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帝從即位那一刻起,就一直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可謂一路披荊斬棘。為了大清,為了江山,為了百姓,嘔心瀝血,兢兢業業,甚至去世前的最後一刻,還在批改奏摺。
但是在他去世之前,卻收到了老八胤禩的信,難道這封信成了壓倒雍正帝的最後一根稻草?
楊角風談雍正王朝:雍正王朝:雍正帝暴斃而亡,真的是因為老八胤禩臨終前寫的信嗎?
一、
前面一期我們也提到過,雍正帝最大的弱點就在於做事太過急躁,且待人不夠寬合,說白了就是有點喜怒不定,且心狠手辣!
說他狠,他確實狠,不管是登上皇位之前,還是坐穩了皇位之後,舉幾個例子:
經歷了江夏鎮下馬之辱後,他就怒氣衝衝地對身邊的人喊道:
「誰也不許再提江夏鎮這三個字!」
不要覺得,他僅是隨便說說,我們遍觀整部劇,老四胤禛絕不是大度的人,得罪他的人,沒有一個下場會好。其實他就是刻意說給手下人聽的,所謂的不許提,最好這個鎮不復存在。
這才有了年羹堯後來的血洗江夏鎮,這才有了他對年羹堯的承諾:
「出了天大的事,我給你兜著。」
為了扳倒太子胤礽,他明知道讓坎兒送出那封信的後果是什麼,不然也不會去找大和尚排解心中的苦悶。最終強烈的掌權欲望戰勝了內心的不忍,這才有了坎兒被殺,老十三胤祥被圈禁的下場。
畢竟當初老十三胤祥最怕的就是那封信,想要毀掉,而老四胤禛的說法卻是:
「我何嘗想留著這封信呢,可人無害虎意,虎有傷人心,萬一這事掀出來,難保太子會全推到你身上去。」
結果最終還是把老十三胤祥給出賣了……
甚至到了奪嫡後期,因為自己沒有掌管兵權,可謂苦苦思索讓老十三胤祥放出來的方法。最後趁康熙帝做壽弄了本血經獻上去,說是老十三胤祥獻的,但是這事之後他再見老十三,一句沒提此事,非常不合邏輯。
登上皇位的當晚,他就潛回府邸,這也非常不合邏輯,其實就是想幹掉鄔思道,但受到鄔思道坐鎮指揮五路兵馬的反威脅,小心謹慎佔了上風,最終作罷。
二、
登基之後的雍正帝,開始實行自己一步步掃除異己的計劃,可謂是展現的淋漓盡致:
先是掃除了老十四胤禵的勢力,把他從八爺黨中剝離出來,安排去守陵,這還不算,還把人家的女人喬引娣給弄到自己身邊。
後來又敲打了軍機處各位大臣,不管是因為諾敏一案受牽連的隆科多,還是因為張廷璐科場舞弊案牽連的張廷玉,且分化了老八胤禩勢力,關鍵時刻把老九胤禟派往西北軍營……
再後來就是全力推行新政,火力全開,期間幹掉了年羹堯勢力和清流派勢力……
最後又衝最大的敵人老八胤禩一派開炮,並成功地挫敗了他們的陰謀,順帶還除掉了自己的不孝兒子弘時,此時遍觀天下,已經沒有任何勢力敢跟皇帝抗衡了。
打敗了所有敵手,雍正帝開始有種高處不勝寒的感覺,這一天,他還在挑燈夜批奏摺。而剛剛死去的老八胤禩仿佛又出現在自己面前,他揮了揮手,再定睛一看,原來是幻覺……
終於,他顫抖著的雙手再也寫不下一下字,他掙扎再掙扎,奏摺翻了一地,隨風吹的到處都是,隨後一滴血,兩滴血,然後一灘血噴了出來,字幕也出來了:
「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暴卒,年僅58歲……」
雍正帝的駕崩,表面上看是他積勞成疾,勞累致死,在不久前,老八胤禩就跟弘時講過,看面相,雍正帝命不久矣。
而這次吐血卻發生在看老八胤禩的信之後,難道這封信成為了雍正帝死亡的導火索?
我們還是回到這一天的白天:
早上,雍正帝坐著馬車把喬引娣送到了景陵,喬引娣口口聲聲說著去去就回,雍正帝望著喬引娣遠去的目光中充滿著眷戀,豈不知這就是永別。
而回到宮裡之後,天色已晚,雍正帝拖著疲倦的身軀趕往養心殿,期間遇到了李德全……
三、
李德全面帶愁色的匯報:
「皇上,八……不,阿其那他……他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