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州是全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之一,轄1市15縣,總人口485萬,是全國苗侗文化的核心地。2013年起,杭州開始結對幫扶黔東南州,東西部扶貧協作結出累累碩果。
2018年,杭州市婦產科醫院和貴州省黔東南州凱裡市婦幼保健院籤訂了對口幫扶協議,先後派遣34位醫療技術及管理骨幹赴凱裡市婦幼保健院,培訓醫護人員600餘人,接收進修人員38人,並組織多次遠程會診及遠程培訓。短短兩年時間,幫扶成效顯著。今年3月,凱裡市婦幼保健院成功通過二級甲等婦幼保健院的評審,成為黔東南州唯一一所二甲專科醫院。
7月20日,杭婦院的專家團隊再次出發,遠赴1500公裡外的凱裡市婦幼保健院,開展為期一個月的幫扶工作。
首席記者 俞茜茜 記者 張慧麗 通訊員 鄧月月 姜潔斯
緊急救治胎盤早剝危重孕婦 遠程開展病例討論 制定規範化流程
此次前往凱裡市婦幼保健院的專家團隊由醫務部副主任陳臨節主任醫師、NICU(新生兒重症監護科)主治醫師孔雲偉、產科LDR護師汪柏雲3人組成。來到這裡的第9天,他們就遇上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產科搶救。
7月29日晚上8點半左右,陳臨節和汪柏雲在醫院門口,看到一名產科醫生正急匆匆趕來。二人詢問得知,有一位胎膜早破合併休克的患者剛剛被送到醫院。
「胎膜早破只是羊水流失加快,一般不會引起休克,會不會是胎盤早剝?」出於職業敏感性,她們意識到情況也許沒那麼簡單,二人立即趕到產科,得知孕婦24歲,孕35周,胎膜早破,胎盤早剝,已經處於休克狀態,胎兒宮內窘迫。
陳臨節立刻擔任起搶救指揮的角色,一邊通知同來幫扶的孔雲偉火速趕到手術室,一邊指導當地醫院的搶救小組開展施救。緊急剖宮產後,發現產婦的胎盤基本上已經整個從子宮壁上剝離,出現瀰漫性宮腔出血,出血量約1700ml,而且產婦血壓仍在持續下降。經過一系列搶救措施,血壓終於慢慢回升。整場搶救持續到凌晨,產婦的情況終於穩定下來。
一周後,杭州市婦產科醫院李香娟副院長召集醫院生殖醫學科、產科、麻醉科、放射科等多學科團隊與凱裡市婦幼保健院就此例搶救開展了一場遠程會診及病例討論, 並協助凱裡市婦幼保健院制定了標準化的搶救流程。
在保留子宮的前提下 為患者剔除巨大子宮肌瘤
來到凱裡後,陳臨節最大的感觸是,當地婦女有著勤勞淳樸的民風,但她們對自身健康意識並不強。不少女性遇到小病小痛都靠自己忍著,即使出現明顯症狀,也不會引起重視。「僅一個月,我們就碰上了4例巨大子宮肌瘤的病例,其中最大的肌瘤直徑達到了12釐米。」
陳臨節介紹,這位患者姓劉(化名),是一位34歲的三孩媽媽。9年前,劉女士生完最後一胎,進行了輸卵管結紮手術。她認為,只有懷孕時才有必要去醫院檢查,想著自己做了結紮手術後不會再懷孕,此後便再也沒有做過任何婦科檢查。
最近一年來,劉女士發現自己不僅月經量增多,每個月的經期也總是延長。年初開始,她還感覺到頭暈、乏力,臉色越來越黃,但她依舊沒有想到要去醫院。直到最近一次經期已經持續了整整20多天,這才意識到不對,跑到家附近的鄉鎮衛生院就診。由於鄉鎮衛生院條件有限,醫生建議她到上級醫院就診。
8月初,劉女士來到凱裡市婦幼保健院,檢查後發現,她的腹中竟有一顆12釐米大小的子宮肌瘤,就像懷孕五六個月的孕婦,還合併有重度貧血。
在此之前,凱裡市婦幼保健院還沒有遇到過如此巨大的子宮肌瘤,加上患者又有重度貧血,意味著出血風險和手術難度大大增加。考慮劉女士的年紀尚輕,陳臨節決定迎難而上,最終在保留子宮的前提下順利完成手術。
輸送「杭州經驗」
推動黔東南州婦幼保健事業快速發展
在凱裡幫扶期間,杭婦院的專家們變「輸血」為「造血」,將「杭州經驗」留在了當地,培養一支帶不走的隊伍。
產科LDR護師汪柏雲開展了多項產科技能培訓:自由體位助產、指導助產士如何對產婦進行非藥物鎮痛(比如使用瑜伽球等導樂工具),不少導樂工具都是她自掏腰包購置的。
NICU孔雲偉主治醫師則幫助醫院新生兒科制定了規範的查房、搶救流程,對每一位新生兒科及產科醫護人員進行新生兒窒息搶救培訓,並逐個進行考核,培養了多位優秀學員作為「培訓老師」,今後可以帶領科室醫護人員常規化開展此類培訓。
除了日常坐診、業務指導與交流,專家團隊還在當地市衛健局、市婦聯、市科教局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下,開展了一場「關愛女性健康」專題知識講座,為當地百姓送去了專業的醫學知識,現場為市民答疑解惑。
杭州市婦產科醫院黨委書記何茶英說:「這一批幫扶結束,我們接下來還會繼續派遣專家定期過去幫扶。通過一批又一批幫扶專家的不斷努力,推動黔東南州婦幼保健事業的快速發展,為黔東南州打贏健康扶貧攻堅戰增添強勁動力。」
牽手桐廬縣婦幼保健院 開展專科託管 基層百姓在家門口就診更便捷
一方面派專家團隊支援黔東南,助力脫貧攻堅;另一方面積極響應「雙下沉,兩提升」的戰略要求,落實分級診療政策,構建基層首診、雙向轉診、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
2019年,杭州市婦產科醫院與桐廬縣婦幼保健院開展兒童保健專科託管合作。杭婦院兒童保健科科長朱雲霞兼職桐廬縣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科長,參與科室管理,定期給當地兒童保健醫生進行業務培訓,派遣科室中級職稱醫生定期在桐廬縣婦幼保健院協助工作,自己則定期前去開設專家門診,在診治過程中對跟診醫生進行帶教,並在門診結束後針對問題與疑惑進行分析與討論,開展業務指導。至今,專科託管已經超過一年。
航航(化名)是一名早產兒,爸爸媽媽都是外來務工人員。去年3月,航航兩個多月大時,體檢時醫生注意到他一直緊握著拳頭,後續檢查顯示肌張力明顯偏高。一般來說,出現這樣的情況多與大腦發育有關,進一步檢查後被確診為腦發育落後。
當時,航航媽媽聽說杭婦院的專家來桐廬縣婦幼保健院坐診,於是帶著兒子趕了過來。經過細緻的檢查,朱雲霞主任認為航航需要立刻進行康復訓練,否則一旦錯過最佳康復時間,將會造成不可逆的後果。從那以後,航航每周都會進行康復訓練。
「非常感謝朱主任,如果不是她及時安排我們康復治療,我不敢想像兒子現在的情況會是什麼樣。」現在航航19個月了,能扶著沙發走,也能聽懂大人的話。航航媽媽相信,兒子一定會慢慢好起來!
強基層是推進分級診療的關鍵
杭州市婦產科醫院院長張治芬介紹,強基層是推進分級診療的關鍵,杭婦院和桐廬縣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開展專科託管合作,醫院派專家到基層坐診,提升學科建設和管理,到目前為止,當地醫院兒童保健科的業務量明顯增長,包括兒童生長發育、兒童康復等特色項目受到當地百姓的歡迎和認可。
「對當地百姓來說,他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省城專家的診療,就醫更方便了;而對於當地醫院來說,開展專科託管合作模式,可以起到學科引領的作用,加快學科建設的進程。」 張治芬院長說。
除此之外,杭婦院還和拱墅區衛生服務中心、義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基層醫療服務機構開展合作,定期派專家去坐診,將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基層,周邊的市民在家門口就能找杭婦院的專家看病。同時,遇到需要手術或疑難緊急的病例,可以通過雙向轉診,第一時間轉到杭婦院及時救治。
「同時,通過杭州市婦幼保健網絡,我們還會對基層醫護人員進行培訓,提升基層醫護人員的醫療服務能力,真正做到變『輸血』為『造血』。」張治芬院長表示,接下來,杭婦院將通過健康網絡的建立,實現上下轉診、信息共享,比如市民在基層醫療機構做的檢查,到了上級醫院也能查詢到;同時,通過全市的婦幼保健網絡體系,加強健康宣教,普及健康科普知識。通過微信公眾號等網際網路平臺,讓老百姓了解更多健康知識,防患於未然;此外,還將通過我們的質控中心,開展一系列繼續教育項目,對基層醫護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整體水平,讓當地百姓享受到同質化的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