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華南農業大學 百年廣東高等農業教育

2020-12-15 中國青年報
    

    華南農業大學是我國著名重點大學之一,有長達百年的辦學歷史,積澱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創建了豐碩的教育成果。華南農業大學創建和發展的歷史就是廣東省高等農業教育的歷史,從培養農業技術人員的講習所、專門學校到廣東大學(中山大學)與嶺南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再到整體獨立成為新中國第一批農學院之一——華南農學院,到改革開放以後的以農業科學為優勢、生命科學為特色的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現代化綜合性大學,無不見證嶺南高等農業教育的艱苦創業與曲折發展。

    廢科舉興實學 廣東高等農業教育艱難起步

    華南農業大學從1909年一直綿延至今,宛如一條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她的百年源頭可追溯到宣統元年(1909年)7月建立的廣東全省農事試驗場暨附設農業講習所。鴉片戰爭失敗後的中國,處於內憂外患之中,1908年,廣東為配合廢科舉,興實學,推行新政,派美國康乃爾大學農學博士唐有恆負責規劃籌建廣東省農事試驗場及附設的農業講習所,1909年正式創辦,自此,為著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大國強盛之夢而創辦的農業人才講習所,背負眾望,點燃了第一束廣東高等農業教育薪火。

    1912年10月,為適應廣東農業教育和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北洋政府教育部頒發《專門學校令》,在1913年至1915年期間,籌建農業專門學校。1917年在高等農林講習所的基礎上,改建為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

    1924年,我國正處於國共合作時期,孫中山先生為了鞏固革命政權,培養革命建設人才,創立了國立廣東大學,廣東大學創辦時設有文、理、法、農4科,文理科由原廣東高等師範學校改組而成,法科由原廣東公立法科大學改組而成,農科由原農業專門學校改組而成,至此,華南農業大學的前身成為國立廣東大學的一部分。1926年7月,隨廣東大學改名為國立中山大學農科。1930年為中山大學農科學院,1931年改為中山大學農學院。

    從20世紀20年代後期開始,農學院的一些著名學科帶頭人如鄧植儀、丁穎、陳煥鏞、沈鵬飛等教授重視農業科研機構的建立及試驗研究與農業生產的結合,艱苦創業、不斷開拓,科研成果豐碩,提高了農學院在國內外的學術地位。抗日戰爭時期,農學院輾轉搬遷、顛沛流離,仍然堅持教學、科研和農業技術推廣。鄧植儀院長戰後回顧「……南來烽火,幾度播遷,撫仙湖畔,武水江邊,東西再越,乃始原歸,艱難險阻,不撲不顛。」抗戰勝利,農學院師生為之歡欣鼓舞,重整校園,復員複課,擴建學系,發展學術。解放戰爭時期,農學院同整個國立中山大學一樣,成為廣州學生運動的中心,在中共廣州市委和中山大學地下黨的領導下,挫敗國民黨搬校陰謀,為護校迎解放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幾乎相同的歷史時期,私立嶺南大學農學院經歷了1917年創辦農學部——1921年嶺南農科大學——1927年私立嶺南大學農學院三個階段。匯聚優秀教師隊伍,治學嚴謹,深入實踐,服務嶺南,使嶺南大學農學院享譽國內外。

    迎來解放建制獨立 華南農學院與廣東高等農業教育共命運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由原中山大學農學院、嶺南大學農學院、廣西大學農學院畜牧獸醫系和病蟲害系的一部分合併成立華南農學院,丁穎教授任首任院長。華南農學院的建立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視與關懷。1952年11月18日,毛澤東主席親筆為華南農學院題寫校名。

    至1956年,華南農學院師資力量大大增強,一批學有所成、國內知名的資深教授和國外深造回國的優秀學者雲集學院,丁穎(1888~1964)教授從事農業科學研究和高等農業教育工作40多年,耕耘不止,誨人不倦,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用其豐碩的學術成果和人才培養成果詮釋了一名中國稻作之父、高等農業教育先驅、學術大師的深刻內涵和風採;沈鵬飛教授留學美國,是我國林業教育的先驅,解放後他主持創辦了廣東林學院和中南林學院;李沛文教授在嶺南水果保鮮和貯藏方面進行了開拓性的研究。在學校的發展史中,一大批科學家以這種對科學真理至誠追求的精神,在中國高等農業教育和科學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歷史篇章,在稻作學、土壤學、植物分類學、昆蟲學、果品貯藏保鮮、獸醫學、植物病理學、農業經濟學等學科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近百年的學術積澱和歷史傳承,學校凝聚了「篤學明德,躬行踐履,建業自強,求精圖新」的「丁穎精神」。「丁穎精神」作為一種歷史的積澱,一種精神力量,是以丁穎為代表的一大批科學家的辦學理念、治學態度、人格風範等構成的先進群體意識,是歷代華南農業大學師生精心培育和全面形成的一種敬業愛國、艱苦奮鬥、開拓創新的精神風貌。這種精神,經過老一輩教師的言傳身教,新一代學人發揚光大,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在特有氛圍的感染下,華農人秉承這種品質代代相傳。

    1989年丁穎教授誕生101周年之際,為了繼承和發揚丁穎教授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精神和熱愛祖國、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優秀品德,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省科協設立了「丁穎科技獎」,以表彰獎勵在自然科學領域有重大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為繁榮和發展廣東科技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改革開放重新起航 華南農業大學綜合化發展再創輝煌

    1979年,華南農學院經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高等學校;1984年,經國家教委批准,更名為華南農業大學。

    1994年,農業部和廣東省人民政府籤署協議共同建設華南農業大學。

    2000年,學校在國家高校管理體制改革中由農業部主管劃歸廣東省人民政府主管。從此,華南農業大學步入快速發展期。提出了「立足廣東,服務華南,面向全國」的辦學思路,確立了以農科為優勢,以生命科學為特色,走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的辦學之路。

    經過10年的快速發展,華南農業大學歷經從規模發展到內涵建設,從區域化發展到國際化開拓,從科技創新基地到服務「三農」中心,從學科建設的上水平到學術實力的大提高,從師資隊伍的優化到「人才興校」戰略的實施等改革與發展階段,從專科性院校到優勢特色突出的綜合性大學,辦學水平和綜合實力已位居全國高校及全國農林高校的前列。

    目前,學校有86個本科專業;9個博士後流動站;9個一級博士學位授權學科,49個博士學位授權點;13個一級碩士學位授權學科,76個碩士學位授權點;5個農業部重點開放實驗室、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4個廣東省教學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級高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9個廣東省高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6個廣東高校產學研結合示範基地以及46個省部級科研平臺。華南農業大學現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近41000人,其中包括來自26個國家的留學生。

    華南農業大學現有教職工2900多人,在2065位專任教師中有教授、副教授900多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3人、講座教授1人,廣東省高等學校特聘教授(珠江學者)6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2人,國家級「千百十工程」人才5人,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華南農業大學堅持教學為立校之本,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致力於培養基礎紮實、知識面寬、實踐創新能力強、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應用型、複合型和創新型高素質人才。1999年以來,獲批國家級特色專業8個,承擔國家和省級教改項目60多項,獲得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3項,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16項,國家級精品課程7門,省級精品課程17門,國家級精品教材2種,省部級優秀教材48種。2004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獲得優秀。1999年以來,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3篇。

    華南農業大學堅持科研為強校之路,不斷提高科研工作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2002年以來,學校共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6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2項,國家基金重大項目1項,973計劃課題6項,863計劃課題35項,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產業化項目1項,總項目費達5.6億多元;共獲各級各類獎勵187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廣東省特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一等獎23項。

    華南農業大學堅持發展學術為興校之基,依託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整合資源組建學科群,突出學科建設的優勢和特色。學校共有國家重點學科5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國家工程中心1個,農業部重點學科5個,廣東省一級重點學科3個,廣東省二級重點學科14個和林業部重點學科1個。獲廣東省「211工程」三期重點學科立項建設項目7項,是獲得項目最多的省屬學校。

    華南農業大學廣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與美國、英國、菲律賓、泰國、越南、韓國、日本等32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與17個國家的40所大學建立了校際聯繫,通過邀請專家學者來校講學、選派教師出國訪問等渠道,不斷拓展國際合作與交流的空間。

    華南農業大學素有「花園式校園」的美譽,人文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有近70年歷史的校史館暨丁穎紀念館,是出自著名建築設計師、中山陵與中山紀念堂的設計者呂彥直之手的傳統建築,外觀承繼了明清時期宮廷建築的氣度和樣式,線條簡潔明快,又不失磅礴氣勢,與中山陵及紀念堂的經典建築風格非常相近。2009年,華南農業大學為弘揚院士的科學精神和高尚師德,特為丁穎、陳煥鏞、趙善歡、蒲蟄龍、盧永根、黃耀祥、龐雄飛、鄭儒永8位院士塑像,並在學校設院士廣場。學校有天然林、自然湖,大片的草海,為了讓學生感知中華之大,體現對祖國山河的熱愛,體現百年華南農大創業史,學校各區及湖水等以祖國名山大湖命名,有「華山」、「嵩山」、「泰山」、「粵漢」、「鄱陽湖」、「洪澤湖」等等,從細處折射出一代代華農人對萬裡江山的依戀。因為湖出天然、山成自然的緣故,此一方水土別有生氣,湖水微波蕩漾,山道曲徑通幽,樹種豐富。木秀水靈,潤澤人傑,是讀書問學的好地方。

    華南農業大學的百年辦學歷史,是開拓、開放和創新的辦學歷史,承載著百年深厚的學術積澱,傳承著百年優良的辦學傳統,為我國和廣東省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作出了歷史性的重大貢獻。開拓、開放和創新的辦學歷程把華南農業大學帶向新世紀高等教育發展的新階段。

    (摘編自華南農業大學《校史》、《校史第二卷》)

    

相關焦點

  • 華南農業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修德博學育英才,鍾靈毓秀,芬芳百年,昨夜星光燦爛;求精圖新創奇蹟,爭芳鬥豔,彪炳千秋,明朝日顯輝煌。這就是享有「百年老校、百強名校」美譽的華南農業大學的真實寫照。華南農業大學是廣東省和農業部共建的「211工程」全國重點大學。
  • 廣東下一輪入選雙一流希望最大的學校——華南農業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是一所以農業科學和生命科學為優勢,以熱帶亞熱帶區域農業研究為特色的省屬重點大學,廣東省人民政府和農業農村部共建的省部共建大學,是廣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華南農業大學是一所百年老校,坐落於廣州市中心,寸土寸金的天河五山。
  • 被低估的百年老校——山東農業大學
    被「低估」的大學就是明明有著優秀的教育資源和良好的口碑但是分數線卻很低。在山東就有一所大學被低估——山東農業大學。以下是山東農業大學簡介:山東農業大學校徽山東農業大學坐落在雄偉壯麗的泰山腳下,是農業部、國家林業局和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首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入選國家「2011計劃」「111計劃」
  • 你聽過華南農業大學「一門三院士」的傳奇故事嗎?
    一百一十年,滄海桑田,雄關漫道:1909年,廣東全省農事試驗場及附設農業講習所正式成立,翌年改名為農業教員講習所,辦學層級相當於「高等學堂」。這是華南農業大學的前身,是我國近現代高等農業教育史上創建最早的學校之一。
  • 同為廣東高水平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和廣東工業大學誰的實力更強?
    廣東省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經濟實力常年排在全國所有省市中的第一名,除了經濟建設之外,廣東省的高等教育發展的也不錯,省內的中山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為985工程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和暨南大學為211工程大學,除了這四所名校之外,廣東省還有一大批實力比較強的大學,比如華南農業大學和廣東工業大學
  • 廣東高水平重點建設高校、華南地區最好的農業高校:華南農業大學
    學校簡介華南農業大學(華農,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於1909年始建,坐落於廣東省廣州市,是一所以農業科學和生命科學為優勢,以熱帶亞熱帶區域農業研究為特色的全國重點大學
  • ...高校|肇慶|廣州大學松田學院|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華南農業...
    肇慶除了香港公開大學外,還有廣東華航航空職業學院、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和廣州大學松田學院等高校落戶!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四會校區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四會校區規劃總建築面積30萬平方米,主要建設教學樓、專家樓、會議中心、實驗樓等,以及5萬平方米創新創業空間、孵化基地和2萬平方米人才公寓大樓,著力打造成為可容納14000名學生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
  • 貴州省農業農村廳與華南農業大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12月10日,貴州省農業農村廳與華南農業大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圍繞貴州省「十四五」農業機械化發展合作項目等方面籤署了合作協議,就未來合作進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討。金忠秀 攝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王斌偉,副校長鄧詣群;貴州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楊昌鵬,貴州省農業農村廳一級巡視員徐成高等出席籤約儀式。
  • 華中農業大學和華南農業大學,「華農」是哪一所?
    很多同學對於每所大學的簡稱非常的在意,也出現過很多學校的簡稱之爭,因為很多大學在簡稱之後的名字是一樣的,有很多大學的學校名字雖然不一樣,但是在其中有幾個字是一樣的,所以在學校的簡稱就有重複的,這種情況有很多。
  • 中國大學100強——第79位華南農業大學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簡稱華農,是一所以農業科學和生命科學為優勢,以熱帶亞熱帶區域農業研究為特色的全國重點大學,廣東省人民政府和農業農村部共建的省部共建大學,為廣東省「211工程」、廣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入選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建設高校、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改革試點高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 華南農業大學展出民國時期論文 全英文撰寫(圖)
    華南農業大學展出民國時期論文 全英文撰寫(圖)     華南農業大學展出的民國十五年全英文撰寫的畢業論文
  • 廣東省內知名高校,華南農業大學和汕頭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是以農業為主的高校;而汕頭大學,則是一所綜合性大學,兩所學校的教研領域雖然並不相同,但是兩所學校相對廣東省內眾多的「雙非」高校而言,確實都比較強,而且影響力也比較大,所以兩所學校成為廣東省內知名高校。
  • 泰安:百年老校山東農業大學成影視拍攝取景地
    近日,位於泰安的山東農業大學,也成為劇組的取景地,一條校內街道被還原成70年代,綠樹濃蔭下有種懷舊風情。7月27日至28日,由同名小說改編的《青山遮不住》劇組在泰安山東農業大學取景拍攝,學校變身「魯中工學院」,校園內的取景地學林路,赫然出現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獨有的新華書店、報刊亭、標語,還有老式公交車等「特色景觀」,使山東農業大學這所百年老校,展現出了別樣風味。
  • 華南農業大學簡介
    以下信息由星藍海學習網收集整理: 華南農業大學是全國重點大學,廣東省和農業部共建的學校悠久的辦學歷史可追溯至始創於1909年的廣東全省農事試驗場暨附設農業講習所。1952年,在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由中山大學農學院、嶺南大學農學院和廣西大學農學院畜牧獸醫系及病蟲害系的一部分合併成立華南農學院,隸屬農業部主管;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了校名。
  • 中國-拉丁美洲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成立 華南農業大學等15所高校...
    12月18日,由華南農業大學牽頭髮起,中國、拉美46所涉農高校和科研機構共同組建的「中國-拉丁美洲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正式成立,15所中拉高校籤署校際合作框架協議。據悉,目前已有來自秘魯、智利、阿根廷、巴西、巴拿馬、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墨西哥、委內瑞拉、厄瓜多、烏拉圭、多米尼加、玻利維亞等13國的35所高校及研究機構,以及國內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中山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福建農林大學、廣東海洋大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等11家農林水高校「入盟」。
  • 廣東省內知名高校,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和華南農業大學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和華南農業大學兩所學校都是廣東省知名度較高的院校,而且兩所學校都是廣東省屬211工程大學,相對廣東省內眾多的「雙非」高校而言,兩所學校的實力和影響力都比較高,因此兩所學校都是廣東省知名高校。
  • 廣東高校之華南農業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是一所以農業科學和生命科學為優勢,以熱帶亞熱帶區域農業研究為特色的全國重點大學,廣東省人民政府和農業農村部共建的省部共建大學,華農是廣東省「211工程」、廣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入選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建設高校、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改革試點高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家「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 華南農業大學你了解嗎?華南農業大學排名前十專業有哪些呢?
    【一、華南農業大學簡介】:華南農業大學(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簡稱華農,是一所以農業科學和生命科學為優勢,以熱帶亞熱帶區域農業研究為特色的全國重點大學,廣東省人民政府和農業農村部共建的
  • 百年大學:河北農業大學分數這麼低
    河北農業大學,1902年建校,百年以上大學,縱觀中國百年大學,不是985,就是211,而河北農業大學既不是985也不是211(河北境內沒有一所211以上大學,唯一一所211大學還在天津),到現在,按招生分數連省內一流都不保。具有百年以上歷史的農字輩兒大學,全國只有華中農業(211大學),河北的高考分數不低,但就是沒有一所讓人揚眉吐氣的211大學,河北的悲哀。
  • 華北地區兩所百年名校:山西農業大學與河北農業大學
    2020年高考已經結束,山西省和河北省作為全國教育「窪地」,參加高考可以說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考上一所好學校是非常不容易,不過山西省內好歹還有一所太原理工大學,河北還不如山西,唯一一流學科高校河北工業大學還不在本省,那麼作為同是百年名校大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