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4月20日
全國第六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期間
全國各地中小學生們的精彩創意
在蘇城驚豔亮相
快和暖心哥一起走進博覽中心
看看孩子們新奇有趣的作品吧!
鼓聲嘹亮,舞步嫻熟,配合著絢麗精美的民族服飾,以及面具上粗獷的五官、誇張的表情,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眼前的「恩施儺戲」一亮相就吸引了眾人的目光。
湖北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學學生現場表演儺戲▲▲▲
而將它從千裡之外帶來的,就是來自恩施施州民族小學的「玩儺吧」藝術實踐工作坊,也是此次湖北省唯一參展的工作坊。
木、泥、布、紙,製作原料簡單的面具是「儺戲」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學習製作三年的盧雪瑤說,其實早在2010年,恩施土家族、苗族的儺文化就已經被引入課堂。學校師生在學習、傳承中還獨創了以吹脹的氣球為模,用廢舊報紙片堆塑五官等製作方法。
現場可以看到,孩子們已經能夠巧妙地將儺面繪製在簸箕、紙傘、T裇等物品上,作品琳琅滿目。
不僅是新奇的儺戲
平時只能在電視劇裡看到的舞獅
如今也被引入小學課堂
額高、眉尖眼大,一些獅頭上還印有象徵56個民族團結的精美畫作。廣東佛山鐵軍小學帶來的獅頭扎作,是國家級非遺項目。不僅有傳統工藝下用砂紙、鐵絲扎制的獅頭,還有全球限量僅20個的3D列印獅頭。
此外
學生們還創造性地製作了獅頭信箱
廣東佛山鐵軍小學美術老師介紹,早在2012年,學校就首創獅頭藝術課程體系,不僅傳承經典,還融合了美術、音樂、體育、語文等多學科,鼓勵學生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六藝」展演活動期間
來自全國各地的中小學生
不僅在展演和藝術工坊中
展現風採與創意
同時也走進蘇城、親近蘇城
今天(17日)下午
來自西藏軍區拉薩八一學校
「傾音合唱團」的師生一行
來到中國崑曲博物館
感受蘇州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手法稚嫩,可神情卻無比虔誠專注
藏區的孩子們
第一次接觸到不一樣的傳統文化
收穫滿滿
土生土長的藏族姑娘索朗德吉說
同學們來蘇州已經三天
對這座千年古城的好感每日漸增
◇本文原創,素材來自記者蔣俊男
◇編輯:傳真暖心哥
◇更多最新內容,敬請關注18:20分直播的《社會傳真》
◇校審:zhu、dong
4月15日—4月20日
全國第六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
在蘇州舉行
這個視頻一定要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