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選」塵埃落定,今年的選戰大戲格外精彩,有兩個女人的對臺戲,有老戲骨宋楚瑜的苦情戲,有「換柱」現場老中青國民黨同場飈戲,臨到落幕,還有位16歲少女乘勇「追窮寇」,將藍綠的勝負悲歡推向高潮。
你在橋上看戲,看戲的人在「牆」外看你。臺灣「選舉」前後赴臺旅遊的大陸遊客,理所當然地被外媒盯上了。他們啥意思?看一眼標題你就懂了。
外媒報導陸客觀選團
這又是eager to,又是attracting的,先別吐槽國人不爭氣。點開內文你就該同情外媒了,遇上這樣的大陸「觀選團」,記者只能噹噹「標題黨」,內心應該是崩潰的吧!
大陸遊客就倆字:任性
外媒本以為,大概陸客們看選舉應該是這眼神:
風含情水含笑地那麼一望
卻萬萬沒想到,大多數人是這眼神:
呵呵……
路透社意味深長地引用一位「共產黨員」王先生的話,稱在八天的旅行中,他看到大街上的選舉海報和宣傳卡車感慨萬千。他說,臺灣的言論自由令他印象深刻。「在中國,民主只是口頭上的。在臺灣,是實踐中的。我很嫉妒(jealous)。」話音剛落,一名江蘇中年男子就當著路透記者的面,指著選舉海報和車隊說:「這純屬浪費金錢。」
美國之音開篇就渲染出陸客「朝聖」的氛圍,「不少來臺灣的大陸遊客有機會親眼目睹大選。」然而,媒體的一廂情願立刻就被26歲吉林大陸遊客擋回,她說:「我覺得(大陸)現在制度呀,政策呀已經很好了。大陸有自己的那一套民主集中制,臺灣有自己的民主政黨選舉制度,各有利弊,都非常好地在兩條不同的軌道上進行著。」
同樣是面對美國之音,另一位陸客給面子地表示:「你們這種選舉也挺好,比較民主。」……也挺好……挺好……好……
我們臺灣民主著呢~~~
這都還算好的,《華爾街日報》的記者簡直讓人心疼。在交代了大陸今年收緊觀選遊客數後,該報得意洋洋地問:「那些得以在前排觀選的幸運陸客是怎樣看臺灣民主的?」誰料,一名開計程車的大姐和她老公毫無預警地開啟男女雙打模式:「你認為兩黨執政會有區別嗎?你認為每個官員都會為民著想嗎?每個黨派都是為自身利益服務的」,這位丈夫告訴記者,在共產黨領導下,中國擺脫了貧困和戰爭,「即便一黨執政,我們的生活也過得很好」。隨後,22歲的廣東學生再補一刀,說臺灣民主很混亂,「『立委』會為了參選爭吵、打架、吹噓」。
軒轅十四解讀:
一人一票的民主只是解決發展問題的工具之一,工具好看不等於能實際解決問題啊!何況臺灣連工具都沒耍好啊,更何談解決問題?這好比你要挖個坑,有倆人跑過來說我來給你挖,一個就站在那說自己的鋤頭好,另外一個人把鋤頭舞的呼呼響~可半天過去了地上連個印子都沒有啊!這時候我寧願立刻喊來一臺挖掘機,一鏟子下去解決問題!
難為了這位記者不離不棄,蹲守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門外,又等到了一位遼寧的女士,不曾想人家說「我們不在乎哪個黨會贏」,「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國家,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我們只想要兩岸良好的關係」。「我們不在乎政治,我們是普通人,我們是來這裡旅遊的。」
《時代》大約是受到了暴擊,連標題都憋不出個抓眼球的:《臺灣的陸生對選舉不知作何反應(Mainland Chinese Students in Taiwan Don't Know How to Respond to the Elections)》
一位王姓同學表示:「我不在乎政治,我只在乎我的生活是不是更好了,臺灣的政客們只是在作秀而沒有為人民做任何實事。」——對於這個回答,《時代》忙不迭地合理化,文章高高在上地評價道,「對於從小在中國的獨裁統治下(autocracy)長大的年輕人,對政治無感(Disenchantment)是自然的。」
剛把話說圓的《時代》,立刻又被潑了一盆冷水。「這是個笑話,」來自浙江的陳同學說,「政客們習慣於對人民說謊,而這些人恰恰是最信任他們的人。」他指出,「臺灣的民主正在越來越壞,儘管中國不夠民主,但正在越來越強。」剛才的王同學也插話:「也許臺灣是更自由,但是沒有經濟基礎的自由我不在乎。」
《洛杉磯時報》的運氣要好一些,一位名為陳爾東(Chen Erdong)的28歲電信工程師對臺灣大選興致盎然,表示這是他過去兩個多月來第二次來臺灣。街頭遊行、揮舞著旗幟的人群、電視上喧鬧的政治辯論秀,以及被畫成卡通人物的臺灣地區領導人形象都讓他感到新奇。他慎重地補充道,這些可以讓大陸人「開開眼界」。
如果該報記者知道見好就收那該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