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引進博士候選人制度

2021-01-07 搜狐網

  最近,南開大學淘汰了28名已經在學九年以上的博士生。我認為,這暴露了我國博士培養制度的漏洞。

  博士生學業不合格,或者論文達不到標準,當然可以淘汰。但是,僅因為在學時間太長而淘汰,顯然不合理。

不錯,學校經費有限,不可能無限期供養一個博士生,但是,學校也必須給那些不能如期完成論文的學生提供機會。一個兩全之策,就是引進博士候選人的制度。

  在美國的大學,一個文科博士課程學制通常為6年左右。前兩年修課,第三四年通過博士資格考試,成為博士候選人。第五年從事論文研究,第六年從事論文寫作。如果第六年完不成論文,學生可以向學校申請延期到第七年、第八年,甚至第九年。如果還完成不了,學校或許不再給學生註冊,但博士候選人資格拿到後就無法取消。候選人可能二十年後寫完論文,照樣可以拿到博士學位。

  為什麼要這樣?因為博士論文是開拓學術前沿的,所需的研究時間較長。我曾碰到一位研究臺灣文學的博士生,通過資格考試後才意識到必須學日語,否則無法理解日據時期的文學現象。這樣一下子就消耗掉兩年時間。另外,博士生本身的個人生活也會經歷種種變化。許多博士生是快三十甚至三十以上才入學,在學六年以上,自然會趕上結婚、生子甚至離婚等人生大事,他們需要一些靈活性來應付學業和生活的雙重挑戰。也正因如此,許多人六七年完不成論文,就停止註冊,日後有機會寫完後再提交,不會前功盡棄。

  南開大學這樣的制度,當然有其合理的考慮。學校不能無限期供應一個博士生,但為什麼不能給九年後的學生一個自謀出路的機會呢?限制在九年完成論文,不僅給一些學生帶來了巨大壓力,而且可能鼓勵論文的粗製濫造。

  我個人就是1997年開始耶魯大學歷史系的博士課程,今年才完成博士論文,前後整整9年。這一漫長過程,就反映了靈活的博士候選人制度的優越。比如,我是在四年級時通過博士資格考試的。不過在此之前,必須應付兩大挑戰:第一,二年級時小女出生,有了為人父的責任;第二,讀中國史需要很好的日文閱讀能力,獲得博士候選人資格也要求第二外語。說實話,要為通過考試,我已經學的日文就夠應付。但是,糊弄過了考試,日文還是不能讀。於是我申請停下正規學業,到日本進修一年。結果,我通過資格考試時雖然是四年級,但因為前面為學日文從正規課程中拿掉一年,實際上已經是讀博士的第五年了。

  通過大考,拿到候選人資格後兩年,我的論文還沒有寫完,但學校的獎學金全用完了,自己需要掙錢養家。2004年,也就是讀博士的第七個年頭,我拿到一個大學教職,在沒有學位的情況下開始了教學生涯。這樣就更得分心,到了第九年才提交論文。

  現在回想一下,如果耶魯大學採取南開大學這樣的制度,我會怎麼樣呢?我想,我肯定還是會如期完成的。但在學術水平上就得打折扣。第一,我不可能拿出那麼多時間學日文,而是對付一下考試完事;第二,我的論文也可以草草對付,因為達到標準並不難。比如,學校對論文的最低要求是一百多頁,我最後完成的論文,在刪掉一些已經或將要發表的內容後,還有五百頁的篇幅,至少比學校的最低要求多了三倍。這是何苦呢?可見,我們在設計博士培養制度時,要著眼於給學生創造條件,鼓勵他們達到最高的標準,而不是限制他們,逼著他們早早通過最低標準。博士候選人制度,正是講求質量而非速度的制度。

  薛湧(美國薩福克大學助理教授)《新京報》新聞熱線:010-63190000 、010-96096333

相關焦點

  • 「博士候選人」與「博士生」是一回事兒嗎?
    本文轉自科學網  作者:趙斌剛才閱讀他人博文,有人對「博士候選人」的稱呼提出了質疑,認為這是某位名人的傑作, 不如稱博士生,又有人附和,認為這是「假洋鬼子們故作姿態的翻譯」,也同樣認為「博士候選人」和「博士生」是同義詞。不過,但凡在海外接受過博士教育的人,對「博士候選人」這個稱呼並不會感到詫異,而且會覺得這樣的說法非常好。
  • 候選人資格考試 為博士寬進嚴出設門檻
    國內部分知名高校開始引進在國外通行的「博士候選人資格考試」,未通過考試的學生將無法進入下一階段學習。高校希望通過「寬進嚴出」模式,篩選出符合要求的學生,來保證博士生培養的質量。  近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印發《關於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明確將在研究生教育過程中加大淘汰力度。可以想見,將有越來越多的高校加大對博士生的分流,取得博士學位將越來越難。
  • 博士候選人VS博士生
    □範志新    記得某報曾刊載一篇文章,具體內容記不清了,而對作者署名前的稱謂卻印象很深,好象是一位在美國某大學的中國博士候選人。「博士候選人」是英文Doctor candidate的譯意,而在中國的大學裡卻很少聽到這種稱法,倒是「博士生」的叫法大行其道。這種現象發人深省。
  • 「博士候選人」資格考試:不容易!
    有個朋友剛剛通過了博士候選人資格考試。
  • 泉州:「十條乾貨」加快引進博士人才
    為貫徹落實人才「港灣計劃」,加快引進各類博士人才,近日,泉州市出臺《泉州市加快引進博士人才若干措施(試行)》,從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建設、運行考核激勵制度、博士後人員專項資助等「十條乾貨」加快引進博士人才。市人社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政策突出博士人才實績導向,對新設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的運行實施考核獎勵制度,對不合格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實施摘牌處理。
  • 劉希偉:中國近代博士學位制度探索歷程考論
    這一草案,一個重要的變化是將學士、博士兩級學位制調整為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制。其中,第六條規定:「依本法取得碩士學位,在前條所指之研究院或研究所,依照法令之規定,繼續研究二年以上,經該院所考核成績合格,提出於教部審定合格者,得為博士學位候選人。博士學位候選人,經教部會同考選委員會組織博士學位評定會,考試合格,認為對於某種學科,確有貢獻者,由教部授予博士學位。
  • MIT博士候選人:美國高校怎樣培養博士生?
    徐軼青本文原載《澎湃新聞》2015年6月14日,作者為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候選人。哈佛大學畢業生。新華社 資料博士生既是科研人員,也是未來的大學教師。因此,美國的研究性大學很重博士士生培養,為之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過去的五年裡,我在美國三所研究性大學求學,包括麻薩諸塞州劍橋市的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以及位於加州的史丹福大學。
  • 科學網—統計發現院士候選人超三成是海歸博士
    統計發現院士候選人超三成是海歸博士86位候選人來自北大、清華等高校,71人有海外留學、工作背景
  • 中美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比較研究
    摘 要:基於中國博士研究生「申請-考核」制改革現狀,對比中美研究生招生制度的報名條件、報名材料和選拔過程,借鑑其成功經驗,探索中國「申請-考核」制存在的問題,試圖為完善該招生制度提供合理建議。
  • 鄭州引進博士從政考驗公務員任用程序(圖)
    自2001年以來,鄭州共引進160名博士,在全國規模最大。《南方周末》曾以「鄭州博士從政開花是否結果」來存疑鄭州的舉動,但兩位博士相繼擔任一把手的現實,一定程度上表明鄭州引博不但在開花,也在結果。  調研了一個月後,針對當前城市規劃中存在的問題,雷從芳提出了「規劃公示制度」、「技術管理規定」、「規劃驗收」等建議。  向政協提交提案後,不到三天時間,雷從芳就接到了規劃局辦公室打來的電話,邀請他參與規劃局的會議,討論他的提案。雷從芳說:「這事有點稀罕,以往我給其他政府部門提建議,從沒有被邀請參會討論自己的提案。」
  • 麻省理工博士候選人自述:美國高校怎樣培養博士生?
    這樣,第二年結束後暑假可以用來想博士研究的題目。麻省理工的經濟系就是這樣做了,效果很好。這項改革在政治系被提了幾次,可是每次都被否決。最反對這項改革的,正是面臨考試的低年級學生們。通過資格考試的博士生被稱為「博士候選人」(PhD Candidate)。此後,他們就得以研究為主業了。
  • 應屆碩士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破格」有何不可?
    應屆碩士生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等標題對此進行了報導。對外公布的信息顯示,破格授予博士學位這一建議來自孫光宇所在的電氣學院。但這一建議究竟來自導師、學院,還是學位委員會,經歷了哪些程序,並沒有更進一步的說明。
  • 應屆碩士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破格」有何不可?
    而將其捲入輿論焦點的,不單單是這份亮眼的成績單,更是上述被破格授予博士學位的建議。西安交大新聞網9月2日《身邊交大人》欄目《孫光宇:發表16篇SCI,我用了三年》一文中介紹:孫光宇,錢學森學院院友,電氣學院應屆碩士畢業生,被電氣學院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 台州學院:實施人才強校戰略 三年引進博士245名
    近年來,隨著人才強校戰略的深入實施,台州學院不斷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據統計,近三年,台州學院已累計引進博士245名。  今天,在鮮花與掌聲中,王磊教授從台州學院負責人手中接過了聘書,成為2019年度台州學院引進的第100名博士教師。
  • 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本科和博士都畢業於哪些高校?
    近日,中國科學院網站公布2019年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經中國科學院主席團審定,最終確定的初步候選人共181位。 ▎博士畢業單位,國內單位佔多數 據統計,2019年科學院院士初步候選人接近7成畢業於中國高校和科研機構,其中畢業於中國科學院的
  • 泉州出臺《泉州市加快引進博士人才若干措施(試行)》
    為了加快引進各類博士人才,今年8月,泉州出臺《泉州市加快引進博士人才若干措施(試行)》。(責任單位:市人社局、市財政局)04給予博士人才引進優待凡我市引進的博士人才(團隊),可對照《泉州市高層次人才認定標準》(泉委人才〔2018〕19號)和泉州市引進高層次人才團隊評審規定
  • 博士緊張 67名候選人昨參加北京副局級幹部面試
    昨天下午,參加北京市計生委副主任公開選拔面試的候選人得在5名考官面前,觀點鮮明、條理清晰地回答出這個問題。類似的問題還有兩道,必須在20分鐘內連續回答,幾乎沒有思考時間。而且,這些只是面試的一半內容。昨天下午,67名通過了筆試的候選人來到北京會議中心,參加北京公開選拔13名副局級幹部和市屬企業高級管理人員的第二輪篩選——面試。
  • 博士候選人推薦
    我們並不是簡單的只是為顧客提供候選人,我們還會為僱傭公司提供專業顧問意見,保證候選人的質量,同時我們還會給侯選人專業的職業發展提供指引方向。能看到候選人與公司共同成長是我們最大的收穫和快樂。
  • 名校優秀生掛職基層幹部,福建引進生制度6年實效如何
    2012年以來,福建省探索從清華、北大、人大等名校引進優秀博士、碩士畢業生,直接掛職副縣(區)長、副鎮長等重要崗位幹部,並配套多項措施重點培養,旨在戰略性培養儲備年輕幹部。這一特殊的引進生制度引起了社會關注。  名校畢業的高學歷專業人才,一出校門就成為領導幹部,如何完成從學生到領導幹部的轉變?
  • 政見會上亂說醉話 臺灣一博士候選人被送醫治療
    龍潭區遊姓市議員候選人日前在公辦政見發表會說醉話。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華夏經緯網11月29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桃園遊姓市議員候選人19日在公辦政見發表會上,脫口說出「路上到處都有漂亮妹妹,我都想跟她愛愛」,遊事後說喝醉酒,但講的是真話,兩天後被家人送醫治療。   據報導,遊的鄰居說,遊9月初疑因情緒不穩被強制送醫,本月初醫師同意他出院,遊因此得以參加19日的政見發表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