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許多行業都不同程度受到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就業問題更是讓很多求職者頭痛。然而幾個「濟南代孕網」近期卻「逆市火爆」。採訪中記者發現,目前代孕行業尚處於法規「灰色地帶」,不受法律保護,代孕工作者更是面臨種種尷尬和無奈。
近日,兩位代孕媽媽接受採訪時稱——「工作完成,一次能賺6萬元,我們掙的是"苦肉錢"!」
「代孕網」:曝光吧,這是最好的宣傳
網際網路上,記者發現冠以「濟南代孕網」的網頁就有六七個,大都人氣火爆。「代孕網」一邊招聘代孕工作者,一邊向不孕不育者推廣代孕服務。
記者了解到,代孕的基本流程為:客戶繳納2000元左右的訂金→中介機構篩選代孕媽媽,初步定下人選並聯繫見面→籤署意向協議並體檢→客戶滿意後籤訂正式協議,繳納一半中介費約5000元→客戶負責安排代孕媽媽生活起居→進入人工授精或試管嬰兒醫學周期階段→受孕後分批支付代孕媽媽補償金和另一半中介費用→孩子出生後親子鑑定,並支付代孕媽媽最後的酬金→結束合作,若無異議銷毀合同。
12日中午,記者以應聘代孕者的身份撥通了「濟南代孕網」的電話。對方一男子稱:「如符合我們的招聘條件,報酬6萬元到12萬元不等,總共分5次付清。」
當問及代孕是否合法時,該男子含糊其辭:「法律上很難有保障,我們是民間組織,會跟你籤合同,你放心。」
當記者亮明身份後,該男子稱:「給俺曝光吧,這對我們來說,是最好的宣傳!」
代孕媽媽:生活所迫,賺「苦肉錢」
李芳(化名),山東平邑縣人,28歲;張麗(化名),山東泗水縣人,22歲。
她們已經是有孕在身的代孕者,12日下午見面之前,記者已與她們在QQ上聊了很多,並取得了她們的信任。之所以與記者見面,她們想說服記者:「代孕者其實幹的是與人為善的工作,儘管內心很痛苦,境況很尷尬。」
12日14:00左右,在泉城廣場名人堂附近見到她們時,李芳和張麗都戴著帽子、墨鏡,脖子裡的圍巾把半張臉都擋了起來,兩人已經懷孕三個多月了。她們均稱,自己需要一個儘快掙錢的機會,而做代孕者是很好的途徑,代孕成功後能有6萬元的報酬。
李芳說:「我在大學裡學的是歷史,3年前畢業後,開始了打工生涯,先後輾轉過幾個城市,幹過小職員、在一些工廠裡打過工。這幾年,平均每個月收入1500元左右吧,剛夠自己花的。去年父親得病,家裡欠下七八萬元外債,怎麼還啊?我在網上看到有代孕的工作後,就去應聘了。聽說我肚子裡的孩子是為一名大學教授代孕的,他妻子不能生育,結婚十幾年了沒有孩子。我想,代孕者也是為他的家庭做好事兒。孩子的胚胎是合成的,與代孕媽媽並沒有遺傳關係。」
記者:「家裡人知道你現在的工作嗎?」
李芳:「不知道。我經常給家裡打電話,說在公司上班,常出差,工作很忙。」
記者:「代孕期間都做啥?」
張麗接過話說:「很無聊啊。天天住在客戶租的房子內,除了吃飯、睡覺就是看電視,偶爾上網。我也是家裡遇到事兒了,想急著掙點錢。中專畢業都三四年了,到現在我一分錢也沒攢下。」
記者:「做代孕者,有什麼感受?」
李芳:「社會不理解,而且遊走在法律邊緣,更怕別人知道。懷胎十月生了孩子,還要送人,怕到時也捨不得啊。更怕遇到剖腹產,將來丈夫發現肚子上的疤痕,怎麼說啊。」
記者:「在濟南幹代孕工作的多不多?」
張麗:「光我們知道的就有二三十人,代孕網站有六七個呢。好多代孕工作者都很年輕,念過大學。」
記者:「這次之後,你們還會繼續幹下去嗎?」
張麗:「看看再說吧,如果這次能順利賺到錢,就幹點別的去。我們之所以能與記者見面,就是想讓記者聽聽我們的心聲,希望能得到社會的理解,這樣我們心裡會好受些。」
專家:代孕必須立法
記者注意到,幾乎所有的代孕中介網站都沒有標明地址,而與此對應的是,代孕網站廣泛利用各種網絡即時聊天工具與應聘者或客戶進行聯繫。
對此,省衛生廳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對於代孕行為,雖然法律沒有做出明文的禁止性規定,但我國衛生部兩個行政法規———《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和《人類精子庫管理辦法》都規定:禁止代孕和買賣精子、卵子、受精卵。但兩部法規在很大程度上只是針對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並沒有法律約束力,也無法規範代孕市場。
採訪中,各界人士幾乎一致認為:應當對代孕進行立法。所有的代孕需求方、代孕媽媽,甚至包括一些代孕網站的負責人,也希望通過法律淨化市場。
中華醫學會倫理學分會主任委員李本富認為,長遠而言,我國代孕合法化是必然趨勢。目前有關部門不允許代孕的主要原因是相關法律不健全,一些在代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還無法解決。但他同時強調,即使代孕合法化,也要防止商業性代孕的出現。當然,給代孕媽媽適當的補償是應該的。(孫華) (來源:濟南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