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予神秘的宗教與民俗含義的儺戲面具

2020-12-17 中國文明網

賦予神秘的宗教與民俗含義的儺戲面具

發表時間:2006-02-14   來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南方網訊中國的儺祭和儺戲具有悠久的歷史。在古代的諸多歷史文獻中就有了關於遠古以來的儺祭、儺戲的許多記載。《古今事類全書》說:「昔顓頊氏有三子,亡而為疫鬼。——於是以歲十二月,命祀官時儺,以索室中而驅疫鬼焉。」該文獻載明了原始社會末期——顓頊之時就有了儺祭的活動,《事物紀原》說:「周官歲終命方相氏率百隸索室驅疫以逐之,則驅儺之始也。」則指出從周代開始有驅儺活動,雖然二書關於儺祭之始在時間上相差上千年,但無論如何,儺祭在上古以前就已經出現了。到了孔子生活的時代,儺祭已經非常盛行。隨著歷史的演變和社會的發展,「儺」發生了從人的神化到神的人化、從娛神到娛人、從藝術的宗教化到宗教的藝術化的轉變,儺戲應運而生了。從儺嬗變到儺戲,大約是宋代的事情。宋代成書的《東京夢華錄》載:至除日,禁中呈大儺儀,並用皇城親事官。諸班直戴假面。繡畫色衣,執金槍龍旗。

  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偉,貫全副金鍍銅甲,裝將軍。用鎮殿將軍二人,亦介胃,裝門神。教坊南河炭醜惡魁肥,裝判官,又裝鍾馗、小妹、土地、灶神之類,共千餘人。自禁中驅祟出南燻門外,轉龍灣,謂之「埋祟」而罷。這段文字具有一定的故事情節,帶有明顯的戲劇特徵。釋道隆《大覺禪師語錄》有一首詩曰:

「戲出一棚川雜劇,神頭鬼面幾多般;夜深燈火闌珊甚,應是無人笑倚欄。」這首詩講的是南宋時期四川涪陵一帶流行著戴假面表演的儺戲。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286153&encoding=UTF-8&data=AARdyQAAAAcAAAFYAAAAAQAz6LWL5LqI56We56eY55qE5a6X5pWZ5LiO5rCR5L-X5ZCr5LmJ55qE5YKp5oiP6Z2i5YW3AAAAAAAAAAAAAAAuMCwCFHgGMdG8jyI382Iv9Jq5QAYb6ezAAhRvRtgE6Z5QMwlqPxBQ3DzYVA0-AQ..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286153&encoding=UTF-8&data=AARdyQAAAAcAAAFYAAAAAQAz6LWL5LqI56We56eY55qE5a6X5pWZ5LiO5rCR5L-X5ZCr5LmJ55qE5YKp5oiP6Z2i5YW3AAAAAAAAAAAAAAAuMCwCFG7z2e9zANpvT2WP8TB_ESyc2T5IAhR-JN7VtGxk96kiHmnJYBZn9wWxsQ..&siteid=7

相關焦點

  • 贛南客家匠心傳承:寧都黃石郭承宣,民俗文化活化石儺戲的守護者
    但在這裡,更有保存近千年而不衰的寧都黃石中村儺戲,被史學界稱為「古老民俗文化活化石」、被藝術界稱為「戲曲活化石」。這一獨特文化的傳承者,大半輩子守望著這種表演藝術,他就是當地郭姓的代表人物,現年60多歲的郭承宣,成中村客家儺戲團團長,是該藝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據他介紹,該戲劇表演形式,在當地已經有千年歷史,儺戲早已和當地老百姓的生活習俗融為一體。
  • 《面具》教學設計
    師小結:同學們說對了一半,面具藝術的歷史非常的古老久遠,它來自於遠古時的宗教信仰、圖騰崇拜,古時候人們對一些疾病、災難、自然現象不能做出科學的解釋,人們就認為是妖魔鬼怪在作惡,於是人們就帶上了他們認為更加威武、兇惡的面具來嚇唬妖魔鬼怪,以表達人們迎福避害的美好願望,所以同學們就會在過年時的社火等節日活動中看到面具了。
  • 舊報紙製作儺戲面具、3D信箱舞獅頭…這些「六藝」學子的精彩創意,必看!
    鼓聲嘹亮,舞步嫻熟,配合著絢麗精美的民族服飾,以及面具上粗獷的五官、誇張的表情,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眼前的「恩施儺戲」一亮相就吸引了眾人的目光。湖北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學學生現場表演儺戲▲▲▲而將它從千裡之外帶來的,就是來自恩施施州民族小學的「玩儺吧」藝術實踐工作坊,也是此次湖北省唯一參展的工作坊。
  • 狐臉、鬼面、獸面……這些有趣的面具,你最想戴上哪一種?
    而歷史記載的蘭陵王,也因過於秀美的容顏,選擇戴上了兇神面具,增強戰場威懾力。一如這般,人們為了各種不同的目的,選擇著各式面具戴上。而面具,也似帶著它起源於鬼神祭祀般的魔力,賦予佩戴者神秘與偽裝之能,誘惑著自己與他人,不由自主,自動沉淪。
  • 中國最神秘的黃金面具,曾有專家質疑,這是白種人相貌
    中國最神秘的黃金面具,曾有專家質疑,這是白種人相貌古埃及和中國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兩國在文化上也有一定的相同點。比如在埃及曾出土了一件圖坦哈蒙陵墓黃金面具,很巧的是,我們國家曾經也出土了兩個黃金面具,都是人類瑰寶。
  • 貴陽晚報小記者走進美術館 探尋神秘的面孔
    貴陽網訊 7月25日,「行走的課堂」晚報小記者主題周末課來到貴州美術館 ,25位小記者在此約會「面具王」,探尋「神秘的面孔」、體驗手工繪畫戲劇面具。貴州的戲劇面具遍及全省幾乎所有區縣,漢、苗、彝、布依土家、仡佬等多個民族。」現場, 貴州省文化藝術研究院吳太祥老師從貴州戲劇面具的分類娓娓道來,他告訴小記者按照造型特點、藝術風格和功能用途,貴州的戲劇面具主要分為四類:即黔北、黔東、黔南地區的儺戲、陽戲面具;黔中一帶的地戲面具;黔西北彝族撮泰吉面具。
  • 民俗專家:粽子戰國時被賦予道德含義,晉代時正式定為端午食品
    民俗專家表示,粽子戰國時被賦予道德含義,晉代時正式定為端午食品,它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介紹說,粽子初名「筒粽」,用竹筒裝黏米,以草木灰汁煮熟,色、香、味別具特色,且能清熱降火,調理胃腸,是一種時令食品。粽子的出現,標誌著歲序轉入夏季,是一年生活轉折點的信號,最初並無特殊紀念意義。
  • 看造型誇張的藏面具,探尋神秘的藏文化
    有人回答,喜愛它的雲淡風輕,喜愛它的雪山湖泊,還有人說,喜愛它那充滿神秘色彩的藏文化。說起它的藏文化,那有一樣最具特色的物品,則充分體現了西藏這濃鬱的文化內涵,那就是藏面具。藏面具,我想很多喜愛西藏的朋友並不會很陌生,在我們遊玩西藏的時候也常能看到色彩豐富,造型誇張的面具。
  • 中世紀黑死病中的逆行者:神秘而「邪惡」的鳥嘴面具下聖潔的靈魂
    前言當我們翻看有關於中世紀歐洲的影視文學作品時,總能在其中發現一個神秘的物品,那就是鳥嘴面具。在很多劇作中,鳥嘴面具就是代表邪惡的符號,是為人所不喜的,但是追根溯源,鳥嘴面具在誕生之初卻是善良和奉獻的化身。
  • 正在消逝的文明:100年前,北美大陸印第安原住民佩戴的神秘面具
    【圖1】1904年,一個納瓦霍族印第安人的頭上戴著一個裝飾著羽毛的面具,眼睛和嘴的部位各開了一個孔。脖子上戴著一個用雲杉樹枝圍成的花環。看上去神秘又恐怖。【圖2】1914年,北美Qagyuhl族印第安人在冬季舞蹈中所佩戴的一種神秘生物的面具。【圖3】1914年,北美印第安部落誇扣特爾人在傳統宗教儀式上的舞者。他身穿獸皮製成的衣服,頭上戴著動物的面具,面具的嘴部還插著幾個長長的尖刺,看上去就像是動物的鬍鬚。這個形象,象徵著來自森林的精靈。
  • 張家界溪布老街藝人排演儺戲迎新春 (1/5)
    張家界溪布老街藝人排演儺戲迎新春5) "← →"翻頁 1月11日,湖南張家界武陵源區溪布老街景區藝人排演自編自導的儺戲
  • 符號與象徵之神秘的面具
    面具關於面具的話題由於大多數人涉及的較少,故此關於這樣一個冷門的知識我們所知甚少,面具代表隱藏與認同,同時也代表轉變成另一種存在,它還可以代表各種情緒或表現角色的不同方面。自古以來,面具就用於儀式舞蹈中。在許多文化中面具代表神靈或者古代的動物。在戲劇舞臺上,面具用來表現悲喜或者人物形象。
  • 唱儺戲、打蓮湘、臘蹄子火鍋……土家族人的春節這麼過!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於湖北省西南部,這裡除了漢族之外還居住著28個少數民族,其中土家族佔到總人口的近一半,而在被稱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的恩施市三岔鄉,就能看到很多土家族的民俗和文化。土家儺戲土家儺戲被人們稱為「戲劇藝術之源」、「中國戲劇的活化石」,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劇種之一。
  • 百姓帶上鬼怪面具,小孩挨家挨戶討錢
    但是這種比較新奇帶上面具進行娛樂的節日,也並非是西方獨有,像我國宋朝時期的儺俗,就有人們帶上面具進行娛樂活動的,其實就是當時人們過的萬聖節。中國在很早就有了儺俗,但是那個時候還屬於原始宗教的宗教儀式的一種,所以還不能看做萬聖節。真正像我們今天一樣萬聖節一樣世俗化、娛樂化是在宋朝。
  • 布魯塞爾舉辦中國民俗面具攝影展
    本報記者 任 彥攝   本報布魯塞爾3月29日電  (記者任彥)28日晚,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中國民俗面具大頭娃娃當代攝影作品展揭幕。展品包括17幅戴著大頭娃娃面具的人物寫實攝影作品和6個風格迥異的大頭娃娃面具,由來自中國和法國的兩名年輕藝術家郭東波和伯努瓦合作完成。
  • 以固定生動表情呈現精妙寓意的西藏面具藝術,其源流和主要分類
    不僅在於其形象的神秘性和深刻內涵,還在於西藏面具藝術經過漫長發展,從最終形成相對穩定的形式至今,不論是面具本身還是使用面具的舞蹈,都保留有大量的原始信息,是不折不扣的「文化活化石」。西藏面具藝術從種類而言,主要有三大分類:民間歌舞、藏戲和金剛法舞(羌姆)。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民俗民族面具欣賞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民俗民族面具欣賞 西南民族民俗風情 中國大西南,包括重慶、四川、雲南、貴州、廣西、西藏六省、區、市。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30多個民族和睦相處,共建美好家園。大西南歷史與自然的多樣性和差異性,造就了西南民族文化與傳統的多樣性和獨特性。美麗的自然山川,多彩的民族風情,造就了充滿和諧、充滿神奇的魅力大西南。
  • 《面具的設計製作》教案
    《面具的設計製作》教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通過對面具藝術的欣賞,了解不同地域、民族的情感表達方式和審美習慣,分析面具的造型、色彩、材質特徵,了解面具的設計特點和造型方法,設計製作平面或立體的面具。
  • 科普小知識:宗教符號的含義
    現代社會中,因科學和司法等內容的變化,原本的認識已經無法適應人們的生活,便從宗教中分離出來,但道德的建立與心靈的安慰等功能依然保留著。世界主要宗教都有其代表的符號象徵,這些符號是怎麼來的?它們表示什麼含義呢?「十字架」是一個很古老的符號, 他有很多種類及豐富的含義, 此處只記述」基督教十字架」或稱」拉丁十字架」。