有四個大引擎,上世紀70年代由蘇聯伊留申航空集團(現俄羅斯聯合航空製造公司下屬)研製,可以稱為世界上最為成功的一款重型運輸機,所以一直沿用到現在。
來源網絡 冰原上的伊爾-76(IL-76)運輸機
蘿蔔報告
內部簡陋 噪音巨大!
坐伊爾76去南極是怎樣的體驗?
這架費用高昂的南極航班內部並不如想像中的精緻,俄式的簡陋粗糙、不加任何修飾,似乎與南極自然原始的風貌最相得益彰。經典的藍色座位,各種線路暴露在頭頂,貨倉也是用麻繩包裹起來。彪悍的風格正如俄羅斯人的鋼鐵般的神經,也是其成為南極運輸主力機型的重要原因。
極地學院 坐在簡陋的機艙內 等待起飛 攝影/安東
接收到最後一張機艙的照片,我和溫旭的微信聊天記錄就停留在「起飛了嗎」這句話上,沒有人回答,我知道,他們已經起飛了。
飛機將會飛越世界上最寬的海峽—德雷克海峽,抵達位於埃爾斯沃思山脈赫裡蒂奇嶺峽谷內的聯合冰川營地,降落在被冰川包圍的藍冰跑道上。
聯合冰川營地是溫旭前往伯克納島起點的過渡營地,距離起點還有700多公裡。
此去南極無故人,溫旭珍重!
ALE 標識牌:歡迎來到南極聯合冰川營地
極地學院
極地學院是以科學探險、科學考察及科普教育為主要方式,致力於氣候變化應對、可持續發展的公益組織,由中國青年探險家溫旭發起組建。
極地學院以<2°C計劃科學探險為先導,以建設全球第一個冰川無人值守科考站為核心,聚集面向未來的青年人才,圍繞極地科考、科普教育、氣候變化等內容,構建以科學探索和公益創新為導向的學習型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