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近日日本一女高中生三宅莉緒靠撈金魚的技能考上大學的新聞登上熱門,引發廣泛討論。而錄取她的關西外國語大學,成立於1945年,在全球高校網(4ICU)國家高校排名 第88名,辦學規模和辦學水平在日本的外國語院校排名也是居於前列。
我們想像中的撈金魚是用個小漏網把金魚從大盆撈進小盆裡,不會很難,像很多公園裡,都有給小朋友撈金魚玩的項目,魚小小的,網是塑料的小網,小朋友都能做的很好。
可是此撈金魚是彼撈金魚嗎?
當然不是。撈金魚屬於日本某些地區的傳統文化,撈魚的網是用糯米紙做的,沾水很容易碎,通常在網子破壞之前撈上儘可能多的金魚計算勝負。在撈魚過程中如何縮短沾水時間、如何利用圈壁分擔受力、如何把握金魚的遊動軌跡、如何減少水流衝擊等問題都需要考慮到,算是一項結合專注力、分析力、協調力等的技能。絕非我們想得那麼簡單。
成功並非朝夕
而三宅此次通過撈金魚的技能成功被大學錄取,背後也付出了很多時間和精力。據了解,她從小學4年級開始,每周都會前往奈良縣的撈金魚道場進行練習。高中一年級時,她首次參加全國大賽並獲得第四名,在隨後兩年的比賽中她又獲得了季軍和亞軍。
並且校方也是綜合考量她的高中成績、面試和作文考試成績後才決定錄取的,並非只參考撈金魚這項才藝。
奈良縣大和郡山市是日本有名的金魚產地,日本撈金魚全國大賽每年都會在這裡舉行,但三宅憑藉該大會成績獲得大學錄取在日本全國還是首例。
可借鑑的地方
如果撈金魚的比賽放在我們國內,會不會被批評為「玩物喪志」?
目前我國除了美術、影視院校外,好像還沒有這類才藝入學選拔,但是有很多非遺的項目都面臨失傳,如果年輕人通過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大學錄取,會不會留傳於世的絕技會更多或者會延後失傳呢?小編覺得是個可以參考的點,工作沒有貴賤,把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做精細也是有回報的,就像三宅一樣,只是她得益於日本有這種賽事和學校的選拔制度,希望我們也能從中思考到非遺傳承的可借鑑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