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銀自曝巨虧近千億元人民幣。備受爭議的孫正義稱,戰術上已經後悔了,但戰略上他沒有任何改變,將繼續豪賭。
作者|張吉龍 編輯|安心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這句話用到軟銀孫正義身上似乎頗為應景。
4月13日傍晚,軟銀集團發布了截至2020年3月31日的上一財年業績預測——經營虧損1.35萬億日元(約合875億元人民幣),淨虧損7500億日元。
此前,雖然市場已經預計到2019年軟銀財務表現不佳,但仍然給出了4665.6億日元的利潤預期。
這是軟銀十五年來首次出現財年虧損。就在前一年,軟銀還實現了1.4112萬億日元(約合927.5億元人民幣)的淨利潤。
將軟銀業績拖入深淵的正是孫正義近年來耗費大量心血的願景基金。軟銀稱,由於市場環境惡化,導致願景2019年投資虧損約1.8萬億日元,此外,軟銀自己的投資也虧損了8000億日元。
軟銀集團因此陷入資金鍊緊張的困境。華爾街日報稱,截至 2019 年底,軟銀集團的負債高達 1730 億美元。
面對巨額虧損,軟銀主導的願景基金二期也遭遇挫折,先是募資不順,近期又曝出被凍結推出。
在最近一次接受《福布斯》的採訪中,孫正義承認,隨著該公司收緊財務支出,以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繼續撼動日本經濟,願景基金(Vision Fund)投資的88家公司中至少有15家將會破產。
不過,孫正義表示,自己從戰術上已經後悔,「但在戰略上,我沒有任何改變。」
近期,軟銀被媒體曝光在中國進行了三起投資,投資總額超過20億美元。
為了籌款,孫正義質押了其所持有的軟銀股份。據日本證券備案的文件顯示,截至3月19日,孫正義向貸款機構質押了2.8億股,佔其控制的軟銀股票的60%。近期,軟銀還出售了價值達 140 億美元的阿里巴巴股票,以緩解資金困境。
「好賭」的孫正義似乎要一條道賭到黑,儘管他已經因此跌下神壇。
敗於豪賭
孫正義跌落神壇,與他的「賭徒」風格密不可分。
和牌桌上的賭徒一樣,在投資的風格上,孫正義一貫速戰速決,雷厲風行。
俄羅斯作家屠格涅夫有一篇題為《哈姆雷特與堂吉訶德》的著名演講,其中指出,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不是堂吉訶德型的就是哈姆雷特型的,堂吉訶德型的人總是充滿理想主義的往前衝,而哈姆雷特型的人總是原地踏步,畏畏縮縮。
按照這個說法劃分,孫正義顯然屬於前者。
在媒體的描述中,孫正義的很多重大投資決定都做的非常迅速。1995年,他僅用了30分鐘決定向雅虎投資200萬美元;1999年,孫正義用了10分鐘就決定斥資2000萬美金投資阿里巴巴;2016年,軟銀以320億美元收購英國科技公司ARM,整個談判過程只用了2周時間;2017年,孫正義和 WeWork創始人亞當·諾依曼交流20分鐘就敲定了44億美元的投資。
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對一項事業的把握越大,取得成功的可能也就越大,但孫正義卻不這麼想。
他認為,如果非得等到有九成或九成五的勝算,才願意採取行動的話,軟銀絕不會那麼成功;過於慎重可能會錯過許多戰勝的機會,所瞄準的目標,容易被其他人捷足先登。因此,非得有九成勝算才行動的人,會被以七成勝算為行動依據的人打敗。就像打棒球,以九成勝算才擊球的人打的次數要比七成勝算的人少,因此後者反而更容易獲勝。
「我們更傾向於伺機而動,而不是固守一個主題。我們的核心思路是確保要投資的是一個大型目標市場。」孫正義曾說,如果有兩條小魚,有一條會成為鯨魚,另一條會成為金槍魚。軟銀想要投資那條潛在的鯨魚。
另外,孫正義之所以可以快速做出投資決策,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對自己的感覺極為自信——他似乎在尋找和自己性格類似的人,無論是馬雲、WeWork創始人亞當·諾依曼、OYO創始人李泰熙、還是Uber卡蘭尼克,他們都是性格張揚、甚至被視為「瘋子」的人。
在孫正義的眼裡「瘋狂」是一個褒義詞。
孫正義和亞當·諾依曼第一次見面時,他就告訴後者:「在戰鬥中,瘋狂比聰明要更好, WeWork仍然不夠瘋狂。」
亞當·諾依曼也曾提到過孫正義當面對他的評價——「我有種感覺,你是我見到的另一個馬雲。」
OYO創始人李泰熙曾被孫正義喻為「亞洲的賈伯斯」。Uber 創始人卡蘭尼克也被視為「下一個史蒂夫·賈伯斯」。
在一次公開對話中,馬雲曾經問孫正義——為什麼在短短的幾分鐘就決定投資雅虎和阿里巴巴?
孫正義的回答是,「我覺得你和楊致遠一樣瘋狂,所以,我決定投資你的公司。你和我都是瘋子。」
除了下手果斷、對瘋狂型創業者青睞有加,孫正義另外一個賭風是喜歡下重注。在進行交易時,他敢於冒險,不做小生意。
在日本,孫正義曾經小魚吃大魚般地收購了移動通訊網絡公司沃達豐日本公司,在iPhone風靡時,他拿下了蘋果在日本的專營權。
阿里巴巴前CEO衛哲曾經將將孫正義稱為「10倍先生」。他說,「每次我解釋任何商業計劃或模型時,孫正義的第一反應就是說,『大衛(衛哲英文名),可以擴大十倍嗎?』在我設法回答的情況下,他會接著問,『再十倍呢?』」
「其實孫正義是一個超級牌手」,滴滴早期投資人王剛在一次演中稱,孫正義在終極牌桌上每次都是all in。
不光決定投資時「好賭」,投資之後,孫正義也將這種風格注入到被投企業,極力推動他們變得瘋狂。
以 WeWork為例,在軟銀投資後,孫正義認為它發展得還是不夠快。於是,WeWork不斷地加快擴張步伐,比如,原本要開30家店,最後變成了60家。
而OYO原本只是一家印度酒店集團,2016年,在軟銀注資後迅速擴張到全球,同時在中國瘋狂跑馬圈地。
然而,也正是這些豪賭的案例,讓孫正義近兩年麻煩纏身,可以說,當年在這些案子上的豪賭把他拉下了水。
孫正義曾樂觀地預計,Uber、WeWork等都會陸續進行IPO,他和軟銀將迎來又一此重大勝利。
然而,現實並不遂人願。
作為願景基金成立後投資額最大的項目,Uber曾被寄予厚望。IPO前,該公司估值最高時一度達到1200億美元,但到IPO時,則降到了840億美元。
去年7月以來,Uber股價大跳水,雖然在今年初有過一波上漲,但截至目前,其市值仍不足490億美元,較IPO時縮水42%。
這背後,持續巨額虧損、高管動蕩、內部醜聞、與司機的矛盾、不斷爆出的安全問題等等都是壓在Uber身上的枷鎖。
而 WeWork狀況更加糟糕。提交招股書後,這個曾經的超級獨角獸被質疑是偽科技公司,聯合創始人與公司的 奇葩關係也讓外界嘆為觀止 、瘋狂燒錢和放緩的增速令投資者難以信服。
在IPO失敗後,WeWork估值從470億美元下滑至不足80億美元,這還抵不上軟銀對其的投資金額。而公司創始人亞當·諾依曼也已套現巨額現金離場。
軟銀曾宣布向WeWork發出30億美元的股權收購要約,但近期被曝又後悔了,準備放棄。
「賭」出來的孫正義
孫正義的賭性和賭風是怎麼養成的?
有說法認為,這和孫正義家族的基因有關。孫正義雖然是日本人,但其祖籍福建莆田,此後其家族先後遷徙至朝鮮、日本。
孫正義自己認為,從DNA的角度來看,他是中國莆田人,而孫正義的父親和其兄弟也從商,從這個角度來講,孫正義似乎繼承了莆田人的經商基因。
孫正義還稱自己是著名兵法家孫武的後代,他酷愛《孫子兵法》,甚至說過「如果沒有《孫子兵法》就沒有我孫正義。」
孫子兵法中,有「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的描述。從孫正義的投資風格看,確有相似之處。
除了虛無縹緲的基因論,一個可證實的事實是,孫正義從小就對於經商、賭博耳濡目染。孫正義的父親孫三憲做過很多生意,如賣魚、養豬,釀酒,還曾經營過風靡日本的柏青哥店。
柏青哥店主要經營一種賭博機具彈子球機,玩家用錢購買彈珠發射,如果彈珠進洞了就能拿到錢,這個遊戲在日本非常受歡迎。
據公開信息,在教育方面,孫三憲對孫正義實施的是所謂的「天才教育法」,即視其為天才,不吝表揚,通過誇讚的方式來鼓勵孫正義,讓其增強自信。
長期的表揚教育讓孫正義充滿自信,也將自己視為天才。他曾經表示,「位居三流,含恨而死,我討厭這樣的結果。我要成為第一,而且遙遙領先。」
孫正義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對於這個問題,UT斯達康公司董事長陸弘亮早有答案,"一個從來不打敗仗的擁有夢想的賭博家。"
陸弘亮是孫正義在伯克利的校友,是孫正義第一個合作夥伴。在大學期間,兩人共同創立了MSpeechSystem公司,他們不僅是商業合作夥伴,還是生活中的朋友。
「30歲以前,要成就自己的事業,光宗耀祖;40歲以前,要擁有至少1000億日元的資產;50歲之前,要作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60歲之前,事業成功;70歲之前,把事業交給下一任接班人。」按照井上篤夫的《信仰:孫正義》這本書描述,這是孫正義19歲時給自己定下的人生50年藍圖。
孫正義發下上述宏願的時候,還是一個正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讀書的學生,當時他的目標就是賺錢。
不想靠販賣體力掙錢的孫正義正在思索一個聽起來像「白日夢」的問題——如何找到一種方法,一天只用5分鐘,一個月就可以賺100多萬日元。
孫正義想出的答案是賣發明專利,為此,他採用了一種隨意組合的方式,將自己想到的英文單詞寫在一張張卡片上,任意抽出三張進行組合,看看是否可以組成新的發明。
通過這種辦法,孫正義竟然真的想出了一種可以發音的電子詞典,並和一位美國教授合作,回到日本後以1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夏普公司,這成為孫正義的第一桶金。
他的第二桶金來自遊戲機。1979年,一款名為"太空侵略者"的遊戲風靡整個日本,由於市場緊俏"太空侵略者"的遊戲機售價高達100萬日元。但孫正義當時判斷,這款遊戲的生命周期很短,日本玩家會逐漸失去興趣,遊戲機的價格也會下跌。
當時這款遊戲機還只是在日本風靡,還沒有進入美國市場,於是孫正義同遊戲機製造公司的負責人談判,希望以5萬日元/臺的價格買下,卻遭到決絕。
事實證明了孫正義的眼光。很快,隨著遊戲走向冷卻,遊戲機價格跌到了5萬日元一臺的價格,孫正義從日本空運了350臺遊戲機到美國,最終半年的時間盈利超過100萬美元。
這兩個案例可以看作是孫正義對其後來聞名於世的「時間機器理論」的實踐。
但真正讓孫正義封神的是他對於網際網路行業的豪賭。
1981年,個人計算機橫空出世,孫正義在日本創立軟體銀行,投身到軟體銷售行業。他放出豪言——"五年內銷售規模達到一百億日元。十年內達到五百億日元。要使公司發展成為幾兆億日元,幾萬人規模的公司。"
為了吸引到和大公司的合作,孫正義一次性拿出了相當於公司資本80%的資金在一個電子產品展銷會租了最大、距入口最近的展廳,提供給軟體公司免費參展。
通過這種辦法,軟銀和日本當時最大的軟體公司哈德森籤訂獨家代理合同,此後,軟銀成為日本最大的軟體營銷商,市場佔有率達一度到40%。
1994年,軟銀在東京交易所掛牌,孫正義身家達到10億美元。見識過資本市場的魔力後,孫正義發現,投資是一個更快賺錢的辦法,於是他開始了在網際網路行業的投資之路。
在網際網路剛剛興起的時候,孫正義將賭注押在了網際網路上,其中最成功案例則是對於雅虎、阿里巴巴的投資。
1995年,孫正義向還在創業階段的雅虎投資200萬美元,1996年追加1億美元增持雅虎股份。1999年,孫正義2000美元入股阿里巴巴。此後,雅虎和阿里巴巴分別給孫正義帶來了上百倍的收益。
到了2000年,孫正義在全球投資的網際網路公司超過450家,巔峰時期他的身家一度超過比爾 蓋茨,成為世界首富。
隨著網際網路泡沫的破滅,孫正義也遭遇到重大損失。2002年,網際網路泡沫破裂最低谷時,軟銀市值蒸發了99%,由1800億美元縮水到僅20億美元。
中國早期電商網站8848創始人王峻濤曾評價孫正義在網際網路投資上「膽大包天」,「即使在網絡泡沫破滅的時候,他仍然堅持認為:『網際網路是最安全的投資寶地。』」
2017年,孫正義成立願景資金,規模1000億美元,號稱要重塑全球科技業版圖。隨後,他大手筆地投資了 WeWork、Uber、滴滴、字節跳動、OYO等知名公司。
不過,隨著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到來,孫正義也在發生變化,他慢慢將下注的目標從網際網路切換到了人工智慧賽道上。
2010年,孫正義第一次對外透露了他對人工智慧的設想,在PPT上他展示了大腦晶片、人工克隆、智慧機器人等產品。
「人工智慧將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革命」,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他表示,「人們應該為人工智慧的發展做好準備,因為它將在30年內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孫正義曾表示,願景基金投資的一半以上都是以人工智慧為中心的企業,2018年軟銀自己投資的所有70家公司都是人工智慧領域的公司。「現在我們只在一件事上投資了1000億美元,就是人工智慧。」
願賭不服輸
軟銀巨大的挫敗,讓孫正義遭遇諸多批評,就連曾經的合作夥伴也悄悄的「關上了門」。
2019年10月,孫正義第二次參加沙特未來投資計劃峰會。這次他受到了冷遇。彭博社報導稱,「在沙特峰會上,孫正義對著幾乎空曠的房間講話」。而在幾年前,他還是沙特的座上賓,追捧者眾。
願景基金二期的募資也被曝受挫。據報導,原本計劃籌資超過1000億美元的二期基金僅籌集到20億美元。過去的一些外部投資者正在考慮是否投入資金。根據最新的消息,軟銀集團已經凍結了推出願景基金二期的計劃。
面對外界的批評,孫正義也承認自己的判斷有問題,需要反思。但總體來看,孫正義還不想下牌桌,他還在繼續豪賭,願賭不服輸。
3月初,軟銀在紐約曼哈頓舉辦「IPO前峰會」,面對全球最大的20家資產管理公司,孫正義表示,軟銀正在經歷一段艱難的時光,但未來會繼續增長。「雖然人們認為軟銀陷入了困境,但實際上我們還將繼續增長。別總是盯著過去不放。」
「從戰術上說,我已經後悔了,」孫正義繼續說,「但在戰略上,我沒有任何改變。」他預測,願景基金15%的企業將會破產,而另外的15%將貢獻90%的利潤,並且2020年和2021年將成為願景基金的「最佳年份」。
近期,軟銀在中國繼續加碼投資。僅3月份,軟銀已經被曝出對三家中國公司的投資。
3月24日,美國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 爆料,軟銀即將敲定對滴滴自動駕駛公司投資3億美元的交易。
《稜鏡》報導稱,軟銀按照66億美元的估值向自如公寓投資10億美元;按照高於140億美元的估值向貝殼找房投資10億美元。
對孫正義來說,這個時候值得欣慰的是,旗下投資的一些亞洲公司的好消息。
以軟銀投資的字節跳動為例,近期其估值被曝已經達到1000億美元,而此前軟銀曾經以750億元的估值對字節跳動進行投資。
此外,從軟銀和願景基金拿到30億美元投資的韓國電商平臺Coupang也在籌備IPO計劃,在疫情的影響下Coupang訂單量激增。
對於曾經在過去多次大起大落的孫正義來說,暫時的挫折也許並不足以擊垮他。他堅信,越是猶豫不決的時候,越要關注未來,當看到未來的時候,當下的誤差就變得微不足道。
他曾說,「我是一個超級樂觀主義者,總有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