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和朋友聊天,她說自己非常鬱悶。為何?她兒子在德國私立文理中學讀了高中之後,前年考上了慕尼黑工業大學,學的信息技術。按說這個學校和專業都相當好啊,可她的一個同事總是敲打她,問她為什麼送孩子到德國留學。
「你家又不缺錢。」這是那個同事的原話。背後暗含的邏輯大家自然都懂,無外乎德國屬於二流留學目的地,能去英美的都儘量去了英美。大學不收學費不假,但如果不是因為經濟因素,去德國豈不是「太虧」了?
真正應了一句老話:林子大了,什麼樣的鳥都有。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都有自己的想法。這本無大礙,但如果擅以自己的觀點來質疑或要求別人,很多時候不僅無聊而且無益。
去任何一個國家留學,其實都是一種個體選擇,並不存在一致的價值觀或者通用的生活方式。即便有大數據統計,也未必能洞悉一個群體的真實心理,更別說具體個例的想法了。
我身邊的確有不少人系德國留學家庭,他們的確不是因為貪圖便宜去的德國。客觀地說,德國私立高中並不價廉,一年3-5萬歐的學費只是基本,並不包含其它的自主支出;即便是不收學費的公立大學,如果想提高生活質量,可花錢的地方多了去了,有的學生在慕尼黑租房一個月要1000歐,並不是人人都節衣縮食,給經濟強大的祖國抹黑。
那麼,在把留學視為投資的情況下,為什麼這些人會選擇德國呢?從我自己接觸的小樣本人群來看,他們有這麼幾種情形:
機緣巧合
很多家庭在決定孩子的留學去向之前,會帶孩子以自助旅遊、遊學、夏令營等方式了解不同的國家。別小看了這種直觀感受或者親身體驗,它往往能凌駕於數據分析或理性判斷之上,影響人們的選擇。
朋友一家喜歡四海週遊,在兒子上小學的時候,就去過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德國等地。
幾年下來,走過的地方多了,孩子就有了自己的傾向:在這些國家裡,他最喜歡德國。有一次他們乘公交車的時候,孩子的背包落在車上,裡面裝著IPAD、錢包、書本等用品。但所幸的是,沒有人拿走這個包,熱心的司機在下一班車的時候把包送到約定的站點。這件事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種好感也強化了孩子到德國讀書的意願。
我的另一個朋友曾經到德國訪學一年。他把孩子帶到柏林的一所小學讀了五年級。孩子通過這一年的熟悉,激發了留學德國的興趣。此前他們家從未想過能與德國產生任何聯繫。所以孩子回國後就開始重新規劃學業,在9年級的時候又赴德讀高中。
儘管最終的選擇類似,但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留學故事。所謂機緣巧合,並不是拍腦袋的魯莽決策,它發端於全面的評估和理性的分析,但往往由很小的感性要素引領,從而改變人生的走向。
德國的教育質量是貨真價實的,即便它不是一流頂級,只要適合自己,能在可行的範圍內達成最好的自己,這就已經很不錯了。因為任何時候,再優越的環境也不能確保我們成功,關鍵要看個人的內在驅動力,是金子在哪兒都會發光。
自我挑戰
這些年,關於德語難學、德國留學辛苦、德國大學畢業不易的說法四處流傳。每個考慮德國留學的家庭其實都是有心理準備的。
我曾認識一個女孩,從小的性格特點就是好強,各種「不服」,喜歡挑戰別人認為困難的事情,因為這樣更有樂趣和成就感。德語不是難學嗎?如果聽別人說難,自己就打退堂鼓了,那才是真正的弱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自己不嘗試怎麼知道難不難?女孩小學四年級開始自學德語時,親朋好友中也有很多懷疑論者:
別人都報班,自己學能行嗎?英語都沒紮實,就學二外,不怕搞混?現在學太早了吧?拔苗助長!學德語有什麼用?還不如多研究點奧數。
等過了三年,女孩能說一口流利的德語,親友們大吃一驚:沒想到無心插柳柳成蔭,真學出來了。
女孩到德國留學,也是抱著挑戰一把的決心。為什麼本碩加起來要七八年?難道真的無法五年完成?我就偏不信這個邪!她在海德堡讀的企業經濟管理,妥妥的五年畢業,中間還穿插了兩次實習和若干志願活動、社團活動,並不是人們想像的整天窩在圖書館裡苦讀。
她並不認為自己聰明,關鍵還在於時間規劃和學習方法。當然,語言基礎是個前提。她的好多同學都是留學前急就章學的德語(大多一兩年出師),自然不能和她八九年的「老資格」相比。
小眾做派
在做重大的決定時,大部分人覺得跟隨主流最安全、省心。在留學市場上,當人們面臨多樣化的路徑而無所適從時,順從大勢基本上不會有錯。但這樣的風險在於,競爭也很激烈,邊際效益降低,且未必適合於自己的個性需求。
我的某個大學同學就擅長特立獨行的小眾方式。他對兒子的教育總是與大多數人反著來。別人都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他兒子從來都在家裡自學(除了那些藝術類的項目,必須跟著老師學);別人花錢讓孩子隨團遊學、插班體驗微留學,他們偏要搞個家庭私塾,自己帶孩子邊遊邊學;別人給孩子選擇二外,一般都是法語、西語、德語等,他們非得來個拉丁語!
原來這孩子在小學時就有個當醫生的理想。一般人對小孩子的這種豪言壯語並不會放在心上,因為他們遠未定型,理想說變就變,興趣說走就走。但當小孩嚴肅地問他們,到國外學醫需要什麼條件時,他們覺得有必要認真對待了。
之所以從拉丁語入手,是因為很多醫學名詞都有拉丁淵源,掌握拉丁語有利於查閱醫學文獻;拉丁語作為一種橋梁語言,在此基礎上再學習其他語種將會容易很多。男孩的第三外語選的就是德語。他在德國讀高中時,學校裡立志學醫的同學們都額外選修了拉丁語,他很慶幸自己提前學了語言,可以把省下的時間用於攻讀其他的課程。
去年,男孩以ABITUR 1.0(德國畢業會考最高分)的成績考取柏林夏瑞蒂醫學院。這所學校在歐洲乃至全世界的醫學界都大名鼎鼎,但大眾知之甚少,很多人連名字都沒聽說過。相形之下,海德堡和亞琛醫學院的「名頭」則要大得多。男孩又完美地避開了主流選擇。看來這與他們家庭一直以來的思維方式大有關聯。
很多情況下,人們的所作所為只要是合理合情合法合適的,並不欠別人一個解釋。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
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教育體制是完美無缺的,只要能讓自己有一個適宜的發展平臺,在一定範圍內實現選擇價值的最大化,那就足以。還是那句話,每個人經歷的德國教育怎麼樣,並不代表其他人也有著同樣的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