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洋介和松島菜菜子主演的《救命病棟24小時》
因為地質條件複雜,自然災害頻發,日本對於國民的安全教育十分重視。日本兒童從小就要接受防災教育,防災教育內容也列入了國民小學生教育課程裡面。除了硬性的宣傳,影視作品也是國民安全教育的重要渠道,從動畫片到偶像劇到電影,安全知識就通過影視作品傳遞給日本的觀眾。如今,你所見到的大地震災難面前依然能鎮靜、有序處事的日本民眾,就是這麼培養出來的。
2004年日本政府發布了未來30年內東京發生直下型M7級地震機率為70%的消息,《救命病棟24小時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該劇創作時就得到日本政府各部門的協助,務求讓觀眾看完後能對應對災後狀況、災後急救等方面有更多的認識。該劇的陣容強大,江口洋介和松島菜菜子兩位日劇大腕繼續出任主角,飾演救死扶傷的醫生,還有大家熟悉的演技派演員仲村亨和香川照之,演出陣容可說是前三部中最強的一部,而所講述的內容,也是該系列中最實用的。
緊急傷害處理就地取材
江口洋介扮演在國際人道救援醫師團工作的近藤醫生,剛回到東京就發生了地震。他從計程車上下來遇到路人呼救,身為急救醫生的他自然是義不容辭,和大家一起從廢墟中救出一位被瓦礫壓住的災民,這位災民腿部被壓骨折,在把腿部骨頭基本復位後,近藤需要有器具為傷者腿部進行固定,他只能利用手上能夠拿到的東西來治療,他讓人從廢墟中找來幾把長柄傘,再加上手上的毛巾和旁人的領帶為傷者作了固定。
資源有限病患治療有緩急
地震等自然災害往往造成大量民眾受傷,而醫院等救治場所的人員資源有限,在災難情況下醫藥材料的補給更是問題,有限的資源到底該如何分配呢?《救命病棟24小時Ⅲ》中近藤帶著傷者來到社區的河野醫院,他的醫術得到河野和護士河原崎的信任,並接管了河野醫院的搶救工作。近藤告訴他們對傷員要按順序進行:重傷者優先;沒辦法治療的不予治療,能自己照顧自己的輕傷者自理,近藤面無表情地讓輕傷者回家,但卻遭到患者的一片罵聲。而對傷勢過重者不予處理,最後眼睜睜地看著傷者死去,這種做法雖然一開始惹起很多求醫者的憤怒,江口洋介所演的近藤醫生面對無法救助的重傷者,自己已經雙眼含淚,大家最後都明白這種處理措施看似不近人情,醫生也不是鐵石心腸,他只是希望可以在短暫的時間內救治更多有存活機會的患者。
這一令人動容的戲碼,其實也向觀眾傳達了日本《應急醫療法》的精神,《應急醫療法》中規定,在由災害等原因造成眾多人員受傷的情況下,醫生必須根據其緊急性、受傷程度等按照優先順序對傷者進行選擇而採取的治療方法。
自備急救物品以防萬一
《救命病棟24小時Ⅲ》對災後社會有全景式的描寫,其中一位出場人物是帶有權力野心的議員寺原,他去到避難所裡幫忙,但卻遭到部分災民指責他在作秀,他生氣地反駁他也是災民,而且大聲地斥責其他人:「你們這些人,有在家裡準備三天糧食的舉手!」那些指責他的人都不敢回話。在家裡準備三天糧食其實僅僅是日本民眾面對災害的應對措施之一。日本有專門出售防災用品的商店如東急百貨,售賣各種各樣救災用品。從公司到學校,給每個人都備有包括食品、水、治傷等物品在內的應急包,考慮到房屋家具的倒砸,應急飲用水都是用雙層金屬罐儲存,而不是用一般的塑料瓶。
留言呼叫中心幫忙尋親人
大地震等災害往往給交通、通訊等公共服務設施造成破壞,家庭成員往往也會面臨失散的情況,得悉親人的下落是非常重要的情感需求,如何幫助倖存的他們互相取得聯繫也是很重要的一項工作。日本的一項做法是建立災害專用留言呼叫中心,每通留言30秒,人們可以通過公用電話或手機撥打171,向親人的電話號碼留言,而親人也可以通過171,查詢有無人向自己留言。
《救命病棟24小時Ⅲ》中也用感人的方式向觀眾推廣這一信息。劇中,京野琴美飾演的女孩磯部望在東京一所小學擔任保健室老師,她和身在關西的父母由於意見不合已經兩年半沒聯繫了。地震發生之後,磯部望的父親武彥在留言呼叫中心留了不少給女兒的話,但磯部望一直不去和父母聯繫報平安,最後武彥直接開車到東京找女兒。當他找到女兒後,哭著打了女兒一巴掌。磯部望慢慢地感受到父母的愛,然後在醫院偷偷拿起電話,按下171號碼,聽到父親的幾通留言後,自己泣不成聲,隨後磯部望就出去和父親團聚了。
這一場面感人之餘,也讓觀眾了解了留言中心電話號碼的功能。據悉,受災者可以撥打171再按1再按自己家中的號碼留言。要聽留言的人可以按171再按2再按受災者家中的號碼,就能聽到受災者48小時內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