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曾在網絡上看到一則報導,來自單親家庭的小明(化名),從小他爸爸就對他非常冷漠,因為媽媽在生他時難產去世了。
爸爸將這一罪責安在了小明身上,認為是小明害死了妻子。只要有不順心的事情,就會對小明拳打腳踢,6歲的他只要看到爸爸抬手立馬就會護住頭。
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趕快長大,離開這個冰冷的家。所以他特別注重生日,每過一個生日,就覺得自己離好日子又近了一步。
6歲生日時,小明用偷偷攢下的錢,為自己買了一塊小蛋糕慶祝,沒料到正好遇到喝得爛醉的爸爸回家。他看到小明買了蛋糕,便破口大罵:「你媽死了你很開心嗎?掃把星。」
隨後對小明拳腳相加,下手之重常人難以想像,當鄰居聽到聲音,將小明從他爸爸手裡救下時,小明已經奄奄一息了。
小明在送往醫院的途中,一直喃喃地說:「我想爸爸死掉,這是今年的生日願望。」之後便因為傷勢太重,搶救無效死亡。
家暴,讓我們看到了社會的真正面目,並不是所有父母都會疼愛孩子,在有些人的眼裡,孩子並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依附於他們的私人物品,是的,是物品。
所以,他們想怎麼虐待就怎麼虐待,全無人性。
如果做父母需要考試的話,那些家暴的人必然不會有成為父母的機會,可惜並不需要。
家暴孩子的父母通常都懦弱無能,膽小如鼠。他們之所以選中孩子下手,不過是因為孩子弱小沒有反抗能力而已。
在家暴中長大的孩子,成年以後的路基本都不會太順,家暴給他們造成的心理傷害太深了。
心理學家李雪說:「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潤物細無聲的,家庭的烙印會一直伴隨孩子。」
不過家暴也分程度,像小明這樣的屬於少數,已經牽扯到了犯罪。大多數孩子經歷的家暴,不至於威脅生命,但卻對內心造成了難以磨滅的傷害。
在《我是演說家》裡,選手顧春紅曾講述起自己母親被家暴的經歷。
她說她小的時候,爸爸因為一點小事就會動手打她媽媽。有時候家暴的原因無理至極,有一次媽媽僅是帶著她們姐妹午睡,爸爸便不由分說地動了手。
所以在她的整個童年時期,她都不敢午睡,更不敢和父親單獨相處,害怕突然被打。
她坦言道,至今想起家暴依舊感到恐懼。她非常懼怕、排斥社交,和人相處會感覺到不安全,總是會刻意切斷和外界的聯繫來保護自己。
的確,在家暴中長大的孩子,成年以後會特別恐懼親密關係,嚴重缺乏安全感。他們永遠和周圍人保持不遠不近的距離,因為這樣最安全,不會有人無緣無故地跳出來傷害自己。
有些家長總以為孩子還小,被打被罵長大後都會忘記,實際上他們會永遠記得。
前面的案例裡,小明父親開始施暴時,總會以「都是因為你,這個家才怎樣」的理由。在類似的事件裡,這樣的言辭會導致孩子嚴重缺乏自信,很容易自責。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說到一點:「幼小的孩子,總以為自己的力量是無窮的,總想靠自己的能力去改變父母。」
他們本不應該承擔這些,應該在愛和支撐中長大,對自己充滿信心,對世界充滿安全感。
成為父母不需要考試,確實是一項大的挑戰,如果你沒有準備好,就不要輕易帶另外一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這非常不公平。
如果他知道來到這個世界,等待自己的將是家暴和虐待,還期待出生嗎?還會感謝你帶他來這個世界嗎?如果你的伴侶家暴,請一定要反抗,家暴只有零次和無數次,沒有例外。
有一項心理調查顯示:90%的施暴者都會在受到受害者反擊後覺得對方「不好惹」,從而停止欺凌行為。反之,如果受害者一直默默忍受,則會導致施暴者變本加厲。
讓家暴終止在自己這一代是每個人的使命,如果你已經受到了家暴的殘害,請不要讓你的下一代經歷這樣的痛苦。
- The End -
作者 | 湯靡達
參考資料:
Field T, Vega-Lahr N, Scafidi F, Goldstein S. Effects of maternal unavailability on mother-infant interactions.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1986; 9:473–478.10.1016/0163-6383(86)90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