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停APP頁面顯示,營業時間是周一至周五08:00-18:00,每小時停車費8元。因為記者打開APP時是下午18:33,所以,車位「未開放」。
前幾天,某小區一位路虎車主因自家車位被佔,隨即租下周邊車位反堵並下戰書「誰先挪走誰就是孫子」……
停車問題戳中了不少人的痛點。車子越停越多,小區越來越擠。尤其是老小區的停車問題怎麼破解?
「共停」APP貌似提供了一條路徑。以杭州天水街道皇親苑小區為例,去年8月推出了「共享車位」。簡單來說,來繁華的武林商圈辦事或購物,沒地方停車,如果皇親苑裡有車位,你就可以來停。
那怎麼知道是否有空車位呢?下載「共停」APP進行芝麻信用和車牌綁定後,點擊「預約停車」,地圖上會顯示附近停車點,點擊藍色坐標點,界面上會顯示停車點的開放時間、實時空位數量及計費說明,車主可以確認預約進場時間。每周一至周五的9:00—18:00對外開放,並按照每小時8元的標準收費。周末不支持共享車位。
這個辦法實行了一年,效果如何呢?錢江晚報記者日前走訪了包括皇親苑小區在內的APP上顯示的幾個小區,發現這些小區本身居民停車就很難,即便工作日的白天,車位也幾乎停滿,甚少有空餘車位能夠「共享」。
現場
鬧市老小區能共享的車位
實在少得可憐
中午11點左右,皇親苑小區,一輛白色私家車繞了好幾圈。「你停這裡好了。」工作人員指著小花園旁邊一處空地對車主說。「這不要緊吧?」車主看著這裡並不是泊位,有些猶豫,「沒事的,你往裡靠靠。」最終,車主把車停在了北門附近一塊空地上。
工作人員王師傅告訴記者,小區停車很難,基本沒有空餘車位,「你看,那邊門口紅色的車,已經停了好幾個月沒動過,哪還有車位能共享啊?」
王師傅說,要是運氣好,偶爾會有那麼一兩個車位空出來。雖然共享APP上顯示傍晚6點前允許外來車輛進小區,王師傅說其實下午3點半開始就禁止外來車輛進入了,「首先要保證小區居民停車的嘛。」
記者在皇親苑小區走了一圈,路面劃線泊位都停著車,甚至花壇邊、單元門口等地方,也都被「利用」起來。
這樣的情況不只是皇親苑,記者一共走訪了5個小區,另外的胭脂新村、屏風街、玄壇弄等小區也都是類似情況。
天水屏風街小區雖然也在共享APP上,不過「人為幹預」更多一點。
何師傅指著手機屏幕告訴記者,上面顯示的剩餘車位是不準確的,「小區裡的情況我們都知道,現在還有8個車位,要是有人想停進去是可以的。」何師傅說,小區對面就是商務樓,很多上班族找不到地方停車就會把車停到小區裡,「我們是30元封頂,要是在外面停一天要80元。」
何師傅說小區的車位利用率很高,尤其到周末,「對面有兩家培訓學校,很多家長找不到車位都會來問。」
一般來停車的,很多都是路過問一下,真正在APP上預約,何師傅說「還沒見過」。
說法
居民和社區各有看法:
能共享是好事,但車位實在太緊張
張大伯和蕭大伯是玄壇弄的居民,他們覺得原本小區停車就難,再加外來車輛,肯定會對居民的生活造成不便。「喏,你看這輛車停得,這裡根本就沒有劃線,沒地方停麼就一直停在這裡了。原來只停路的一邊,現在兩邊都停上了,要是真有事,消防車都進不來。」張大伯說。
蕭大伯有另外的顧慮,「車子多了肯定更加危險,現在沒事都不敢帶著小朋友出來玩。」
住在胭脂新村的谷阿姨覺得共享停車挺好的,「共享肯定是好事,要是白天有車位空著也是空著,別人停一下也沒什麼,不過我們小區車位實在太緊張了,應該共享不了吧?」
胭脂新村社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小區停車確實困難,「畢竟是老小區,周邊辦事的人也很多,停車需求很大。」為此,社區也在探索解決小區停車難以及提高車位利用率的問題。通過和第三方公司的合作管理,目前小區情況最好的時候,能夠有十來個車位共享出來。
「我們這邊有小學,免費停車的時間是20分鐘,之後就按每小時8元正常收費。」該負責人介紹,為了儘可能保證居民停車,小區對於過夜車輛的收費以晚上12點為界限,「超過晚上12點,開始重新計費,封頂是一天40元,要是從頭一天下午停到第二天早上,就要收80元。也是想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外來車輛儘可能早點離開。」
皇親苑社區書記胡曉明覺得,共享停車在實行過程中,的確還有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來銀泰、百大找不到地方停車,那就打開手機看看小區裡有沒有停車位,臨時停放,資源被盤活利用了,挺好。」然而,這種「活」的範圍和程度實在有限。小區裡拼拼湊湊,能擠出250-260個車位,但是三證齊全的居民車輛就超過了300輛,這還不包括出租戶。「晚上有居民在小區裡繞啊繞,根本找不到車位,外面的車子可能還佔著車位,這就很不合理了。」
另一方面,目前只有極少數單位和小區共享車位,根本滿足不了停車需求。「這事不應該只是幾家在做,應該讓附近的住宅樓、單位、寫字樓等都把空車位拿出來共享,做到一個常態化可持續發展。」胡曉明說。
「共停」APP開發者:
參與小區太少,共享形同虛設
「共停」APP是杭州一家科技公司開發的。項目負責人蔣先生也是一肚子苦水,表示自己正在「默默」地撐著。
他說,當初提出「共享」概念,並沒有想著能徹底解決停車難問題,只是想利用錯峰停車,提高車位利用率。然而,在操作中碰到了居民的不理解。「大部分居民認為車位開放是件好事,但一旦說到『共享』,他們就會覺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損害。」他坦言,目前「共停」已經和杭州11個小區合作,但是這些小區裡不少居民根本不知道有這回事。
「他們不知道的還有很多。比如說停車費,我們是會拿出一部分回饋給小區的。」蔣先生說,在項目實行順利的情況下,收取的停車費中有一部分是公共基金,就是用來幫助小區搞基建的。但是,因為目前項目運營得不好,「回饋」一直沒有實現。另一個殘酷的事實是,11個小區一天最多能「擠」出100多個車位,可是能真正通過軟體預約車位的車主,一周也只有五六個。「現在這個軟體只服務於一小塊區域,下載量和使用量都很少。」他說,盤活量不夠是目前最大的問題。「如果有100個小區加入進來,使用的人自然就多了。」這麼說吧,就目前情況而言,「共停」形同虛設。
目前,他們也在轉變思路,不從單個小區著手,轉向中小型物業,給他們提供平臺,開始慢慢布點。「我相信這個項目的初衷肯定是好的,所以我們不會放棄。」
本報記者 楊茜 黃偉芬 通訊員 張婷婷 文/攝
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