釙是一種銀白色金屬,能在黑暗中發光,由著名科學家居裡夫人與丈夫皮埃爾·居裡在1898年發現,為了紀念居裡夫人的祖國波蘭,兩人對這種元素命名為釙。釙是目前已知最稀有的元素之一,在地殼中含量約為100萬億分之一,釙主要通過人工合成方式取得。
發現歷史:1898年皮埃爾·居裡與居裡夫人·居裡在處理鈾礦時發現釙元素,居裡夫人·居裡為紀念自己祖國波蘭(拉丁文 : Polonia),把這種新元素定名為釙。 居裡夫人研究鈾射線的存在,她製作了一種測量鈾射線的儀器平面電容器。她收集到各種各樣的物質,從實驗室弄到一切已知元素的化學純淨鹽和氧化物,包括幾種稀有的比黃金昂貴得多的鹽,還有博物館贈送的採自世界各地的礦物標本,她和她的丈夫就是在一個廢棄的大板屋裡進行工作。
居裡夫人把這種物質一一放到電容器的金屬片上,觀看電容器上的讀數。可是電容器下的那片金屬片上雖然已經更換了成百種物質,電流計上的指針始終沒有擺動。居裡夫人不怕失敗,繼續進行實驗。最後金屬片上放了釷的化合物,電流計上的指針終於擺動了。原來釷和釷的化合物也能放射看不見得光線。
然後他們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發現鈾的射線比一切鈾的化合物的都強。 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把瀝青和銅鈾雲母分別放到那片金屬片上時電流計反映出來的電流比鈾反映出來的要強的多,這意味著這兩種物質裡可能存在著另一種能夠射出射線的元素。居裡夫人又人工合成了銅鈾雲母,就成分看它和天然的相同,含鈾量也相同。
可是,當人造的含鈾雲母研成粉末,撒到那金屬片上時,它的射線比天然的礦物弱18%。這說明,在天然的銅鈾雲母礦中,存在著一種活潑的物質,它的射線比鈾的更強。這兩位科學家繼續研究。開始探索新射線的奧妙。居裡夫人決心把那謎一般的物質從瀝青鈾礦裡提煉出來。
他們把礦石溶解在酸裡,再往裡面通進硫化氫,溶液底部沉積了各種金屬硫化物,沉積物裡含有鉛、銅、砷、鉍。那透明溶液是鈾、釷、鋇和瀝青油礦所含的其他幾種成分。他們把沉澱物和溶液分別放到那金屬片上實驗,結果是沉澱物發射的射線更強。這說明那種物質是在沉澱物裡。[2]
居裡夫人把沉澱物裡的雜質一一除去以後,剩下來的那一部分物質所發出的射線比鈾發出的要強400倍。這一部分裡有很多的鉍,還有很多的未知物質,不過還不能把它們分離出來。1898年7月,居裡夫人向法國科學院提出了一份工作報告,肯定的指出他們已經發現了一種新元素,其同鉍相似,卻能夠自發的放射出一種強大的不可見射線,他們把這種元素命名為「釙」。 貝蒙成功地研究了這個未知元素的光譜。
1902年德國化學家馬克瓦爾德將一片光滑的鉍片浸放在自瀝青礦分離的鉍溶液中,發現一種有很高放射性的物質沉積在鉍片上。他認為這是一種新元素,命名它為radiotellurium。radio是「放射」;tellurium是「碲」。二者綴合就是「射碲」。他指出:「我所以將這一新物質暫時命名為射碲,是因為它的所有化學性質適合將它放置在當時還沒有被佔的元素周期表中第Ⅳ族格子中,即原子量比鉍稍高的那個元素……這種元素比鉍的電負性較大,但比碲的電正性較大。
它的氧化物也應該具有鹼性,而不是酸性。這種物質預期的原子量約為210。」在元素周期表中第Ⅳ族中原子量比鉍稍高的正應當是釙。馬克瓦爾德指出居裡夫婦發現的釙是幾种放射性元素的混合物。1903年馬克瓦爾德從15噸的礦物中提取出3毫克射碲的鹽,用電解法從這鹽溶液中把射碲分離出來。這引起一場關於釙和射碲的真實性的辯論,明確釙和射碲是同一元素。釙的名稱被保留下來。
同位素:所有釙的同位素都是放射性的。已知有兩種同位素異形體:α-Po為單正方體;β-Po為單菱形體。在約36℃時,發生α-Po轉化為β-Po的相變。金屬、質軟。常見的釙同位素如釙-209、釙-208、釙-210等。其中最普遍、最易得的是釙-210,其半衰期僅有138天,其放射性比鐳大近5000倍。釙-210危險性很大,在操作時即便是很小量也要格外小心謹慎。
製備方法:天然的釙存在於鈾礦石和釷礦石中,由於含量過於微小,釙主要藉助人工合成方式獲得。在瀝青鈾礦中,藉由鉍的衰變而得到釙。可用鋅還原氯化釙製得。克量的釙可用中子輻照鉍衰變產生,而製備較大量的釙則必須憑藉核反應堆等大型設備,但通常會在受國際協議嚴密監督下的核反應堆或粒子加速器中製造,全世界每年的產量也只有100克左右。
用途:其工業用途是用來消除盤捲紙張、電纜和金屬薄板等操作中產生的靜電以及去除照片底片上的汙塵。在該種情況下,釙-的放射性使空氣發生電離,離子所帶電荷中和了膠片所帶靜電。釙-210比活度高,產生的α射線與氫元素作用能產生中子,製成體積小而中子強度高的中子源,可用於製造核彈的觸發裝置。 釙的放射性比鐳強,可作為放射源
元素分布:地殼內含有非常低濃度的釙元素。在所有自然環境中,例如泥土、大氣以至人體都可以找到極少量釙210。天然的釙存在於所有鈾礦石、釷礦石中。地殼中釙的平均豐度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