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網消息(CWW)正確界定最小的、基礎性數字經濟單元,是洞悉數字經濟本質的核心要義,是實施有效治理的關鍵,是制定政策和決策依據的基礎。正如我們認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所有的社會治理、社會理論都以此為出發點,衍生出家族、宗族、社區、鄉村等諸多概念,同時一夫一妻制,成為社會治理的基本制度。
數字經濟時代的 「農田」、「工廠」是什麼?
在農業經濟時代,經濟的最小單元是一塊塊的農田,農夫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成今人頗多嚮往的田園景觀。農田的權屬、流轉、兼併、分配始終是農業時代的核心問題,社會亂、治交替,朝代的興、亡交織,莫不與之有關。商鞅廢井田、開阡陌,王安石推行青苗法,都是立足農田,衍生出一系列的法律規章。幾千年的農業文明,使得我國形成了穩定的社會倫理、社會治理體系。
在工業經濟時代,一個一個的工廠,可以看成工業生產的最小單元,在工廠中,工人們按照一道道工序被組織起來,完成一件件工業產品。對於工廠的組織、管理髮育出科學管理的組織理論。以工廠為最小單位,合縱連貫,增加附屬機構,繼而形成大型的託拉斯企業,在不斷的博弈中,形成了與之相應的完整的工業時代的社會制度、上層建築、倫理文化。
到了數字經濟時代,我們同樣需要界定數字經濟的 「農田」、「工廠」是什麼?只有找到這個基本單元,才能以此為原點,衍生出一系列與之相應的經濟制度、法律規範,營造出與之相適應的「大環境」,進而邁入新的數字文明。對比 「農田」 和「工廠」,數字經濟的基本單元,也應符合類似的特徵。
第一,它應該包括基本的生產經營單位。生產實踐是人類的基本活動。因而數字經濟不能脫離基本的生產經營單位。
第二,它應該集合了滿足生產的諸多要素,並且是自洽的。如果是數字農業,應該包括農田,如果是數字工業,應該包括工廠。但這些肯定遠遠不夠。判斷是否是數字經濟基本單元的一個根本標準——數據是否融合自洽?
第三,它應該是緊密融合的一個整體,不可分割,才是最小單元。這裡指不可分割,是強調分割後,效率會下降,成本會上升。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是判斷數字經濟基本單元是否成立的先決條件,也是發展經濟的根本要旨。
第四,它應當是一個「經濟體」,既開放、又「封閉」。開放是其可以不斷的吸納其他相關產業加入其中,封閉是指可以在其內部形成生產循環、流通循環、甚至是貨幣的循環。
數字生態決定未來的產業結構
不能把「公司」看成數字經濟的基本單元。公司本質上是一組法律意義上存在的經營實體。公司可以做任何法律允許的盈利性的事情。這些事情可大可小,小到一個人,可以算作一個公司,大到幾十萬人算作一個公司。更有所謂的集團公司,橫跨毫無關聯的多個行業。因此,討論數字經濟基本單元這個根本性的命題時,談論公司是沒有意義的。「平臺」是另外一個流行的概念,指進行某項工作所需要環境和條件,或者是舒展人們才能的舞臺。其內涵過於寬泛,不多做闡述。
數字經濟中,一個典型的現象,就是大量的異質性的企業,藉助大數據、網際網路,緊密的融合在一起,形成的共生、互生、乃至再生的價值循環體系。不同的行業,業務交叉、數據通聯、運營協同,形成新的產業融合機制。由此產生的「經濟體」,往往跨越地域、行業、系統、組織、層級形成廣泛合作的社會協同平臺。具備價值循環體系、產業融合機制、社會協同平臺這三大特徵的新型經濟單元,稱之為「數字生態」。
數字生態是數字經濟的基本單元。這個論斷,決定了我們如何認知未來的產業結構?如何判斷未來產業發展的趨勢?決定了我們如何認知數字經濟?如何發展數字經濟?生產資料要根據數字生態的需要來分配,政策的落地和實施要以數字生態為基礎。未來,公司發展和壯大都將基於特定的數字生態,公司要麼建立一個新的數字生態,要麼加入一個數字生態。游離於數字生態之外的公司,將難以生存。
數字經濟就是由大大小小、層層疊疊、勾勾連連的數字生態組成。金融,像血液一樣融入到數字生態中,金融業務和生態中的主要業務融為一體,不分彼此。通信如同神經網絡,深入到數字生態中的每一個組織、每一個單體,圍繞業務運作,時起時滅。生態中的有共同需求的人們,藉助唾手可得的通信功能,組成一個個社群,或互幫互助,或同學同樂,是為「生態通信」。整個生態,就是大型的交易市場,不同的交易此起彼伏,成為生態中,最核心的要素。生態中,主業產成品的交易是主旋律,伴奏者則是相關生產資料的交易和流通。
數字生態的邊界是由交易市場的邊界決定的。數字生態是由高效率運轉各類交易市場直接驅動的。為了追求更高交易效率,更低的交易成本,數字生態中,各類生產單元、各類流通單元、各類金融單元、各類消費單元,都需要運行在統一的信息系統之上。這個統一的信息系統,面向整個數字生態,服務於數字生態中各個單元的管理和交易,管理服務於交易,交易反饋於管理。這是數字經濟基礎設施的一部分,名之曰「生態運營平臺」(Ecosystem Operation Platform),簡稱EOP。
數字生態不可分割,自洽循環造就數字經濟
數字生態是數字經濟的最小單元,是強調其作為一個「系統」具備不可分割的特徵。數字生態,由不同產業的大大小小的公司構成的,為什麼不可以進一步分割看成多個公司呢?這個問題涉及到我們對於數字經濟的基本認知。
首先,如果把數字生態分割成不同的公司來看,我們將失去對於數字經濟整體性、系統性、全面性的把握。我們當然可以把一個個工廠,再細分為一個個車間。但是車間只能生產「零件」,無法完成一個可供交易的「產品」。把工廠進一步細分,就失去了宏觀上研究工業經濟的意義,進入到管理組織學的領域。同樣的,如果數字生態再進一步細分成一個個公司來看,我們只能看到大量的「產品」從無到有的產生,但是無法看到不同公司的「產品」,流通、組合、應用、消費的全過程。藉助不同的「交易」把各類「產品」(包括實物產品和服務產品)從無到有,從此地到彼地,從生產到消費全部生命周期跟蹤與管理,是數字經濟研究對象的要求。
其次,把數字生態分割成更小的單元,會降低整體效率,並增加運營成本。數字生態的拓展自有其邏輯,根本因素,在於大規模的交易市場,促使價格公開透明。把「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數據化、可視化,指數化,為整個市場提供統一的、清晰的、一致的價格信號。交易市場覆蓋的所有生產單元、流通單元,根據這些價格信號、交易數據,自動化的調節生產過程、流通過程。事物總是沿著阻力最小的方向前進,經濟世界總是尋求最高效率和最低成本的平衡。數字生態是迄今為止最低成本的組織方式,同時實現了更高效率的生產和生產服務。
最後,產業自身具備不可分割性。如果數字生態分割成更小的單元,會人為的打破事物間的普遍聯繫,打斷價值循環體系,當價值循環無法完成時,勢必尋求增加新的「價值」供給方,從而完成閉環。從這個意義來講,數字生態,自然是追求自洽循環的,天然具備完整性的傾向,難以分割,無法分割。
研究數字經濟,必須完整的、系統的、全面的認知數字生態。把握數字生態是構成數字經濟的基本單元這一根本特徵,需要在理論、政策、金融、資本市場等諸多方面,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促使數字生態的形成、發展和繁榮。如此往復循環,才能造就生生不息的數字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