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胎十月,一朝分娩。預產期既是一家人期待的日子,也是讓產婦害怕的時刻。相比分娩來說,整個孕期經歷的痛苦,只能算得上是一種預熱。斷十根肋骨之痛,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只有親身體會後,才能深刻領悟到痛不欲生的感受,一輩子刻骨銘心。
小美從婚前60天就開始吃葉酸,婚後卻沒有懷上寶寶,她懷疑是自己的身體原因。因為老公常年出差,回來的時間不固定,不一定趕到排卵期回來,急於懷寶寶過於緊張。於是兩人決定同時休息一段時間,讓身心放個假,兩個出去旅行,結果回來後月經推遲,居然是懷孕了。
孕早期打開了孕吐方式,幾乎每晚都會吐,別人說早中期就好了。可能她是個例外,一直吐到孕24周,更嚴重了,早上和晚上都吐,什麼也不吃不下,喝到海鮮、肉類。孕28周時,孕吐問題好轉,特別愛上吃肉,而且是肥的。偶爾想吐時,就吃一些酸的會好一些。後來,寶寶開始快速發育。也不知道往醫院做產檢跑了多少次,每次都誠惶誠恐。
預產期到了,老公已經提前回家了,每天陪著小美爬樓梯,醫生這樣有助於順產。遇到陣痛後,老公開車把她送到醫院,辦了住院,結果指檢未到三公分,不讓進產房,只好在徵得醫生的同意下,在醫院走動。一晚上沒怎麼睡覺,不疼的時候吃了點麵包和飲料。凌晨兩點時候,陣痛加劇,喊來護士,檢查後發現已經開到五公分了,馬上推進產房分娩。
小美和老公都比較激動,他們的孩子馬上要出生了。醫護人員測宮縮,結果並不理想。困得要命,幾次被宮縮痛疼醒。凌晨三點時,開到七公分,分娩進程似乎停頓了,醫生只好人工破水。由於宮縮不是太強,打上催產素,最後三公分,花了兩個小時時間,那種痛令人抓狂。
七八個醫護人員圍著她轉,教她呼吸、用力,過後幾個人在一旁聊天去了,摞下一句話,按我們說的繼續,放心好了,生孩子都這樣。她的老公是不能進入分娩室的,只好在門口焦急地等待,他用相機記錄下這個過程。當妻子和小孩被推出產房時,他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淚。丈母娘安慰她,都那麼大男人了,讓人看到多不好。
產房內會經歷什麼?
1、會陰側切
分娩時遇到產道狹窄或胎兒頭部過大的情況,可能要面臨會陰側切的經歷。多數產婦皮膚彈性較好,會繞開側切的風險順利分娩。有胎兒頭部過大,醫生會藉助產鉗或吸盤助產,可能會造成胎兒頭部血腫,不過不用擔心,產後給寶寶用溫水熱敷,過一段時間就會慢慢消退。
2、開指疼痛
開指的疼痛視產婦體質而定,這個過程一至數小時不等,有的甚至需要更長時間,二胎要比一胎更快。產前適當運動,如走路、爬樓梯等,有助於加快產程。
3、分娩呼吸
醫護人員一般會教產婦呼吸方法,以此配合分娩,減輕分娩的痛苦。但每個產婦對疼痛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有的感覺明顯,異常痛苦;有的疼痛不明顯或承受力較強。
4、補充體力
分娩時產婦可備一些巧克力或功能性飲料,在分娩時消耗體力較多,以此快速補充體能,為順利分娩做好準備。
5、排便相關
有時醫生形容用力如同解大便一樣,結果產婦在產床上一發不可收拾,甚至感覺有些尷尬,對於醫生來說司空見慣了。因為超過50%的產婦都有此經歷。
討論話題:你在分娩時,遇到哪些尷尬經歷?留言告訴我們吧。
圖片來源網絡,只供想像,圖文無關,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