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新手寶媽在餵養寶寶的過程中,總會有這樣的困擾:
寶寶到底吃沒吃飽?
每個月齡的寶寶吃多少比較合適呢?
會不會把娃餓著!
如果不熟悉寶寶的胃口,下面這幾種情況也會時有發生:
● 生怕寶寶餓著,時不時就奶上一兩口,儘管寶寶已經嘴巴緊閉、哼哼唧唧。
寶媽還是逮著機會就進行一次次的「投餵」。
● 或者說是寶寶沉迷於睡覺,但肚子早已空空如也。
寶媽還在一旁可勁兒誇:「寶寶真棒,不哭也不鬧」。
喂!快醒醒!憑經驗來判斷寶寶到底餓不餓有很大的風險啊!
1.吃得多≠胃很大
從剛出生的小嬰兒到越長越大的「小魔王」,寶寶的胃容量也在發生著變化。
對於一個剛出生的寶寶,他的胃僅僅只有一顆櫻桃大小。
寶寶1-6個月時,胃容量逐漸變得有一顆檸檬大!
寶媽們可千萬不要覺得,寶寶吃得次數多,胃容量就大!
2.不同階段應該餵多少?
對於新手寶媽來講,如果沒有一個量化的標準可供,只憑經驗還真是很難掌握寶寶每餐的奶量。
與其自己瞎猜,還不如先來看看這份餵奶量參考標準:
● 3月齡以內的寶寶(包括3月齡):主要是按需餵養,若超過2~3小時寶寶不喝,寶媽也要主動喂。
一般不說次數和量,但範圍基本在8~10次。親餵則單次保證15~20分鐘且大口吞咽至少5分鐘。
● 4-6月齡的寶寶:4月齡起按時餵養,奶量保證在800~1000ml。
一天6~8次,最好不低於800ml,親餵則單次保證15~20分鐘且大口吞咽至少5分鐘。
● 7-9月齡的寶寶:每天奶量保證在600~800ml,一天餵4~6次,親餵則單次保證10~20分鐘且大口吞咽至少5分鐘。
● 10-12月齡的寶寶:每天奶量保證在600ml,一天餵3~4次,親餵則單次保證10~20分鐘且大口吞咽至少5分鐘。
● 13-24月齡的寶寶:每天奶量控制在400~600ml,一般建議在500ml左右,但此後以一日三餐為主,寶媽需要優先保證他三餐的攝入量。
儘管這份量化的標準,為寶媽提供了不少「底氣」。
但是寶寶是不是餓了?到底應該吃多少,還是需要根據寶寶的實際情況去判斷!
3.判斷寶寶是不是餓了主要看表情!
由於新生兒胃容量小,每次吃奶量少。
加上母乳中又含有大量的消化酶,易於寶寶的消化吸收。
寶寶餓的快,餵奶頻次自然也會比較高。
那如何判斷寶寶是不是真的餓了?
比如:寶寶剛睡醒,眼球動作增快,張嘴伸舌左右轉頭,發出輕柔的嗚咽聲,吸吮手指、毯子等嘴巴可以接觸到物品等。
這就說明寶寶餓了。
在這個時候,就可以「按需餵養」,即餓了就吃!
選擇按需餵養,可以及時補充寶寶需要的能力和營養,更有助於寶寶體重、身高的增長!
另外,按需餵養還能刺激媽媽的激素分泌,使乳汁分泌旺盛。
更有利於消除漲奶,預防乳腺炎。
4.如何判斷寶寶吃沒吃飽?注意這4個信號!
◆ 看動作
在刺激寶寶嘴角時,不再有尋乳反射及泌乳反射。
寶寶吃飽之後會自己吐出奶頭,或者將頭偏向其他的方向,左右張望。
注意力轉移,有時候會看著媽媽或者盯著某一處開心的笑。
稍大一點的寶寶會自己表達出「我吃飽啦」這個信號,從而做出特殊的動作。
比如有的寶寶會使勁推開媽媽的乳房或手。
有的寶寶則會緊閉嘴巴,拒絕進食。
◆ 看體重
對於一個足月出生的寶寶,1個月後體重可增長1-1.5kg;
3~4個月時體重約為出生時的2倍;
1歲時體重增長約為出生時的3倍(約9kg)。
不同月齡的寶寶則可以通過這個計算公式來計算寶寶的標準體重:
1-6個月:出生體重(kg)+月齡×0.7
7-12個月:6(kg)+月齡×0.25
如果寶寶的體重在正常範圍內波動,那麼食量稍大稍小都是無需擔心的。
而一旦寶寶的體重小於均值的10%,就需要注意是不是存在寶寶餵養不足的問題。
◆ 看尿量
如果寶寶是母乳餵養,且每天小便的次數在6~8次,小便顏色淺黃且清亮。
那麼寶寶就處於能吃飽的狀態。
如果寶寶的尿不溼上有橘色或淡粉色的結晶,那就表示寶寶的水份攝入不足。
也就是寶寶沒有吃飽的表現,可少量多次「按需餵養」,逐漸摸索寶寶的食量。
◆ 看便便
當新生兒(<28天的寶寶)排除胎糞後,每天至少會大便3次。
如果次數少於3次就可能是寶寶母乳沒吃飽。
等寶寶出生後的第3-4周後,寶寶便便的次數會轉件變為一天一次或者幾天一次。
這是因為寶寶在「攢肚」,也表示TA的消化功能開始變得強大。
在「攢肚」期間,如果寶寶的精神狀態和食慾都正常,就不用擔心寶寶吃不飽了。
(關於「攢肚」的更多相關問題,媽媽們可以搜索公眾號的往期內容詳細了解。)
寶寶的胃容量和消化系統與成年人有很大的差異。
這也就需要寶媽們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仔細觀察,結合科學的建議。
最終掌握準確為寶寶投食的「神技」。
「按需餵養」和「適量」聽上去非常簡單,但實操卻需要媽媽們進行無數次的靈活變通。
一味的按照標準數字,或者直接憑經驗判斷都是不可取的。
最終的標準還是「根據寶寶的實際情況」!
所以寶媽們,路漫漫其修遠兮,養娃的這條路上,我們一起探索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