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兼程,與黨和人民同行——寫在人民日報創刊七十周年之際

2020-12-17 人民網傳媒

原標題:風雨兼程,與黨和人民同行

  

  北京東郊五方橋南,人民日報社新落成的印務中心大氣、現代。

  在一層大廳,88歲的範守田隔著櫥窗玻璃,看著自己當年親手排出的人民日報創刊號,思緒又飛回到70年前那個戰火紛飛的初夏。

  1948年6月初,18歲的範守田乘卡車來到河北省平山縣西南約5公裡的裡莊。在一間農舍裡,這位年輕的印刷工人和同事們一起為人民日報「接生」。「一直忙到6月15日凌晨,一大早,報紙剛印出來,就被幾輛牛車拉走了。」

  從這一天起,這張誕生於解放戰爭硝煙中的報紙,就一直出版至今。

  70年,25541期,25541個日夜,人民日報與黨和人民風雨兼程、一路相伴,一同走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崢嶸歲月,一起走進更加昂揚的新時代。

  70年,從鉛與火、光與電到數與網,從對開兩個版的報紙到覆蓋近8億受眾的全媒體方陣,無論媒體形態怎麼改變,黨報的初心始終不變。

  「全黨全國人民都從人民日報裡尋找精神力量和『定盤星』。」2016年2月19日,親臨人民日報社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以這一生動凝練的表述,對黨中央機關報的職責使命給出定義。

  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

  「原來,信仰也是有味道的,甚至比紅糖更甜。」2012年11月27日,人民日報四版「人民論壇」專欄刊發評論《信仰的味道》,講述了全神貫注、伏案疾書的陳望道,在翻譯《共產黨宣言》時,誤把墨汁當糖水,蘸著墨汁吃粽子的故事。

  兩天後,在黨的十八大上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給現場同志講述了這個故事,並強調「真理的味道特別甜」。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讓黨的主張成為億萬人民的自覺行動,讓億萬人民的力量匯聚成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力,這是人民日報的使命,也是人民日報的擔當。

  「一看就是毛主席寫的!」

  《蔣傅匪妄圖突擊石家莊 我軍嚴陣以待決予殲滅》——1948年10月25日晚,創刊不久的人民日報各版已經付印,這篇新聞稿被緊急安排上版。

  10月28日和11月2日,人民日報又先後在頭版位置刊發了兩篇相關報導和評論。「一看就是毛主席寫的!」我軍指戰員心領神會。敵軍看到文章大驚失色,取消了突襲石家莊的計劃,「三篇雄文退五師」的佳話傳誦至今。

  「好幾年沒有見到這樣的好文章了!」1951年春,一篇題為《誰是最可愛的人》的通訊,擺上時任人民日報社總編輯鄧拓的案頭。他看完文章拍案叫好,破例將該文放於頭版社論位置發表。

  4月11日,文章見報,毛澤東看到後當即批示:「印發全軍」。這篇文章後來入選全國中學語文課本,影響和激勵了一代代中國人,「最可愛的人」也成為人民子弟兵的代名詞。

  在那個百廢初興的火紅年代,億萬人民每每都能從人民日報中讀到這樣振奮人心的文字,激蕩重整山河的豪情與力量。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報頭版刊髮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和社論《向毛澤東同志的好學生——焦裕祿同志學習》。

  「我當時上初中一年級,政治課老師在念這篇通訊的過程中多次泣不成聲。」習近平總書記曾這樣回憶。

  1990年7月9日,人民日報刊登《人民呼喚焦裕祿》一文。7月15日,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讀完文章,「文思縈系」,連夜寫下《念奴嬌·追思焦裕祿》:「……路漫漫其修遠矣,兩袖清風來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

  雷鋒、歐陽海、劉英俊、王傑、向秀麗……他們的名字,閃耀在共和國的星空;他們的故事,讓無數人潸然淚下。一字一句誦讀人民日報的報導,學習他們的感人事跡,是那一代人的共同記憶。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人民日報印發喜報。當天,這份「新中國第一份彩色號外」一報難求,無數雙手伸向空中接取號外的鏡頭被永遠定格。

  《中共北京市委宣布 天安門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動》——1978年11月16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這篇200餘字的消息,不啻為又一顆「原子彈」,許多人捧讀報紙,喜極而泣。

  對於剛剛走出十年「文革」陰霾的中國,這篇報導宣示:一個新的時代,就要開始了。

  鄧小平批示「寫的真實」

  1978年3月26日,人民日報刊發了一篇題為《標準只有一個》的短文,率先提出「真理的標準,只有一個,就是社會實踐」的論斷,發出了思想解放的先聲。

  其後不久,「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迅速席捲全國。當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黨和國家歷史迎來意義深遠的偉大轉折,改革開放大幕由此開啟。

  畢竟還是早春,一股否定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倒春寒」悄然出現。1979年5月16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全文轉載了遼寧日報的文章《分清主流與支流 莫把「開頭」當「過頭」》。「活起來了!」這篇述評道出了農民心裡話。

  「由於人民日報的轉載和評價,文章產生的影響,遠遠超出了遼寧省的範圍,在全國引起了很大反響。」文章的作者、後來擔任人民日報社總編輯的範敬宜這樣回憶。

  1984年8月22日,鄧小平80歲生日之際,鄧榕拿著她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的文章《在江西的日子裡》請父親審閱。鄧小平看了之後,拿起鉛筆寫下批示:「看了,寫的真實。」

  對於人民日報,鄧小平傾注了很多心血。1963年1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元旦社論《鞏固偉大成績 爭取新的勝利》,送審稿中有這樣一句話:「雞、鴨、鵝等也增加很多」。鄧小平提筆把「很多」改成了「較多」。一字之改,實事求是的作風躍然紙上。

  「加快改革!我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1987年10月6日,人民日報刊發的長篇政論文章《中國改革的歷史方位》,大聲疾呼「社會主義的道路需要探索,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道路也需要探索。」這樣的觀點振聾發聵,「每一個熱切關心中國改革的人,都可以從中得到啟發。」

  1993年12月22日,恰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閉幕15周年,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署名「任仲平」的文章《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四屆三中全會》,對改革的要義、經驗、方法以及未來目標進行了深入闡述,「任仲平」文章也進入讀者的視線。

  「任仲平」取音「人民日報重要評論」,至今已刊發100餘篇。「凡有大事,必看任仲平;把握大勢,必看任仲平。」任仲平以其新穎的立意、獨到的觀點、流暢的文筆,成為最具影響力的政論品牌。

  《一場關於承包魚塘的爭論》《上下一心打好今年改革攻堅戰》《再幹一個二十年》……在風雷激蕩的改革年代,人民日報始終挺立時代潮頭,以飽蘸理性與激情之筆,奮力書寫改革故事,推動改革進程。

  習近平鼓勵「不忘初衷」

  2016年2月19日,一個永載人民日報史冊的日子。

  這一天,在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前,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人民日報社,同報社員工親切交談。

  「要適應變化、不斷壯大,關鍵是不忘初衷、堅定信念,新聞輿論陣地既要堅守也要與時俱進。希望大家永遠朝著新的目標不斷努力。黨中央支持你們,我也支持你們。」總書記的親切關懷和殷切寄語,令報社全體員工倍感振奮、備受鼓舞。

  黨的十八大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站在歷史和未來的交匯點上,中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滾石上山,闖關奪隘;逆水行舟,過灘涉險。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砥礪奮進,開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徵程。

  2015年2月25日,春節後的第一個工作日,人民日報推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系列評論員文章。5篇文章邏輯清晰,結構嚴謹,文筆生動,第一次全面系統闡釋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一石激起千層浪。「『四個全面』執政理念高度和寬度前所未有」「人民日報評論的最高規格、最強發聲」……很多人給出這樣的評論。

  求取公約數、畫好同心圓,堅定「主心骨」、當好「定盤星」,在這個格局大開、氣象一新的新時代,人民日報人對職責使命的認識愈加清醒和堅定。

  大國的揚帆遠航,離不開掌舵者;民族的復興徵程,呼喚領路人。

  2018年3月17日,習近平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全票當選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人民大會堂的掌聲經久不息,人民日報社論《國家的掌舵者 人民的領路人》應聲而出——

  「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團結一心、矢志奮鬥,我們就沒有什麼困難不能戰勝,沒有什麼奇蹟不能創造。」這是全黨的意志,也是人民的心聲!

  腳上有泥土 心中有真情

  「我看了2017年6月5日《人民日報》刊登的在內蒙古杭錦旗巴拉貢鎮昌漢白村精準扶貧駐村調研形成的《駐村三記》……」2017年6月23日,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到人民日報的一篇報導。

  「他們為什麼貧困?」「穩定脫貧靠什麼?」「打工機會在哪裡?」,直擊要害的三問,問出了對精準扶貧的深入思考,道出了人民至上的理念和情懷。

  當年,毛澤東揮筆寫下「人民日報」4個大字的時候說:「就用人民二字,為人民服務嘛!」

  就像這個名字一樣,從誕生的那天起,人民日報就始終心繫人民、服務人民,始終為人民書寫、為人民放歌。

  群眾愛讀這些「火柴盒」

  「當時報社共有上百人,社裡地方小不夠住,一半以上的村民就主動騰出好房間來給工作人員住。」裡莊村黨支部書記康連祥回憶起裡莊時期的人民日報社往事,記憶猶新,「大家共同生活,相處融洽,特別是編輯部人員時常教育村裡孩子們努力學習。」

  為表達謝意,裡莊村的一名小學教師特地刻了一塊「為人民服務」的木匾送到報社。

  剛剛進城,報社就請來各界群眾,聽取意見,發展通訊員。有的工人感動地說:「出報要聽工人的意見,讓工人寫稿子,可真是做夢也想不到的事。」

  「黨報通訊員首先不應是投稿人,而應是『社會活動家』」。1951年6月18日,時任社長範長江以「人民日報編輯部」名義起草了一封信,發給編輯部全體人員和全體通訊員。

  針對「內容貧乏、單調,報導面太窄,尤其對人民生活關注太少」等問題,1956年7月1日,人民日報進行了一次意義深遠的改版。

  「人民日報是黨的報紙,也是人民的報紙」「只有靠著人民群眾,我們才能把報紙辦好」。當天頭版頭條刊發的改版社論這樣寫道。

  「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對於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中這一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習近平總書記一錘定音。

  1984年12月7日的人民日報四版,刊登了一位年輕幹部的來稿《中青年幹部要「尊老」》。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時任河北正定縣委書記的習近平,他當時剛剛31歲。文章真實反映了一名剛走上領導崗位不久的年輕幹部的心聲,在全國引發廣泛討論。

  「今日談」,人民日報頭版的固定欄目,1980年1月創辦後,雖經數次改版,一直保留至今。這個短小精悍的小言論欄目,讀者來稿的比例佔到90%左右。

  「開門見山,內容實在,群眾愛讀這些『火柴盒』式的短文章。」河南省內鄉縣一位讀者這樣說。

  「讀者的來信,……可以使我們的報紙豐富起來。」1950年3月15日,人民日報第五版刊登了題為《報紙編輯部怎樣處理勞動者的來信》的文章,並在第六版正式開闢「讀者來信」專欄。

  1987年1月,「讀者來信」擴為一個整版,至今已推出了1857期。現在,「讀者來信」版每月收到群眾來信來電1000餘條,成為人民日報與讀者之間的「直通車」。

  「本人於前幾日投訴水泥廠欠民工工資一事已得到解決,感謝對我們的關心和幫助!」2016年底,一位四川網民通過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留言,反映自己和工友遭遇欠薪的問題,幾天後拿到工資。

  早在2006年「網絡問政」尚屬新鮮事物時,人民網就推出「地方領導留言板」欄目。10多年來,各地網民共寫下140多萬條留言,2500多位各地各級領導幹部回應關切,90多萬件民生訴求得到解決。

  全黨辦報、群眾辦報、開門辦報,從小山村裡走出來的人民日報,深深懂得「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深深知道報紙的根永遠在人民之中。

  「豆腐塊」貼在扁擔上

  1974年1月8日,人民日報刊登了2篇關於四川農村利用沼氣的報導。當時擔任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的習近平看後「很興奮」,很快就帶隊去四川實地考察,半年後就在梁家河建了陝西省的第一口沼氣池。

  把筆觸伸進泥土,把版面留給群眾,這是人民日報人70年不變的堅守。

  1980年6月20日,人民日報五版刊登了一篇題為《長途販運是投機倒把嗎?》的報導,不少農民將這個「豆腐塊」剪下貼在扁擔上,作為「合法」的依據,挑著貨物去趕集。

  《農民為什麼如此喜歡生產責任制》《一張營業證解決了十三口人生活》《正定翻身記》《蘭考如今「吃」泡桐》……一篇篇膾炙人口的報導,串起了一部故事版的中國當代史。

  1992年,人民日報發起「中國質量萬裡行」大型系列報導,對大量假冒偽劣產品進行批評曝光,引發對產品質量問題的全國性反思。

  「蔬菜貴,貴在哪裡?」1995年春節前夕,人民日報記者走訪北京、河北等地的蔬菜市場和種植大棚,一筆筆記帳、一道道核算,推出報導《節日追蹤問菜價》,在2月10日頭版頭條刊發。報導給出的答案是「農民沒多掙,市民沒少花,北京的菜貴,貴在中間環節」。

  其後,從2月15日至3月21日,人民日報陸續推出12篇《菜價追蹤》系列報導。這組報導的成功,讓人民日報的記者編輯們再次感到,必須「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認真抓老百姓關心的問題」。

  2005年,在人民日報開設「人民時評」欄目,對重大新聞、熱點事件及時發聲,在新聞界引發不小轟動。

  《「圓明園防滲」的象徵意義》《「華南虎事件」讓誰蒙羞》《如何保證不跟公眾「躲貓貓」》《「烏坎轉機」提示我們什麼》……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人民日報一篇篇直面熱點、觀點獨到、文筆犀利的時評,不僅豐富了人民日報評論的話語體系,更拓展了新的主流價值出口。

  2011年1月,一個名為「求證」的欄目出現在人民日報四版,欄目的定位是「探尋喧譁背後的真相」。

  2012年,「求證」欄目編輯敏銳捕捉到公眾對PX話題的關注,當即著手調研有關PX話題,2013年7月30日至8月2日,該欄目推出系列報導「探析PX之惑」,4篇稿件調查紮實細緻,立場客觀理性,對澄清公眾關於PX的認識誤區發揮了重要作用。

  樂群眾所樂,想群眾所想,盼群眾所盼,人民日報在黨和人民之間架起了連心橋。

  「我爺爺識字不多,但是他收藏了各個時期的人民日報。我想,他珍藏的是對人民日報的一份樸素感情。」河北省邯鄲市中心醫院一位讀者說,「人民日報和人民群眾的心是相通的。」

  記者「接地氣」 文字「冒熱氣」

  「貧困戶吃低保,別人爭得面紅耳赤,老郭卻總想讓出去:脫貧靠勞動,不能躺在『政策溫床』上!」2016年12月25日,河南封丘縣王村鄉小城村農民郭祖彬的脫貧故事上了人民日報頭版頭條。

  「身上一頭汗,腿下兩腳泥,這樣才能抓到大魚、活魚。」撰寫這篇報導的河南分社記者感觸很深。

  「一位普通農民上了頭版頭條,人民日報『接地氣』!」很多讀者給人民日報點讚。

  記者「接地氣」,文字才能「有生氣」,報導才能「冒熱氣」。在黨報的記者編輯中,「天安門上想問題,田間地頭找感覺」這句話被反覆提起。

  「雖然吃了苦,但心很甜;雖然身上髒,但思想純潔多了。」 一位參加2018年「新春走基層」活動的年輕記者在採訪西藏農家的體會中寫道。

  每年的「新春走基層」活動,報社編委會成員帶頭參與,和記者一起翻大山、過田埂、坐炕頭、宿農家,撰寫散發著泥土芬芳的報導。在今年的活動中,上百位編輯記者放棄了春節與家人團聚的機會,組織小分隊,參加調研行,上高原、下海島、進社區、訪軍營,31個國內分社的記者全部報名參加。

  把鏡頭對準基層,讓群眾成為主角。在報紙版面、網絡頁面,經常能讀到「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精品佳作,在田間地頭、廠礦車間、邊關哨所,經常能看到人民日報記者忙碌的身影。

  「基層幹部有些什麼樣的苦辣酸甜?群眾對他們抱有哪些新的期待?」2013年5月20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通訊《一個基層幹部的苦辣酸甜》引發熱議,一位網友評價這篇報導「真實到想哭」。

  上海市嘉定區新成路街道一位社區幹部說:「讀了報導深有感觸,基層幹部要始終以心交心、以情動情,踏踏實實做好每一件事。」

  「這光景好著咧,自來水都通到窯洞裡來了」「青壯年大都回村了,人改造環境,環境也在改造人」……2018年1月30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發報導《梁家河村民說今昔》,採寫這篇報導的記者感觸最深的是:「人比山高,腳比路長。踏訪了延安梁家河村,深以為然。」

  腳上沾有多少泥土,心裡就有多少真情。「人民日報記者,人民的記者」,毛澤東當年對人民日報記者金鳳說的這句話,被一代代人民日報人鐫刻在心上。

  緊扣時代脈動 定格歷史瞬間

  「這是1955年胡志明主席訪華時的報紙,我們費了些勁找到的,一共16期。」「這是今年1月份你到訪中國時的人民日報。」2017年11月13日,在越南進行國事訪問的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送了一份國禮給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19期人民日報。

  這是人民日報第一次作為國禮送給外國領導人。

  記錄歷史的人民日報,也走進了歷史的鏡頭。

  70年風起雲湧,人民日報從未缺席;70年改天換地,人民日報都在現場。

  標題的力量

  1949年10月1日,人民日報記者陳柏生一早就穿上嶄新銀灰色列寧服,挎上綠色帆布包,和同事前往南苑機場,採訪參加開國大典的新中國空軍飛行員。

  「祖國啊!讓我好好看看你吧!今天的看和記就是我的最重要的任務。」當機群飛過天安門廣場時,陳柏生的心都快跳出來了。

  35年後的同一天,同樣在天安門廣場,一群北大學生在遊行隊伍中突然打出「小平您好」的橫幅。

  「這句樸素、真誠的問好和自由奔放的表達,不也反映了廣大群眾對我們黨、對改革開放事業的由衷擁護嗎?」人民日報攝影記者王東迅速端起相機,記錄下這一瞬間。是夜,幾經權衡,這張照片被安排在二版中部。

  幾十年來,這張照片及其上版過程,一直為新聞界津津樂道。

  1977年3月,人民日報記者採寫的《全教會(紀要)是怎樣產生的?》一文(「全教會」指1971年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注),作為內參報送中央,對恢復高考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在鄧小平同志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之後,1978年2月17日,人民日報用兩個整版刊登了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講述數學家陳景潤勇摘數學「皇冠上的明珠」的感人故事。在經歷十年「文革」之後,這篇報導極大喚醒了中國人的科學意識,陳景潤成為一代中國青年的偶像。

  1981年3月20日,中國男排在世界盃亞洲預選賽上以3∶2逆轉戰勝韓國隊,獲得世界盃的參賽權。北大校園沸騰了,學生們喊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3月22日,人民日報以《「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為題報導了這一消息,這個口號也鼓舞了整整一代人,至今仍讓人熱血沸騰。

  《東風第一枝》《致巴金》《洗桃花水的時節》《欣聞荊州去復來》《「申遺」少留後遺症》《何處是鄉愁》……一大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豐富了讀者的精神世界,滋養著人們的心靈家園。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第143個正式成員。在卡達多哈,人民日報記者作為中國代表團唯一隨團記者出席籤字儀式,見證了這一歷史性時刻。

  2003年,非典爆發。4月15日,人民日報五版以護士日記形式,整版刊登《對抗「非典」 難忘那46個日日夜夜》。一位中央領導同志批示:我滿含熱淚看完了「護士日記」,深深地被無私奉獻的醫護人員所感動,也希望我們的媒體能多一些這樣「三貼近」的好報導。

  「此刻,我們就是戰士!」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發生特大地震,人民日報記者第一時間奔赴抗震救災最前線。

  「翻開採訪本,多少行被淚水模糊的字跡;關上錄音筆,耳畔依然迴響著生命的悲愴和吶喊……」一位記者在日記裡寫道。

  為了進入北川縣城採訪,人民日報記者徒手翻越垮塌的山體,第一時間發回北川堰塞湖真實情況,平息了謠言,穩定了人心。

  有人說過,有哪一種別的什麼職業允許你把正在發生的歷史寫下來,作為它的直接見證呢?在重大歷史現場,人民日報記者以其特有的專業與敬業,向記者這個崇高的職業致敬。

  從這裡讀懂中國

  「我最好的知心朋友」,6月8日,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習近平總書記這樣稱呼俄羅斯總統普京。他向普京頒授了第一枚中華人民共和國「友誼勳章」。

  兩天後,在風景如畫的青島,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八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上海精神」的獨特價值,提出構建上海合作組織命運共同體的五項建議,再次顯示出一位大國領袖對國際格局的深刻洞察和深邃思考。

  會議結束不到2小時,人民日報的首篇評論員文章《國際關係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就被各大網站置頂,參加青島峰會報導的外媒同行驚呼:「首發定調,人民日報神速!」

  70年風雲變幻,中國堅定不移走向世界,並且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人民日報也成為國際社會觀察中國、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為了一條關於尼克森在記者招待會上講話的新聞,周恩來將人民日報國際部編輯從北京招至大連,再讓編輯從大連跟至上海,反覆修改方才定稿。

  據統計,新中國成立後的20多年裡,周恩來親自審閱和親筆修改的國際部稿件超過1000篇。

  北京時間1999年5月8日凌晨,人民日報國際部一位編輯家裡的電話驟然響起,本報駐南聯盟記者傳回一條駭人聽聞的消息——「北約飛彈擊中了中國大使館」,此時離大使館遭襲僅僅15分鐘。

  9時20分,人民網在國內媒體中首先發布這一消息,並迅速開通了一個「強烈抗議北約暴行BBS論壇」,其後更名為「強國論壇」,這也是中國網絡媒體創辦的第一個時政論壇。

  5月9日是個周日,當時還是周報的環球時報增出一期特刊,頭版整版刊登本報記者發回的現場報導《我親歷中國使館被炸》,報紙上市不到3小時即被搶購一空,其後2天加印6次,總發行量近200萬份。

  1985年3月,人民日報海外版即將創刊,鄧小平欣然題詞:「向海外朋友問好!」表達了對這份報紙的厚望。

  「那是『郵箱裡的燈光』」,很多初到海外的中國留學生都能收到一份大使館為他們訂閱的人民日報海外版,這讓他們倍感溫暖,因為那是「來自中國的家書」。他們很多人回國後,還保留著訂閱海外版的習慣。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吸引外資的總量,60%以上由華僑華人投資或牽線。很多華僑華人說,他們正是通過人民日報海外版了解了政策,認識了朋友,堅定了回國投資創業的決心……

  以中國的視角報導世界,以世界的視野報導中國,通過人民日報,全世界看到了一個更加開放自信的中國。

  「總書記元宵節送祝福啦!」

  「大家好!在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即將到來之際,我向大家致以節日問候,祝大家身體健康、工作順利、闔家幸福!」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人民日報社客戶端編輯室,錄製了一段音頻並親手點擊發布。「總書記元宵節送祝福啦!」很快,這條音頻的全網點擊量超過2.5億。今年元宵節,很多網友還在微信朋友圈熱轉。

  「如何在眾聲喧譁中聽清人民日報的聲音,在眾說紛紜中聽懂人民日報的聲音。」在6月12日的讀者座談會上,一位讀者提出這樣的問題。

  這是網際網路條件下,包括人民日報在內的傳統主流媒體面臨的時代課題。根本的途徑就是加快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真正實現「融為一體、合而為一」。

  這幾年來,人民日報以建設中央廚房(全媒體平臺)為抓手,統籌採編力量,再造採編流程,實現「一體策劃,一體採訪,一體傳播」,極大激發了全媒體新聞生產力。

  「『軍裝照』原來是人民日報做的!」很多人感到吃驚。

  2017年建軍節前夕,人民日報客戶端推出互動型H5產品《快看吶!這是我的軍裝照》。上線不到10天,瀏覽量就突破10億,超過1.55億網民參與,創下業界單個H5產品訪問量新高,成為網上「爆款」。

  「今天的中國,每一分鐘會發生什麼?」今年兩會期間,人民日報客戶端推出3集國家形象系列宣傳片《中國一分鐘》,快速的剪輯、精美的畫面、直觀的數字,展示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發生的歷史性變化,上線一天全網瀏覽量突破1.58億。

  70年,「8匹騾子就能拉走報社全部家當」的歲月已經遠去,現在的人民日報已不僅僅是一張油墨印刷的報紙,而是擁有報網端微等10多種載體、400多個終端平臺、覆蓋用戶近8億的「人民媒體方陣」。

  今年4月,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接受人民日報全媒體記者採訪,當得知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有近8億受眾時,他不禁感嘆:「這是我所見過的最大平臺了!」

  「一個睿智又堅決的領導人」「舉止非常優雅」「受中國人民愛戴」……2015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前夕,人民日報製作推出短視頻《習主席來了》,15個國家的20多位留學生暢談他們眼中的習近平。視頻在全球各大社交媒體平臺熱播,無數國外網友點讚。

  借船出海,借筒傳聲。截至目前,人民日報海外社交媒體帳號的粉絲量已突破5000萬,粉絲量、活躍度居全球報紙類媒體之首。

  人民日報還首創定製推送方式,與近80個國家的400多家主流媒體建立了內容合作關係,2017年推送原創報導715件,實現落地1.26萬次,人民日報的優質內容借外媒在全球各處落地。

  媒體融合,關鍵在人的融合。

  運用中央廚房機制,採取「興趣化組合,項目制施工」模式,全社250多名編輯記者組建了50個全媒體工作室,「學習小組」「俠客島」「麻辣財經」「一本政經」等微信公眾號在新媒體平臺聲名鵲起,廣為人知,「提筆能寫,舉機能拍,對筒能講」的「全能編輯」「網紅記者」不斷湧現。

  2018年6月11日,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前夕,全國移動新媒體聚合平臺「人民號」正式上線,超過2000家主流媒體、黨政機關、高校、優質自媒體和名人入駐。

  「人民號」——一個有著特殊意義的名字。70年前,她從平山縣的小山村駛來;70年後,她又將揚帆遠航,開啟更加波瀾壯闊的航程!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

  「必須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牢牢堅持黨性原則,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牢牢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牢牢堅持正面宣傳為主。」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論述,為新時代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也為人民日報社指明了前進方向。

  使命在肩,初心不忘。

  在習近平新聞思想指引下,牢記黨的重託和億萬人民的期望,七十華誕的人民日報將煥發青春再出發,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徵程中,續寫新華章,再創新輝煌!

(責編:宋心蕊、燕帥)

相關焦點

  • 《長江文藝》創刊七十周年 書寫新中國文學華章
    伴隨新中國七十年的腳步徵程,《長江文藝》,這本與共和國同行的文學期刊,也迎來自己七十歲的生日。日前,在湖北省圖書館,《長江文藝》舉辦了創刊七十周年作品賞讀會,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王豔玲,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邱華棟,中國期刊協會副會長李軍,以及來自全國的各地的嘉賓六百多人歡聚一堂,共同見證這本期刊七十年的光輝歲月,重溫新中國文學進程中,《長江文藝》對中國文壇做出的重要貢獻。
  • 「甘甜中國夢,共愛一個家」——甘家口街道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
    人民網北京8月16日電(馬健) 今天上午,在祖國即將迎來七十華誕之際,由甘家口街道與人民日報社《諷刺與幽默》報聯合主辦的「甘甜中國夢,共愛一個家」——甘家口街道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主題嘉年華活動在中央電視塔廣場隆重舉行。
  • 與共和國同行 在新時代閃耀 ——寫在《光明日報》創刊70周年之際
    2019年是《光明日報》創刊70周年,創辦之初的《光明日報》曾經是中國民主同盟的機關報,後發展為由各民主黨派和全國工商聯聯合主辦。
  • 《南方都市報》《華商報》等總編輯祝賀《南國都市報》創刊20周年
    深情寄語 一路同行《南方都市報》總編輯戎明昌:港灣對話,瓊粵共進。《南方都市報》祝賀《南國都市報》創刊20周年,也祝願《南國都市報》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越辦越好!在網際網路+時代,《南國都市報》始終保持創新的激情和活力,以執著、堅守,為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加碼。《華商報》總編輯楊君《半島都市報》總編輯韓浩:祝《南國都市報》在新的20年裡繼續乘風破浪,再創輝煌。讓我們兄弟媒體攜起手來,一起講好海南和山東的故事,一起講好南海和黃海的故事。
  • 風雨兼程六十載,廣州電車伴你行
    風雨兼程六十載,廣州電車伴你行 2020-07-03 18: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民畫報社韓文《中國》創刊十周年啦!
    架起溝通橋梁 打開理解明窗——韓文《中國》創刊十周年活動在韓國首爾舉行金秋十月,收穫時節,2018年10月11日,中國面向韓國的唯一國家級刊物韓文《中國》,在首爾舉行了創刊十周年暨韓國專家顧問委員會啟動儀式。
  • 援藏題材電影《太陽和月亮》開機
    原標題:援藏題材電影《太陽和月亮》開機   援藏題材電影《太陽和月亮》開機儀式近日在西藏昌都舉行。   據悉,電影《太陽和月亮》得到福建省委宣傳部、西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高度認可,被列為文藝創作扶持項目。
  • 「童心同行,率性而歌」——東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舉行建校七十周年...
    中國網9月19日長春訊(記者 王曉霞)9月15日上午9時,東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建校七十周年慶祝活動在自由校區舉行,全校教師、離退休老教師、廣大校友、社會各界賓朋歡聚一堂,共同慶祝東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建校70周年。
  • 人民日報評論部:百年風雨,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從今天起,我們推出系列評論「偉大徵程上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與您一起在歷史和現實的激蕩中,把握時代潮流和人心所向,汲取繼續前進的磅礴力量,獲得走向未來的寶貴啟示。   ——編  者      每當風雨來襲,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總是最重要的保障、最可靠的依託;每次風雨過後,中國人民對中國共產黨更加擁護和信賴,對中國制度更加充滿信心   中國共產黨植根於中國的大地與人民,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是中國共產黨人與生俱來的初心和使命
  • 風雨兼程入黨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 ——摘自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 20世紀前半葉,中國經歷了半世浮沉。在社會動蕩不安、國家陷於危難之際,眾多文化工作者選擇中國共產黨為精神依歸,在其專業領域、用其特有的方式拯救國難,為黨的事業作出卓越貢獻。
  • 五周年慶典 | 崔佧TRECA「感恩有你,風雨兼程」活動順利舉辦
    2020年11月14日,法國崔佧武漢店「感恩有你,風雨兼程」五周年特別企劃活動在美麗的東湖風景區成功舉行,吸引了無數新老顧客親臨現場。五年的風雨兼程,法國崔佧TRECA從未停止過探尋睡眠藝術的初心,為下一個五年,砥礪前行!
  • 心向黨 祝福黨 | 六院青年獻禮「七一」
    機關團支部祝福我們的黨1921-2020戰爭時,你衝向戰火紛飛的戰場,為人民帶來希望;災害中,你站在人民前面,撐起安全的天空;和平時,你守在祖國邊疆,默默守護。在黨的九九華誕之際,祝福黨生日快樂,願黨長盛久安。
  • 人民日報刊發「宣言」系列文章引發熱烈反響
    原標題:凝魂聚氣強自信 在喜迎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9月26日、27日、28日,人民日報一版連續刊發《雄關漫道真如鐵》《人間正道是滄桑》《長風破浪會有時》三篇署名「宣言」的文章,在社會各界引發熱烈反響。
  • 新農村在線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誠信企業頒獎盛典圓滿禮成
    大會對優秀員工和誠信企業、最美奮鬥者、創新名牌、最美書畫家進行了表彰獎勵。圖為表彰大會頒獎典禮現場。由新農商網-新農村在線舉辦的2019年度「新農村在線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誠信企業』、『最美奮鬥者』、『創新名牌』、『最美書畫家』」評選活動同時揭曉。
  • [光明日報]「以人民之名」 中國人民大學舉辦紀念命名組建七十周年...
    為紀念中國人民大學命名組建七十周年,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總結中國共產黨創辦新型高等教育的歷史經驗,10月3日,中國人民大學舉辦人文社會科學論壇2020學術研討會。
  • 奮進新時代 做出新貢獻——寫在北京大學建校120周年之際
    回望歷史:弦歌不斷 風雨兼程  「北京大學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是這段光榮歷史的見證者。長期以來,北京大學廣大師生始終與祖國和人民共命運、與時代和社會同前進,在各條戰線上為我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