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的大雨,似匯聚九江之水傾潑而下的氣勢,又夾雜著一聲又響又脆的雷鳴,將所有停在路邊的車輛一齊驚得嘀嘀亂叫,躲在屋內的人也是心驚肉跳。如何有這般響的驚雷?查看日曆,方才醒悟,秋分了,這也是天公雷神拼盡餘力發出最後的一吼。正應了「秋分一候,雷始收聲」。再不吼出來,便沒有機會了。
《春秋繁錄》記載 「秋分者,陰陽相半,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太陽黃經為180度,陽光直射赤道,晝夜時間相等,此後,陽光由赤道向南北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秋分每年一般9月22到24日。2020年秋分9月22日21點30分。
中國古代,秋分有三候,分為雷始收聲、蟄蟲坯戶、水始涸。
1.所謂雷始有聲。古人認為秋分之後,陽氣漸弱,陰氣轉重,天公再不會打雷了,當然此說並非絕對,在北方冬季偶有雷聲。唐.元稹詩:雲散飄颻影,雷收振怒聲。乾坤能靜肅,寒暑喜均平。
2.蟄蟲坯戶,意為秋分時節,天氣轉寒,蟄蟲開始鑽進土洞穴中準備過冬了。陸遊曾詩作:今年秋氣早,木落不待黃,蟋蟀當在宇,遽已近我床。宋.劉一止詩:山中秋已半,蓬蓽晏方開,不聽夜蟲語,焉知節物來。古人都以秋分時節,作詩以記蟄蟲坯戶這一現象。
3.水始涸。節氣秋分開始,氣候乾燥,降水量減少,空中溼度降低,大江大河水量低落,小溪湖泊自然也乾涸了。正所謂大河無水小河幹。
2018年起,我國將農曆秋分這一天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自古以來,第一個以國家層面為農民設立的節日。
中國二十四節氣自古以來與農業緊密相聯。農民對秋分也非常重視,光線與冷暖的變化對農業生產會產生很大影響。自古以來祖先就有很多秋分的農諺。
1.秋分日晴,萬物不生,秋分有雨來年豐。
秋分時節正是農民秋收冬播的時候。秋分有雨,預示明年雨量充沛,明年就能夠喜獲豐收。否則,則會預示乾旱,農物欠收。
2.秋分西北風,臘月冬不淨
農民普遍認為春季東南風,氣候適宜,適合春播。冬季西北風,氣候寒冷,不適合農作物生長。秋分時節如果見西北風,則預示寒冬會提前到來,降雪冷凍會頻繁。但如果出現「秋分東分來年旱」這些農諺要跟南北地區分別對待,跟當地的地形地貌有很大關係。。
3.秋分只怕雷電閃,多來米價貴如何。
秋分當日如果出現狂風大雨,雷電交加現象。則表示後來的天氣都不太好,整個秋季的雨水量頻繁,影響今年秋季的收成,自然會導致明年米價上揚。
清.王潤生曾作《物候》:秋分斫谷早,寒露斫晚稻。寒露無青禾,霜降一齊倒。小暑一聲雷,四十五日到黃梅。小暑一條吼,拔下黃秧種赤豆。
秋節吃什麼?如何養生?
人與萬物一起生長,是完全不可分離的。一年四季氣候不同,人就會受嚴寒酷熱的煎熬。大地便會乖巧地長出蔬菜水果來與人來補充。比如說吧,夏季天氣炎熱,這個季節便會生長出西瓜、黃瓜、番茄等各種瓜果蔬菜來讓人解渴消暑。你看它偏又不能生長在冬季。冬季寒冷的時候,地上偏又能長出生薑、大蒜等讓人增熱旺火的食物。所以說,這自然食物是與人相生相隨的。只是科技發達,人們利用技術倒是能培育出反季節的蔬菜出來,也豐富了人餐桌上的花樣,但要論人養生,我反認為不可貪鮮吃反季節的東西,只須要順其自然吃時令食物就好。什麼樣季節生長什麼出來,人便吃什麼,便是最好的食物養生法。但人有時候並非全部能適應氣候,適當彌補一些時令食物的不足,也有必要的。
那麼,秋季當然主要還是吃秋菜。但秋季是個容易上火的季節,口乾舌燥,容易傷害肺津,所以在飲食上面多吃滋補食物。
北方寒氣來得早些,蔬菜有土豆,西葫蘆,南瓜,白菜,豆角,大白菜。有些蘿蔔也開始出市。
南方有胡蘿蔔,小白菜,芹菜,比柑桔等
除了這些食物,可以補充吃一些海帶,蓮藕,黃瓜,西芹這一類食物。海帶味鹹,性寒,有助於積熱平洩。蓮藕,性甘、味平、可以敗火洩熱,對肺部有好處。黃瓜具有明顯的清熱排毒養顏、生津止渴的好處,黃瓜酸能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排出毒素。西芹是芹菜的一個品種,其養生效果同芹菜有異曲同工之妙。芹菜味甘、苦、性涼,歸肺、胃、肝經,具有一定保養身體作用。
這些知識涉及歷史、民諺、習俗、現代生活、食養、古典傳統文化等各個方面,是古代和現代人類從社會日常經驗中慢慢積澱的結晶,很值得現代的人們好好學習和利用的價值,我們應該繼續把它傳承和發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