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家暴,我和許多未婚女性討論過這個話題,發現一個驚人的問題:多數女孩子都認為家庭暴力離自己非常遙遠。這種現象讓我害怕。
討論對象有未婚單身的女性,也有未婚戀愛中的女性,在這些或正式或非正式的討論中,很多女孩子對家暴的概念僅僅來源於社交媒體或者社會新聞,而從未在現實生活中真真切切地接觸過家暴。
「我男朋友非常疼我,我說一他不敢說二的……」
「很老實,學歷又高,不可能存在家暴!」
「家暴?他未必打得過我!」
然而,現實是家暴離你遠沒有你想像得那樣遙遠,它可能就正發生在你的鄰居、同事甚至是閨蜜身上,而家庭暴力對於一個家庭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Kelly Clarkson的歌曲《Because of you》就講述了家庭暴力對於家庭的影響。
而當家暴切切實實發生在自己身上時,許多女性的選擇是隱忍。
原因很多且千奇百怪,最主要的可能就是自身對男女關係的認知存在偏差和潛意識否定自我價值的思維習慣,通俗點來講就是潛意識裡認為男女關係中女性處於弱勢。
講到這裡很多人就要跳出來不忿了:「什麼?現在女孩子的地位還不夠高嗎?現在是女權主義的天下啦!」
這裡我們講的是思維而不是行為,在行為上很多女孩子的兩性地位確實很「高」,然而思維上呢?
男女平等這件事在思維上是永遠不可能存在的,因為男女之間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兩個存在個體差異的事物你如何能要求他們是平等的呢?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家公司要搬辦公桌、書架或者電腦等重物的時候,一般領導都會挑選男性;而如果要組織文藝晚會、聚餐交流或者公關應酬等活動的時候時,領導們則一般會挑選女性。
所以在領導的思維慣性裡,體力活不適用於女性,而情感交流類活動女性則更勝一籌。
這樣的思維慣性存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並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行為。女性,尤其是已婚女性,在思維慣性上其實是處於劣勢的,人民日報曾經做過一期關於家暴的視頻,講述的就是當事人從第一視角闡述家暴發生後的心路歷程。
家暴的發生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容易避免,「人心難測」四個字用在這裡應該是最合適不過的了。就像小偷臉上不會寫著「小偷」兩個字一樣,家暴者頭上也不會頂著「家暴」兩個字,他可能是戀愛時千依百順的好好先生,也可能是高學歷的理性派,甚至有可能是法官、律師等法律從業者。
據世界銀行集團(World Bank)統計調查,20世紀全世界有25%-50%的婦女都曾受到過與其關係密切者的身體虐待。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的一項最新抽樣調查表明,在被調查的公眾中,有16%的女性承認被配偶打過,14.4%的男性承認打過自己的配偶。
每年約40萬個解體的家庭中,25%緣於家庭暴力。特別是在離異者中,暴力事件比例則高達47.1%。
目前,全國2.7億個家庭中;遭受過家庭暴力的婦女已高達30%。人格障礙佔家庭暴力的1/4,其中以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和衝動型人格障礙居多。
許多女性將家暴歸結為經濟是否獨立這個問題,事實證明經濟是否獨立並不能完全決定家庭暴力發生的機率。著名影視演員斯琴高娃老師在第一段婚姻中曾被丈夫家暴8年之久;原中國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曹晴遠嫁美籍華裔後也遭受到家暴……
家庭暴力一旦發生,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讓對方看到自己的反抗家庭暴力的決心。無論你是否想要給對方改過自新的機會,都必須讓對方為此次家庭暴力付出沉痛的代價,如果一味地忍讓縱容,只會給對方更加變本加厲的底氣和信心。
在法律的層面上,2001年4月28日由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婚姻法》修正案,第一次對家庭暴力問題做了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2005修正)四十六條規定:「禁止對婦女實施家庭暴力。」
目前,中國已經籤署了《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的歧視公約》、《兒童權利公約》等國際公約,是《北京宣言》、《行動綱領》等國際文件的承諾國,已向全世界莊嚴承諾採取有效措施,制止家庭暴力,保護婦女、兒童、老人等一切弱勢群體權益。
最後,我們希望所有未婚女性在選擇另一半時理性、全面,所有已婚女性在婚姻生活中幸福、美滿。
來源:小豆子
審核:警圈通鑑
I D:jingquantong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