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耶魯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張澤坤同學在下文中分享了自己準備博士資格考試的過程和感受。雖然不同學校在形式和程序上可能有所區別,而且不同學生的感受也會因人而異,但在學術要求和考試內容上則一般是基本一致的。
本文屬於公號原創專輯類型(1)「留學生年代的那些事」。作者簡介見文末。公號感謝作者授權發表原創。
這篇文章和澤坤的先生劉遙教授在公號文章中分享的史丹福大學政治系資格考經驗可相互參照著來閱讀。
文章在公號六月剛開辦時曾推過一次,很受讀者歡迎,但因原公號沒有留言功能,故我們借遷入新公號之際為後加入和想留言的讀者特地再推一次。
筆者是一個三年級的歷史博士生,剛剛在五月下旬完成博士論文開題和資格考試。雲裡峰陳教授鼓勵我趁著記憶還新鮮,寫一寫準備資格考的經歷。日常感慨忝居雲裡峰十學者之列的劉助理教授,嚴正告誡我只可談經歷,不可談經驗。
確實,行百裡者半九十,完成資格考,最多也就算跑完了博士馬拉松的百分之五十一。站在這百分之五十一的結點上,我沒有什麼成熟的經驗可以分享。但是回顧自己博士的前半程,雖然因為自己的無知和莽撞踩了很多坑,但在師友的關心和指導下,確實也避過了很多雷區。
我決定還是簡單記述我的備考過程,特別是從師友處獲得的一些有益的指導。此文若能對感興趣北美學術訓練的學弟妹產生一點微末的幫助,也可作為我自己常年接受各方安慰指導的反饋和回報。
耶魯大學校園(圖片由作者拍攝和提供並授權使用)
耶魯歷史系的資格考要求是,主修領域要讀60+以上的書,完成一篇史學史論文,輔修領域每門要讀40+以上的書,並設計一個本科生課程大綱,最後所有領域在資格考當天進行口試。可以跨學科選擇領域。作為中國古代史方向的學生,我們的固定動作是,中國古代史作為主修,中國近代史為第一輔修,剩下的一到兩個領域可以自由選擇。我在選擇領域的時候和我的導師韓森女士有過很多討論。我的師兄師姐大多選擇日本史或者宗教史。但是我因為對奴隸制度和社會身份比較感興趣,導師認為在北美研究奴隸相關的話題,需要具備和研究世界其他地區奴隸制度的學者對話的能力,所以我選擇了和研究羅馬史的蘭斯基教授做我的第三個領域,世界奴隸史。這也是我最難的一個領域。最初我想選擇韓國史,因為韓國的奴隸制可能是中國良賤制一個很好的比較對象,但是因為耶魯沒有專門研究古代韓國的教授,我就把自己感興趣的韓國奴隸制度書目列進了和蘭斯基教授的讀書清單。我的中國近代史領域導師選擇了泰蘇老師,一是因為我對法制史感興趣,二是導師說我的委員會裡不能都是老頭老太太,需要有思維敏銳的青年教授。「He can write you a reference letter in thirty years, when none of us are alive!」 (他三十年後還可以給你寫推薦信,那時候我們早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 韓森女士說。韓森女士在我因為要不要選日本史做我的第四個領域而猶豫不決的時候告訴我,資格考試不是學習這個領域的唯一方法,日後去給日本史的課程做助教同樣可以獲得相關領域的知識。「Orals are not your destination!」(資格考不是你學習的終點)韓森女士又說。確定考試領域之後就要列書單。每個人列書單的時候可能都會有氣吞山河的夢想。我也曾經給自己的中國現代史領域列了一百本書,而且有意避開了自己之前讀過的書。還沒交給泰蘇老師審閱,先跟韓森女士聊起我的計劃,我的雄心直接被韓森女士兜頭潑了一盆冷水。 「That’s insane.」 (你瘋了吧)韓森女士說。之後韓森女士就給我確立了「The most important ones, the ones you have read in class, and those would benefit your dissertation writing」 (最重要的書,上課讀過的書,和對你寫論文有用的書)的基本原則。
我一開始覺得韓森女士也太小瞧我了,畢竟泰蘇老師的書單可是有兩百多本。韓森女士說,「你泰蘇老師當年可是讀了JD又來讀PhD,你和他的主領域不同,人生階段也不同!」我懵懵懂懂地刪了書單,等到真正開始讀之後,面對同時準備三個領域的考試和寫開題報告的壓力,又被系裡陰差陽錯分去給美國史做助教,我才理解了導師給我潑冷水背後的智慧。
很多制定了宏偉閱讀計劃的同學,在執行時往往難以下手,導致學習進度一拖再拖。疫情期間,系裡把所有博士生的學術要求無條件延期一年,又降低了很多人的學習動力。準備資格考試,是一個需要很強自主性的過程。你不去找老師聊,老師基本不會主動找你。而且泛讀本身就有違人類的閱讀習慣,是一個需要強迫自己在固定時間內儘可能獲取知識的過程。一旦不設立嚴格的時間線,就會很容易在一本書上花費很多時間,完不成閱讀任務。所以我都儘量跟老師約固定的時間,形成一個穩定的日程,強迫自己去讀大量的書。雖然很多書還是讀得虎頭蛇尾,每次和老師聊天之前都壓力山大,但是聊完之後,就會覺得自己至少完成了一些東西,不是原地踏步。和很多同學相比,我比較幸運的是之前有囤書的習慣,所以疫情發生之後圖書館突然關門也不至於無書可讀。
美國的教授思想大多非常開放,他們很喜歡和本領域之外的人一起工作。蘭斯基教授對我這個沒有任何古代希臘羅馬史背景的國際生顯示出了異乎尋常的耐心。他總是對我講的東亞有關的情況展示出極大的興趣,並力圖用最簡單的語言,給我解釋各種羅馬法律和制度,最後再升華出一些中西方比較史學的智慧。
我和蘭教授偶爾的雞同鴨講甚至都呈現出這樣的對話模式。有一天,我倆正在視頻聊書,蘭斯基教授窗前掉下來一隻隼。正在講龐貝古城的蘭教授突然眼睛放光,說, 「Oh my god, that’s a falcon.」 (哦我的天,那是一隻隼)正在思考城市奴隸日常給養的我一時懵逼,直覺發問,「What? Sorry I don’t know.」 (啥? 對不起,我不知道。)蘭教授用他一貫的耐心,抑揚頓挫地跟我說,「Oh, it’s a big black bird. It’s very common along the coast of Connecticut…I think China might have similar ones, but not that common in the city…」 (哦,那是一種黑色的,大大的鳥。康州海邊很常見…我覺得中國可能也有類似的鳥,但是城市裡可能沒那麼常見…」 察覺到我眼中的費解,蘭教授終於一語中的, 「By the way, it’s not in Pompeii. It just dropped right in front of my window…」 (順便說,它不在龐貝,它就掉在了我窗前…)
我一開始對世界奴隸史這個領域非常畏懼,雖然書目清單是自己列的,但是選書的時候,對領域內的學者缺乏了解,大水漫灌,真正要讀的時候看著那麼多大部頭的羅馬史和地中海史著作,就總是畏難。書讀不動,就不好意思去找老師聊,惡性循環,人很焦慮。後來我鼓起勇氣去讓老師給我選出最應該先讀的書,好像突然有了突破口,接下來每次聊完,都讓老師幫我選三到四本書,後面的學習就逐漸變得順暢。
不同學校和院系對於資格考和論文開題的時間有不同的要求。耶魯歷史系可以自己安排兩個考試的時間,但是一般都不會相隔太遠。韓森女士建議我先論文開題,因為她覺得我開題報告寫得還可以,讓老師們帶著開題答辯留下的好印象去參加我的資格考試,可能會對我比較有利。
韓森女士在考前對我進行了密集的應試技能培訓。一開始我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因為擔心後面無話可說,總是傾向於先說廢話,把重要的觀點留在後面。韓森女士在距離考試還有近三個月的時候對我進行了第一次模擬考試,之後一針見血地跟我說,「Your answers are not sharp.」 (你的答案不夠犀利)我一陣心絞痛。韓森女士又問我,口試的目的是什麼。我囁嚅著說, 「force us to read more books?」 (強迫我們多讀書嗎?)韓森女士睜大眼睛,看著我,像要把這句話用眼神鑿進我的腦子裡,「口試是為了讓你學會日後怎麼和同事聊天,特別是那些不是你領域的學者。」我又一次恍然大悟。
春假之後,因為新冠疫情,大家人心惶惶,我也和很多同學一樣陷入焦慮,糾結要不要回國。泰蘇老師的話點醒了我。泰蘇老師說,你現在回國也沒辦法好好玩,不如留在美國好好讀書。於是我給國內一個基金會捐了錢,然後短暫地關閉了社交媒體,努力讓自己靜下心來讀書。現在回想,過去的幾個月,我努力地讓自己沒有什麼情緒波動,每天看書做飯睡覺,宛如修行。修行期間,幾個住的近的朋友在爸媽堅決反對的情況下,戴著口罩相互送飯,讓我對社群支持的重要性有了深刻領會。
我不是一個穩健型的選手,考試前一天還在抱佛腳。不過最有趣的就是考前臨門一腳向裡峰主請教了清代訟師有關的問題,成功押題。考試前一小時,我焦慮地在家裡轉來轉去,雲峰主白老師機智地告訴我,應該做深蹲。蹲完之後,我氣喘如牛,果然沒那麼焦慮了。
考試的過程很刺激,三個老師是截然不同的風格。韓森女士延續她一貫的坑娃傳統,主要根據我的史學史論文提問,專門挑我沒寫到的問。而且不按平時練習的套路出牌,包括現場讓我給另外兩位考官推薦書,並說明這些書為什麼會吸引他們。泰蘇老師問的問題不出之前討論過的大方向,但是大到清代法典在司法實踐中的意義,小到合同在經濟活動中的限制,讓我仿佛回到大學的羽毛球場,被高手的吊球吊得左支右絀,滿場亂飛。蘭斯基老師最為厚道,拿著我設計的世界奴隸史課程大綱,悠悠一笑,說你設計的問題不錯,我就挑幾個你問的問題問你吧,於是我最擔心的領域就這樣有驚無險地答完了。
考試之後,韓森女士第一時間來接我去一個海邊的露天餐廳吃飯。「我們去慶祝一下,保持社交距離的那種,」 韓森女士在電話裡說。可是等到了海邊,沒有想像中的熱烈慶祝,韓森女士整頓飯都有些欲言又止。終於等我啃完牛肉三明治,開始喝汽水,韓森女士抓了抓頭,開始給我講起目前歷史系嚴峻的就業形勢和疫情之後的經濟危機可能導致的就業市場縮水。「It’s time for you to face the reality.」 (是時候面對現實了)韓森女士說。
北美社科博士就業現實參見劉思達教授文章《寫給要找工作的博士生的話》
讀博期間如何發表論文參見杜樂教授文章《讀博期間發表第一篇學術文章》
張澤坤,耶魯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專業領域為唐宋社會史。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北京大學燕京學堂。
韓森女士(Valerie Hansen),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著作包括《紀元1000年:全球化的開端》、《絲綢之路新史》和《傳統中國日常生活中的協商 : 中古契約研究》等。韓森女士是北美漢學界知名博導,門下研究生只要報上韓森老師的大名,就會收穫「壯士不易」的眼神致敬。
蘭斯基教授(Noel Lenski),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著作包括Failure of Empire: Valens and the Roman State In the Fourth Century A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蘭斯基教授幾乎出現在所有羅馬史近作的致謝裡,人送外號「scholar sage.」
張泰蘇老師,耶魯大學法學院、歷史系雙聘教授。著作包括The Laws and Economics of Confucianism: Kinship and Property in Pre-Industrial China and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8)。因早年一篇青春激揚的採訪,成為「耶魯少年。」
主編按:
本公號是立志於促進國際學術和文化交流的一個平臺。公號文章目前由幾位北大學生自願者負責編發。所有打賞金額和文末廣告所得,將優先支付ta們酬勞。
本號內容歡迎分享,但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授權轉載請註明出處和作者。非經本號和作者專門授權, 請勿改動內容或將文字和授權圖片挪用。
公號剛開通直接留言功能,歡迎大家留言互動。違背基本語言文明規範的留言將被刪除,而屢犯者或進行人身攻擊的讀者將被禁止留言或永久請出公號讀者群。
每篇高質量原創文章都來之不易!如果讀了有收穫,請別忘了關注和給作者/編輯點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