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圖「團隊。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供圖 華龍網發
華龍網11月9日16時40分訊(記者 劉豔)提到測繪地理信息,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地圖。在重慶,有一支青年團隊按每周一期專題地圖的頻率,經過3年多時間的堅持和積累,成功編制和發布150多期便民專題地圖。他們是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每周一圖」團隊。日前,這個團隊獲評第二屆感動測繪人物。
讓地圖服務「活」起來
地圖服務,作為社會化服務的傳統手段,在導航地圖、街景地圖等新形態的興起下,略顯頹廢。2013年,重慶市規劃局、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在十餘年「數字重慶」建設積累的大量地理信息數據資源的基礎上,積極思考地圖服務的升級發展。中心地圖服務小組以張海鵬為首的8個小夥伴,也在積極思考。
地圖服務最重要的就是讓地圖活起來、用起來,讓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如何做?團隊有人提議,中國有24節氣,重慶四季都有不同的生活,創新傳統地圖的內容,以「主題地圖」的形式,每周一張地圖推送給社會。如此,既挖掘了地理信息資源價值,又便捷了群眾的生活與工作。
2013年8月29日,借著測繪法宣傳的東風,重慶正式啟動「每周一圖」工程。80後小夥子張海鵬是工程實施負責人,他還有7個80、90後的小夥伴,專業涵蓋地圖製圖、歷史地理、自然地理、景觀設計、影視編導、計算機等。他們雖專業不同,個性各異,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敢於創新、擁有激情、熱愛地理。
每周推出一張專題地圖,頻率如此密集,會不會產生審美疲勞?擔心選題不夠?放心!「每周一圖」團隊的隊員們腦洞大開,創造性地按照時間和空間兩條主線,建設了內容豐富、操作性強的「每周一圖」選題庫。時間上,按時令節氣,推出應時應景的便民專題,如春天賞花、踏春,夏天避暑、漂流,秋天採摘水果,冬天滑雪等。空間上,按照全市、區縣等不同空間尺度進行策劃,反映各種區域尺度的各類專題。
3年編制150多期便民專題地圖
在每周不同的主題地圖服務過程中,團隊的小夥伴不斷深耕地理信息數據,也不斷發現地圖服務的另一種延伸:地理知識服務、地理文化服務。「每周一圖」團隊深挖數據,推出了名山、峽谷等一系列介紹和宣傳重慶自然人文景觀與文化資源的地圖,把原本枯燥的專業數據變成了具有可讀性、普及性的地理知識產品,通過一張張專題地圖呈現給讀者。
2015年元旦期間,重慶火車北站北廣場正式投用,原來在南廣場始發的動車等遷至北廣場始發。由於很多旅客不了解站場調整信息,元旦當天不少人錯過列車。「每周一圖」團隊的隊員們火速出擊,兵分兩路連夜對重慶火車北站及周邊地區進行了踏勘、核實,趕製出《重慶火車北站交通組織地圖》。
今年年初,重慶火車北站地區交通進一步完善,龍頭寺長途汽車站也由一個站分為南、北兩個站。「每周一圖」團隊又趕在2016年春運開始之前,推出了《重慶火車北站乘車地圖》。為了進一步擴大地圖的覆蓋面,團隊的小夥伴們別出心裁,將地圖設計成明信片並印製出來,提供免費手寫和寄送服務。
一群小夥伴,分工合作,眾志成「圖」。從2013年8月開始,「每周一圖」團隊按照每周一期專題地圖的頻率(節假日除外),經過3年多時間的堅持和積累,成功編制和發布了150多期便民專題地圖。因為地理地圖與城市文化的深度結合,「每周一圖」已成為重慶新的城市名片。
(華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