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華南農業大學「一門三院士」的傳奇故事嗎?

2021-01-11 騰訊網

一百一十年,滄海桑田,雄關漫道:1909年,廣東全省農事試驗場及附設農業講習所正式成立,翌年改名為農業教員講習所,辦學層級相當於「高等學堂」。這是華南農業大學的前身,是我國近現代高等農業教育史上創建最早的學校之一。

百十年前,唐有恆、利寅等建校先驅拋灑「農業教育要振興中華農業」的赤子熱血,紮根南粵熱土; 辦學路上,華農走出「無核西瓜之父」黃昌賢、「半矮杆水稻之父」黃耀祥等農業領軍人物,勇立農林高校潮頭;春華秋實,丁穎精神不墜,「同屆三院士」「一門三院士」的傳奇故事鞭策著一批又一批華農學人。

百十載櫛風沐雨,百十載薪火相傳。傳承至今,華農形成了優良的辦學傳統,培養出20多萬英才俊彥,穩居全國百強高校,入選廣東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正向「雙一流」目標穩步前行。

根植中華:

振興農業是時代的呼喚

1908年,剛剛學成歸國的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唐有恆受命籌建廣東全省農事試驗場及附設農業講習所。胸懷家國大義的他,在美國求學時就曾在案頭寫下「磨礪以須,俟他日精忠報國;蹉跎歲月,問何時養育國民」。

同年,在倫敦大學畢業的利寅回到廣東,一起籌辦學校。1909年,試驗場和講習所獲清廷農工商部批覆「切實興辦」,次年4月農業講習所正式開學,設有農業總論、農藝學等13門課程,利寅在校任教。

在艱辛創學的十餘年中,農業講習所曾改建為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後成為廣東大學的一部分,遂改為中山大學農學院。

身處亂世,民族危難當前,唐有恆、鄧植儀、鍾榮光、利寅、沈鵬飛、張巨伯等一批前赴後繼的農學大家們以學校為根基,挑起振興中華農業的重擔。

鄧植儀先後出任校、院長21年,他知人善任、扶掖新秀,讓丁穎、陳煥鏞等有振興中華農業抱負的知名教授長期跟隨在他身畔,為廣東現代高等農業教育從低層次向高層次、多層次發展作出卓越貢獻。

利寅在校任教終身,將一腔家國情懷鑄入學術豐碑,融入後人血脈。新中國成立後,他動員兒女參軍,兒子利國真、女兒利淑英都為革命事業英勇獻身……

華農先賢的根魂,深扎於中華民族世代耕作的田地裡,一刻也不能分割。

「一定要熱愛農業,熱愛農民,熱愛農村,熱愛農業生產。」著名稻作學家、「中國稻作學之父」丁穎曾如此語重心長地勉勵華南農學院畢業班的同學。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由原中山大學農學院、嶺南大學農學院、廣西大學農學院畜牧獸醫系和病蟲害系的一部分合併成華南農學院,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校名。丁穎任首任院長。

振興中華農業,興辦教育,是丁穎畢生執著的追求。在職12年,他大刀闊斧進行改革,擴大學校規模,提高教學質量和學術水平,使華南農學院成為國內少數設有農、林、牧、蠶桑、農機等多專業和多學科研究機構的農科大學,進入了全國知名大學行列。

1979年,經國務院批准,華南農學院為全國重點高等學校;1984年,更名為華南農業大學;2000年劃歸廣東省主管;2004年12月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被評為優秀;2015年6月,順利入選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

這是一代代華農人為堅守「農業教育要振興中華農業」初心,淬礪奮發、建業自強的110年;這是一代代華農人精耕細作、桃李芬芳的110年。

勇立潮頭:

雄才湧現青史留名

1929年,年僅15歲的趙善歡進入國立中山大學農學院農業專門部學習。當時國民黨政府無能,蟲災嚴峻,趙善歡看到稻田因蟲害而農作物連年歉收,就立志要掌握殺蟲本領,投身生物科學。

他的勤奮好學得到丁穎、陳煥鏞、鄧植儀等名家的賞識。師從昆蟲學家尤其偉後,他留校擔任助教,先後深入廣東十多個縣,跋涉數千裡,耗時兩月餘,完成《廣東蟲害初步調查報告》,並在學術刊物上發表。後來,他成為了中國科學院院士。

立鴻鵠志,做奮鬥者。這是趙善歡的故事,也是華農人的故事。

在壯闊的校史長河中,華農凝聚了一批活力四射、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學者。他們善於創新,在各自的領域中成為「開荒者」「奠基人」,同時還不忘關愛後學,將師者情懷沉澱為精神沃土,讓無數學生汲取力量,茁壯成長。

——我國著名果樹學家、園藝教育家黃昌賢首次用生長素處理培育出無核西瓜,該成果被列入1938年世界生物學成就之一,他也因此被譽為「無籽西瓜之父」。1952年起,他任華南農學院園藝系教授、系主任、熱帶亞熱帶果樹研究室主任,在職期間培養了大批果樹園藝人才。

——新中國成立初期,美國的旱地拖拉機到中國的水田裡變得水土不服。任職於華南農學院的邵耀堅發明了水田拖拉機5號曲面葉輪,成為我國最早成功將輪式拖拉機開進水田的專家,開創了我國地面機器系統在華南地區研究工作的先河,奠定了華南地區地面機器系統研究的基礎。

——被稱為「半矮稈水稻之父」的黃耀祥,於20世紀50年代主持「水稻矮化育種」,育成第一個半矮稈秈稻品種「廣場矮」。 他培育的大批高產水稻新品種,為解決人們的溫飽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為雜交稻的培育與應用奠定了重要基礎。

——1980年,梁家勉創辦《農史研究》學術期刊,主辦農史界第一個國際學術會議,在國內第一個招收農史研究生。其主編的《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史稿》,被譽為農史研究的裡程碑著作。

華農人勇立潮頭的特質,脫胎於「修德、博學、求實、創新」的循循善誘,成熟於農業救國、捨我其誰的雄心氣魄,隨著一個個的「國內第一」「世界首創」而被口口相傳。

薪火相傳:

院士精神昭耀後世學人

今年8月12日,中科院院士、華農老校長盧永根與世長辭。生前,他和夫人將880萬元存款捐給華農,成立「盧永根 徐雪賓教育基金」;身後,他無償捐獻遺體,支持醫學研究和醫學教育。

在華農的院士廣場上,盧永根的院士雕像前,三五成群的學生獻上鮮花,駐足默哀。他們中的許多人與盧老素未謀面,但早已被他一心向黨、一生奉獻的精神所昭耀,感染,驅策。

華農至今共培養出12位院士,學生們對院士故事都耳熟能詳。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必是盧永根的老師、華農首任校長、廣東第一位院士丁穎。

丁穎從事稻作科學研究40多年,創建華南第一個稻作育種試驗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株「千粒穗」、首次將野生稻基因轉移到栽培稻、創建我國第一個水稻生態研究室……

他為學校和國家帶來豐碩的科研成果,也給華農留下了 「篤學明德,躬行踐履,建業自強,求精圖新」的丁穎精神。這是一筆千金不換的精神財富。

一片沃土,結實遍野。在丁穎影響下,1953屆畢業生盧永根、龐雄飛、鄭儒永三人先後當選院士,在全國高等教育界均屬罕見。

一株稻穗,花開百年。華農水稻研究領域 「一門三院士」亦常被人傳誦。

在一張攝於1963年的老照片中,丁穎正在寧夏引黃灌區考察水稻,盧永根就陪在他的身旁。

被稱為「布衣院士」的盧永根,在物質上堅守了一輩子的節儉,卻花光一輩子的心血傳承開拓。在最後的日子裡,即便是在病榻之上,他還是反覆囑咐前來探望的學生:一定要傳承好丁穎等老前輩留下來的珍貴種子資源。

「我的研究追隨丁穎、盧永根同門兩位院士,不搞花架子,踏踏實實,實事求是。」2017年,盧永根的學生劉耀光當選中科院院士。他一生專注水稻育性研究,心無旁騖,為了參加一次國際學術會議,甚至缺席了新當選院士的頒證儀式。

從建校先賢到院士巨擘,再到活躍於社會主義事業各個領域、各條戰線的你、我、他……進入新時期,懷揣薪火的華農人活躍在社會的不同領域,彰顯著同樣的一份華農傳承。

2011屆畢業生林小龍首創「F5未來商店」,登上了2018年福布斯精英榜。他說:「創業者追求的不是外在的東西,要創造生活的價值。」

2011屆畢業生吳俊松創立扶貧電商平臺「綠稻人」,探索「網際網路+精準扶貧」,如今合作農戶已有上千戶。他說:「我想把公益與商業結合,努力改善農民的生活,幫助他人的同時也實現自己的價值。」

2015級本科生林子森憑「邁創智鞋」奪得第五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目前已獲B輪融資。他說:「大學生創業全靠躬行踐履、建業自強的精神,這種精神也將成為未來公司文化的一種體現。」

百十載花開花落,又是一年秋。世界適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五湖四海一片林」的紫荊園也迎來了新的面孔。但是,一代代華農人對黨和國家的赤誠、對學術的追求、對生活的熱忱不曾改變。

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華農將繼續堅持崇尚學術、質量第一的辦學理念,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特色鮮明、國際知名、國內高水平的教學研究型大學。

對話華農黨委書記王斌偉、校長劉雅紅:

以強農興農為己任,著力推進新農科建設

近年來,華農朝著建設特色鮮明、國際知名、國內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的奮鬥目標砥礪前行,取得了哪些成就?站在建校110年的新起點上,未來五年華農將如何發展?華農黨委書記王斌偉和校長劉雅紅對此作了介紹。

堅守「振興中華農業」之初心

問: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華南農業大學建校110周年。在這個重要的歷史節點上接棒華農,您有何感受?

王斌偉:當前,我們國家正處在即將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並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的關鍵節點,大學肩負著重要使命。華農正處於一個爬坡過坎、滾石上山的發展攻堅期,也處於一個大有可為更大有作為的歷史機遇期,省委、省政府賦予我們「衝一流」的使命任務。在這個關鍵時期、關鍵節點接過推動華農事業發展的「接力棒」,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唯恐能力不足,但也充滿信心和期待。

我堅信,有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有一代代華農人接續奮鬥打下的堅實基礎,有全校教職工的奮力拼搏,「人心齊,泰山移」,我們一定能夠推動學校實現高質量發展,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

問:華農是廣東唯一的全國「三全育人」試點高校。您上任後,將如何加強黨建引領,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王斌偉:高校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國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目標。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以來,我校深入學習貫徹重要指示精神,積極推進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探索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

我們已經制定並啟動實施《華南農業大學「黨建引領,協同創新,構建『三全育人』新格局」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方案》,下一步的任務是全面落實好「1+4+10」工作安排:「1」就是發揮黨建引領力,突出政治保障;「4」就是實施4項攻堅行動,包括制度攻堅、平臺攻堅、評價攻堅和精品攻堅,增強育人驅動力;「10」就是統籌推進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十大育人體系,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作為全國25所「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高校之一,我們將強化黨委對「三全育人」工作的統籌領導,增強改革意識,加強協同創新,打造特色和亮點,促進育人能力和水平的不斷提升,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成果。

問:華農培養的學生有什麼特點?為廣東乃至國家做了什麼重要貢獻?

劉雅紅:在110年的辦學歷程中,廣大華農人始終堅守「振興中華農業」之初心,華農培養的學子始終繼承和發揚「修德、博學、求實、創新」的校訓和「篤學明德,躬行踐履,建業自強,求精圖新」的丁穎精神。110年來,學校已為社會培養了20多萬名優秀人才,其中就包括12名院士。

華農培養的學生給用人單位最大的印象就是踏實、有「三農」情懷。每年超過85%的畢業生選擇在省內就業,他們利用所學知識深入基層一線,服務產業發展;也有不少華農學子選擇到條件艱苦的地方,服務「三農」,服務鄉村振興。近年來,參加廣東選調生、西部計劃、「三支一扶」的學生人數高居廣東高校前列;單2019年就有114人報名參加了「三支一扶」計劃;有71人報名參加了西部計劃;有18人報名參加了西藏林芝專項計劃。

學校致力於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進校企協同育人和科研協同育人。近年來,學校本科生升學深造率接近20%,自主創業比例高於全國「雙一流」院校平均水平。學生在國際基因工程機器設計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技術等國內外學科競賽中屢創佳績。

「衝一流」要實現「高原見峰」

問:為實現新的目標,加快學校的發展及衝擊國家「雙一流」建設,華農將有哪些改革舉措?

劉雅紅:一是抓好學科建設改革,推進「衝一流」工作。將學科優化為高峰學科、高原學科、特色學科和支撐學科,實行分類管理;優化資源配置模式,重點向高峰和高原學科傾斜,力爭在第五輪學科評估和新一輪「雙一流」遴選中能有所突破,推動實現高原見峰。

二是實施教育教學改革,推進新農科和新工科建設。結合「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制定專業建設實施方案,強化一流專業建設;突出重點建設學科,優先開展「兩金一高」(即金專、金課、實踐教學高地)建設;積極籌建人工智慧專業和學院。

三是實施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改革,注入學校發展新動能。牽頭做好「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的建設工作;推進8大重點學科與港澳高校開展合作,發揮「全國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的示範帶動作用,促進科研成果落地,支持地方經濟發展。

四是實施綜合領域改革,提升管理服務效能。實施人事制度改革,按分類指導的原則對教師進行分類評價考核,考慮分成科研型、教學科研型、教學型、技術推廣型等類型,讓廣大教師都能發揮特長。

問:作為一所具有鮮明農林特色的廣東高校,學校在大灣區建設、鄉村振興戰略中將發揮哪些主要作用?

劉雅紅:華農將充分發揮地處大灣區核心地帶的區位優勢,以「科技驅動,產業引領」的思路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已獲省政府正式授牌並依託我校進行建設,該實驗室將立足對標廣東和國家重大需求,瞄準現代農業重大前沿科學問題、「卡脖子」核心關鍵技術、現代農業全產業鏈的集成創新等3大創新層面,聚焦現代生物種業等6大核心領域,圍繞糧食、水果、蔬菜等9大優勢產業開展相關研究。作為「粵港澳高校聯盟」首批成員,我們將與大灣區的知名高校共同提升區域合作層次和水平,攜手打造「粵港澳一小時學術圈」,不斷深化與大灣區內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的合作。

另一方面,通過實施「三支撐一改革」方案,深化機制改革,發揮人才、科技、理論支撐,勇擔服務鄉村振興的歷史重任。

在人支撐方面,華農將瞄準鄉村振興的新需求,進一步優化涉農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有本事、有情懷的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領軍人才;科技支撐方面,堅持「頂天立地」的科研戰略,立足產業一線發現和研究重大科研問題,破解 「卡脖子」難題,著力打造產學研合作特色品牌,積極對接和服務廣東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與地方、企業共建新型研發機構;理論支撐方面,將依託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著力提升「三農」政策研究水平,加強對地市和行業的智力支撐。

從早期的抗擊「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到目前的非洲豬瘟防控,華農在重大公共應急事件中始終發揮重要的科技支撐作用。針對目前非洲豬瘟的嚴峻形勢,組建國家非洲豬瘟區域實驗室並獲得相應研究資質,華農成為五家獲批單位中唯一的省屬高校,該實驗室更是華農繼國家禽流感專業實驗室後又一個與動物疾病研究相關的國家級區域實驗室。

問:站在建校110年的新起點上,華農如何建設農林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

王斌偉: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華農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在堅持「農」的優勢和特色的同時,積極拓展學科專業,促進農、工、文、理、經、管、法、藝等多學科協調發展,有效增強了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和科技支撐能力。

在110周年校慶之後,我們將籌備召開學校第十三次黨代會,科學規劃學校未來的奮鬥目標和發展戰略,加快改革發展步伐,全面推進學校各項事業發展。我們將堅守立德樹人初心,堅持以強農興農為己任,著力推進新農科建設,協調推進新工科、新文科建設,切實提高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能力水平,不斷深化國際交流合作,為打造天藍山青水淨、食品安全、生活恬靜的美麗幸福中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做出歷史性的新貢獻。

【記者】鍾哲

【通訊員】楊志群 方瑋

【實習生】聶嘉韻

【作者】 鍾哲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南方號~自營號~日報時政部自營號~廣東教育頭條

相關焦點

  • 院士校長「帶貨」,華南農業大學科技助農專場直播來了!
    院士校長「帶貨」,華南農業大學科技助農專場直播來了!、劉耀光院士、劉雅紅校長攜19位專家學者出場華南農業大學科技助農專場直播重磅來襲!6月20日華南農業大學專場直播科技助農出好貨院士校長齊開播掃描海報二維碼進入南方+直播間或快手APP搜索「南方花小寶」進入直播間大學直播看什麼?
  • 華南農業大學和四川農業大學,誰的實力更強
    華南農業大學辦學歷史:學校始創於1909年的廣東全省農事試驗場暨附設農業講習所。1952年,由中山大學農學院、嶺南大學農學院和廣西大學農學院畜牧獸醫系及病蟲害系的一部分合併成立華南農學院,隸屬農業部主管。1984年,更名為華南農業大學。
  • 華南農業大學「僑胞之家」揭牌
    (廣東省僑聯網站)中國僑網1月8日電 據廣東省僑聯網站消息,日前,華南農業大學「僑胞之家」正式揭牌。廣東省僑聯黨組成員、副主席謝惠蓉,華南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陳少雄,華南農業大學校黨委副書記、廣東省僑聯兼職副主席鍾仰進等領導和華南農業大學僑界代表40多人共同見證了廣東省高校首個「僑胞之家」的誕生。華南農業大學僑聯主席、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陳樂天主持揭牌儀式。謝惠蓉對華南農業大學「僑胞之家」揭牌表示熱烈的祝賀。
  • 百年華南農業大學 百年廣東高等農業教育
    華南農業大學創建和發展的歷史就是廣東省高等農業教育的歷史,從培養農業技術人員的講習所、專門學校到廣東大學(中山大學)與嶺南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再到整體獨立成為新中國第一批農學院之一——華南農學院,到改革開放以後的以農業科學為優勢、生命科學為特色的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現代化綜合性大學,無不見證嶺南高等農業教育的艱苦創業與曲折發展。
  • 華南農業大學你了解嗎?華南農業大學排名前十專業有哪些呢?
    【一、華南農業大學簡介】:華南農業大學(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簡稱華農,是一所以農業科學和生命科學為優勢,以熱帶亞熱帶區域農業研究為特色的全國重點大學,廣東省人民政府和農業農村部共建的
  • 華南農業大學研究生招生信息網,華南農業大學考研信息網,華南農業...
    ,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培養複合型創新人才,華南農業大學研究決定2020年招收第二學士學位生。  一、招生專業  生物技術(專業代碼:071002)  二、招生計劃  30人  三、招生對象及報名條件  報名華南農業大學第二學士學位的考生須同時具備以下條件:  (一)報名華南農業大學第二學士學位的考生,原就讀的第一學士學位的院校,在考生高考當年招生錄取批次為本科第一批院校;  (二
  • 最新雙非大學排名!昆工第1,華南農業大學第2,這份榜單爭議大
    校友會最近發布了雙非大學排行榜,這樣的榜單,你同意嗎?第一名,昆明理工大學。昆明理工大學作為一所非985、非211、非雙一流的四非大學,為什麼能夠聞名全國了?就是因為在一七年院士的增選過程中,一舉選中的兩位院士。二零年校友會將其排在了全國61名。昆明理工大學位於雲南省昆明市,截止至18年,昆明理工共有18個國家級平臺。在師資力量方面,院士人數高達九人。
  • 寧波大學與華南農業大學的雙一流發展之路
    第一輪雙一流評選,寧波大學憑藉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入選,而華南農業大學遺憾落選,幾年過後,第二輪雙一流評選臨近,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兩校的發展現狀。現有教職工2890名,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加拿大兩院院士1名,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名,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名,歐亞科學院院士1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8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名,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4名。
  • 貴州省農業農村廳與華南農業大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12月10日,貴州省農業農村廳與華南農業大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圍繞貴州省「十四五」農業機械化發展合作項目等方面籤署了合作協議,就未來合作進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討。金忠秀 攝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王斌偉,副校長鄧詣群;貴州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楊昌鵬,貴州省農業農村廳一級巡視員徐成高等出席籤約儀式。
  • 滿室皆舊物 布衣好耕讀——追記水稻遺傳學家、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
    這是兩位老人畢生的積蓄,盧院士有一個女兒,但他選擇把錢毫無保留地全部捐給學校……」這個有關水稻遺傳學家、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盧永根院士的小故事,是華南農業大學青年教師黨林夕於今年7月1日在廣東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先進事跡報告會上所講,聽者無不動容。40多天後的8月12日凌晨,盧永根因病醫治無效,永遠地離開了牽掛他的人。
  • 廣東最值得讀的十所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州大學、汕頭大學上榜
    而現如今距離高考還有不到二十天的時間,正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考上清華北大或者985工程大學是莘莘學子的理想追求。廣東省是我國的經濟強省,很多考生都想去廣東省讀大學,在廣東省最值得讀的十所大學中,華南農業大學、廣州大學、汕頭大學都上榜。
  • 放棄偏見還是追求理想,美術藝考生你會選擇華南農業大學嗎?
    華南農業大學校園華南農業大學校在全國高校排名位於第74位,在廣東省重點大學排名前5,然而就是這樣一所重點大學,僅僅因為帶有「農業」2字的重點大學,受到高考生和高考生家長的歧視。華南農業大學簡介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華南農業大學是一所以農學專業為主體的綜合性大學,藝術學科異軍突起成為了華南農業大學重點建設學科,並取得非常驕人的成績。
  • 華南農業大學簡介
    以下信息由星藍海學習網收集整理: 華南農業大學是全國重點大學,廣東省和農業部共建的「211工程」大學,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學校悠久的辦學歷史可追溯至始創於1909年的廣東全省農事試驗場暨附設農業講習所。1952年,在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由中山大學農學院、嶺南大學農學院和廣西大學農學院畜牧獸醫系及病蟲害系的一部分合併成立華南農學院,隸屬農業部主管;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了校名。
  • 華南理工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簡稱華南理工,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創建於1952年,是歷史悠久、享有盛譽的中國著名高等學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首批國家&34;、&34;重點建設院校之一,入選&34;和&34;、&34;,也是&34;之一、&34;、&34;、&34;主要成員。
  • 廣東下一輪入選雙一流希望最大的學校——華南農業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是一所以農業科學和生命科學為優勢,以熱帶亞熱帶區域農業研究為特色的省屬重點大學,廣東省人民政府和農業農村部共建的省部共建大學,是廣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華南農業大學是一所百年老校,坐落於廣州市中心,寸土寸金的天河五山。
  • 三本大學排行榜: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三本院校)
    三本大學排行榜: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三本院校) 2013-07-03 11:11 來源: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 作者:
  • 廣東這兩所高校有望衝進「雙一流」,華南農業大學在內
    廣東省的這兩所高校很厲害,那就是華南農業大學和南方科技大學,小編從綜合實力、師資力量、學科實力、科研成果等方面證明了這兩所高校的實力,有望衝進「雙一流」,你更看好誰呢?· 華南農業大學綜合實力:華南農業大學是一所以農業科學和生命科學為優勢,以熱帶亞熱帶區域農業研究為特色的全國重點大學,還是廣東省人民政府和農業農村部共建的省部共建大學,為廣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
  • 華南農業大學有望入圍雙一流?
    2月7日,華南農業大學、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等科研人員,通過聯合攻關,在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的溯源上取得突破。他們發現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研究攻關情況舉行了新聞發布會。
  • 遇見| 華南農業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最後還是半路選擇了放棄六人一間的宿舍上床下桌瞞著宿舍長在走廊偷偷打火鍋這些往事,你還記得嗎?不少同學都在這裡揮灑下了汗水每次三分命中後,目光都會投向喜歡的女生無奈的是,她不是在聊天,就是已經走了華農只有一個校區但佔地面積排行全國第三泰山區、華山區、黑山區六一區、啟林區、嵩山區大家總愛調侃「飯堂阿姨和大叔鬧分手就是因為異地戀」1984年9月母校才改名為「華南農業大學
  • 華南農業大學排名非211類大學前三,以錄取廣東省考生為主!
    因此考不上211工程大學,也不是就沒有前景,非211大學也有很多擁有實力的大學。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的艾瑞深校友會網1200強大學排名中,非211類的大學,排在前三的是昆明理工大學、河南大學、華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